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建筑界的“沂蒙铁军”风采

2014-03-10 10:29孙启甜
居业 2014年2期
关键词:项目部企业

孙启甜

睿智改革唤醒企业生机

山东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组建于1951年的临沂建筑公司。在计划经济时期,公司的设备与生产条件十分简陋,但经过一茬茬领导的用心耕耘与市场开垦,企业慢慢有了起色并实现了盈利。随着上世纪70年代后期的改革开放,公司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营业收入实现了翻番。1986年,毕业于山东建筑大学的张桂玉加入临沂建筑公司,从技术指导一直干到公司副总,并于1995年创建了今天的山东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从此之后,张桂玉带领公司员工开始了艰难的第二次创业。创业过程中的心酸百味不言而喻,提及这些,张桂玉微笑坦言:“虽然企业的起步条件很差,但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到来,百业兴旺令大开发的建筑热潮翻涌,也为企业飞跃式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提及改革开放初期遇到的最大困难,张桂玉认为是计划经济观念深深地束缚着员工的思想。通过认真分析市场形势和企业深层次矛盾,张桂玉深刻认识到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中健康发展,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惟此才能深化企业内部的改革,探索一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机制。于是,他以超前的意识,致力于探索并建立现代化的企业运行机制,并以一个企业家的胆识大刀阔斧进行一系列改革,为天元增添了强劲动力。张桂玉在我们的采访要求下,回忆起了过往的经历,用他的话说今天谈论依然历历在目。他喝尽了杯中的红茶说道:“1986年我被派到常驻青岛的第六工程处主持工作,率先在企业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当年就扭亏为盈,1990年该处的各项生产经营指标均在全公司名列首位。1995年我创建山东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后,也大力实施促进业务生产的经济政策,并逐步建立一套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至2005年,企业总产值由1995年的不到3亿元人民币增长到32亿元人民币,公司的整体资本运营及业务范围有了质的提升,也为临沂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张桂玉处处闪烁智慧的光芒,他既是一个精明的企业家,又是一个优秀的战略家,遇到大是大非问题他能够果敢坚定、勇于决策。他曾经对连续几年亏损的公司下属4个单位的党政工负责人实行就地免职,这项举动在公司上下乃至全省建设系统引起了轰动,真正实现了公司“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此外,他还通过组织召开第十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企业总经理、副总经理,在省内开创了企业领导由职工选举的先河。他对公司领导层和基层进行改革之后,又一鼓作气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和干部任命终身制,实行公开竞争、聘任上岗,在同行业中引起巨大轰动。紧接着,张桂玉提出了以集团总部为“战略决策中心、资本运营中心、企业文化中心”,以子公司为“管理中心、效益中心、联结中心”,以项目部为“品牌中心、形象中心、成本中心”的3层9中心企业战略。他微笑着介绍道:“实践证明,将企业内部组织分层次定位,既调动了基层单位和项目部的积极性,又提高了企业整体素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张桂玉改革的焦点也不断细化,2006年他全面推行单项工程风险承包,让项目部实行风险抵押责任经营。如此,项目部不仅可以自由施展拳脚,也令整个项目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在长期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过程中,张桂玉又逐渐实施“四大战略”、增强“六个意识”、发展“九大支柱产业”…… 在他的带领下,公司迅速成长为国家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

创新锦囊增强企业活力

改革开放打开了国内市场的大门,大量境外施工企业集团涌入,面对强烈的建筑市场冲击和竞争压力,张桂玉明白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因此,他率领企业走上了一条“科技兴企”的阳关大道。目前,公司拥有各类经济技术人才8500余人,其中,高、中级职称人员3600余人,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创新团队,令企业不仅在大型公共建筑、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等领域积累了行业领先的科技优势,同时也获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赢得了诸多市场先机。谈到创新锦囊,张桂玉充满自豪的为我们分析道:“通过3点足可以说明一切。”

锦囊1、升级创新软件,保障人才资源充沛。张桂玉认为领导层是宏观把控的指挥站,是具体行动的指导者,为了落实“科技兴企”战略,公司专门成立了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网络体系。在张桂玉介绍下,我们了解到企业技术中心下设技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其中技术委员会主任由公司总经理担任,各部门负责人参加,主要职责是审定企业年度技术创新工作规划,确定重大技术研发项目等事项。而专家委员会主任由公司总工程师担任,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对企业科技开发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参与年度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成果的鉴定、评审。另外,张桂玉认为建立强大、先进的科技人员队伍才是真正的王牌,他积极践行“大平台、大家庭、大学校”的人本理念,在引进国内外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通过组织企业内部工法总结、QC成果发布、技术研讨会等形式,以及工资倾斜、课题奖励经费、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等政策,激励内部科技人员不断学习与研发,培养自己的“土专家”。从1997年开始,每月的9日作为公司“质量技术培训日”,根据工程进度情况和质量技术人员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公司质量技术部不定期的对分公司培训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锦囊2、完善创新硬件,投入资金鼓励优秀成果。“离开资金支持创新就是空谈”,张桂玉意味深长地说。经费投入是技术创新研发的基本保证,因此公司按照年产值的一定比例提取并设立技术创新基金。同时,基层项目部在施工过程中总结提炼工艺、工法的创新成果,鼓励支持申报各类行业奖项;对于项目部创出的名牌、精品工程,给予他们直接经济奖励。自2007年以来,公司累计奖励各类质量管理人员540多人,累计支出奖金1460多万元人民币。另外,张桂玉还主张努力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展,不断增加科研资金积累,从而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

锦囊3、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张桂玉认识到只有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坚持以工程为依托,推进科技创新与市场经营、园区建设等相结合,才能在建筑业中崭露头角。在承建施工天元商务大厦工程时,面临施工工期紧、新材料与新设备复杂的挑战,公司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先后解决了超长超大混凝土一次浇注、超长圆弧结构定位放线、屋顶玻璃消除安装应力等