人们今天称它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因此故宫又名紫禁城。故宫采用砖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绘,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高级建筑群,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始建于1406年明朝朱棣皇帝时期,1420年基本竣工,是中国明、清两代24个皇帝居住过的地方。故宫整体建筑有两道坚固的防线,最外围是一条护城河,里面还有城墙环绕,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4角耸立4座玲珑角楼,堪称中国古建筑的神来之笔与绝世奇葩。
故宫建筑按照布局与功能分外朝与内廷,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建筑风格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共3大殿为中心,位于整座皇宫的中轴线,其中3大殿中的太和殿(金銮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之为前朝。此外,还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至于内廷(后宫)则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还包括养心殿、东六宫、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宁寿宫、慈宁宫、寿安宫、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游玩之处。
建筑绝技高屋建瓴
1、和谐中富于变化。故宫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最后以庭院为单元组成规模庞大的建筑群,这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民族风格。故宫建筑由上百个大小不等的庭院,以及8000多个房间组成,规模庞大却井然有序,这得益于有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故宫重要建筑都严格分置于中轴线上。中轴线正中的建筑宏伟奢华,两侧的建筑则低调矮小,主次分明的凸显了封建等级秩序。不仅如此,故宫中轴线的南北延长线又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它把北京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贯通,令紫禁城也位于北京城的中心,从而彰显至高无上的皇权威严。故宫规划在整体统一中不乏疏密错落、高低起伏、屋檐形式丰富多变,并在天安门之前立雕饰石柱为华表,指示整座紫禁城的四面方向,与主体建筑风格协调。
2、装饰极具设计感。故宫不仅气魄宏大,在局部处理上也极精致细腻,具有创意丰富、功能实用、美仑美奂等特点。例如紫禁城最高峰屋顶的两端雕刻了形态各异、制作精巧的吻兽饰物,它可以固定瓦片以免滑落,并防止雨水渗漏进殿内。同时,斗拱檐桁额枋表面刻画不同图案,有动物纹样如龙凤狮虎鸟兽虫鱼,植物纹样如藤蔓葵荷花草叶纹,自然纹样如山水日月星辰云气,几何纹样如方形菱形回纹雷纹,文字花纹如福寿喜吉纹,器具花纹如钱纹和元宝纹等,拥有美观与防腐双重功效。另外,紫禁城宫门上的铜铸的门钉在表面涂了一层鎏金,在阳光下金光闪闪、富丽堂皇,单调、冷漠的宫门也瞬间有了威严与生机。此外,太和门前秀丽无双的金水河有排水与防火作用;太和殿两侧及乾清门前富丽精致的鎏金大铜缸,也具有消防灭火的重要功效。由于故宫是木结构建筑,其柱子、门窗大多被涂成红色,屋檐下的木骨架也被绘上各式青绿彩画,这样不仅防潮、防蛀,而且绚丽的油彩成为特有的装饰。
3、建筑色彩对比鲜明。故宫的建筑师们具有高超的色彩组合艺术,金黄色的琉璃瓦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排排红色立柱和雕刻细致的红色镶金镂空门窗组成房间,殿宇坐落在汉白玉台基上,台下则是清一色的深灰色砖铺地面。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红与绿、黄与蓝、白与灰(黑)等对比强烈的色彩,整个宫殿显得金碧辉煌、雍容华贵、色彩浓重、端庄和谐。走在紫禁城里,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随处可见的大片黄色琉璃瓦“海洋”,紫禁城以红色和黄色作为主色调,绝大多数殿宇的门窗、立柱及高大宫墙上都涂了红色,看起来喜庆、祥和。此外,明黄色为皇帝专用,其他人如果擅自用了这种颜色会招来杀身之祸。
4、采纳阴阳五行之说。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也被运用到故宫建筑上。阴阳学说认为,每个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两面,故宫的布局也体现了这种思想,例如外朝在前、内廷在后,外朝建筑疏朗高大、气势雄伟,展现了阳刚之美;内廷布局紧凑严密、富丽典雅,具阴柔之美。外朝宫殿多用奇数,连城门上的门钉也布置9排、每排9个;而内廷则多用偶数,如东西6宫,乾清、坤宁2宫等。
5、所用建材名贵稀有。建造紫禁城所用的楠木从西南、江南各省的深山老林中砍伐后,利用江河运输到崇文门外的神木厂存储加工,大约需要3-5年;地板的金砖是苏州、松江等地生产;大城砖和青砖,以及红色颜料来自山东;汉白玉来自房山县;花岗石来自曲阳县;刷墙包金土来自河北宣化。其中,石材的运送最为困难,例如云龙石雕是冬天在地面浇水冻成冰,铺滚木用人力从外省拉到北京。此外,紫禁城所用琉璃瓦件是北京琉璃厂和黑窑厂烧制,白灰则是京西大灰厂制作。
6、跨越时空的取暖构造。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据气象数据记载明清时,北京最冷气温可达零下30摄氏度。我国古代的建筑师们独具匠心,在建筑上采取科学设计办法为紫禁城供暖。他们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廊檐下。冬季,在炭口里烧上木炭生火,热力就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并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内的炕床,形成“暖炕”与“暖阁”。在热力循环通畅的火道尽头还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的气口排出,类似今天的地暖构造。清代紫禁城内设置了专管供应皇宫薪炭事务的惜薪司,冬季每日供应木炭标准为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贵妃90斤、贵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孙10斤,为不污染室内空气,必须选用耐烧且无烟无味的优质木炭。乾隆皇帝曾在《冬夜偶成》中记载了宫内冬季供暖的感受,诗曰:“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敲诗不觉冷,漏永夜未央。”此外,道光皇帝也详述了地炕的暖意:“静坐只疑春煦育,闲眠常觉体冲融。荐以文茵饶雅趣,一堂暖气着帘栊。”
趣味故宫谈
1、3大殿院内不种树
之所以故宫的3大殿院内不种树,是因为紫禁城内宽阔的广场、蓝蓝的天空把3大殿映衬的巍峨壮观,精神压力达到顶点,恰巧展现至高无上的天子权威。如果在里面种植花草树木,则会因绿荫坠地而破坏朝廷的威严氛围。另外,中国古代皇帝在五行中属土,木克土,因此不能栽树。最后,位于外朝的3大殿不栽树为了防止刺客进入,保护皇帝及皇室安全。
2、故宫九龙壁的秘密
故宫九龙壁由上等琉璃砖瓦拼砌而成,绚烂夺目疑似天外来物。其实在九龙壁的九条龙中,从东数第3条白龙的腹部是用木料雕凿成型后补上去的。据传,当年在烧制故宫九龙壁琉璃的时候,工匠们一不小心,把其中一块给烧坏了,由于琉璃工艺要求极高,烧制难度极大,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再烧一次,一位木匠师傅冒着欺君之罪,用木块雕刻替代并刷上白色油漆,使它同原来的白龙腹颜色相同,终于瞒过了前来检查的官员,使工匠们免去一场灾难。
3、蒯祥与“金刚腿”
永乐15年(1417),朱棣命有巧木匠之称的蒯祥设计并领导营建北京宫殿建筑群,即紫禁城的雏形。蒯祥在具体设计与施工3大殿时,缅甸国进贡了一根巨木,永乐皇帝下令将其制成3大殿的门槛。但是木匠不留心误锯短了一尺多,聪明的蒯祥索性再锯短一尺多,在门槛两端雕琢两个龙头,并各镶一颗硕大珍珠,用活络榫头装卸。对于蒯祥的创新发明,皇帝大加赞赏并赐名“金刚腿”, 人们也纷纷称赞蒯祥真乃鲁班再世!
鲜为人知的故宫“消防队”
据记载,明清时代故宫遭遇的火灾有50多次,其中雷击引起的火灾占了多数,最严重的一次是明嘉靖36年(1557),外朝的3大殿因雷击火灾而焚毁殆尽。到了清朝,紫禁城在防火上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康熙帝在位的时间最长,但宫中失火的次数却最少,因为他制定了严格的防火规定,并设置日夜专职巡检火烛的太监,对失职引起火灾的人员严厉惩罚。康熙18年(1679)太和殿失火,康熙对应负失火责任的6人处以绞刑。雍正皇帝对宫中、官衙、民间的防火更为严格细致,尤其谕令告诫“紫禁城内每年冬令禁饬火烛”,并且加强建筑的防火设施及宫内的防火能力。
故宫所有建筑两旁都有大小不同的铁缸、铜缸,其中太和殿、保和殿与乾清门前配有18口鎏金铜缸。整个紫禁城内共有水缸308口,它们被称为“吉祥缸”和“门海”,一年四季存满水,冬季时缸盖中设铁屉,放置木碳燃烧以防水冻结。此外,所有水缸都不直接落地而用石基垫底,方便挪移。由于皇城内多为高大的木结构,所以必须有喷水装置,据文献记载乾清门,东、西华门等处有一种叫“机桶”或“激桶”的专门工具。它是一种凝聚古代中国人勤劳智慧的喷水灭火装备,由人工操纵将水压射出。康熙年间开始,宫内建立了专职的防火机构与队伍,它们成为光绪年间开创的皇家消防队的雏形。宣统年间,清廷又从日本东京购进4辆蒸汽消防设备,此后皇家消防队成功扑灭了故宫内的几次大火,挽救了故宫古建筑的原貌,并受到溥仪皇帝的亲自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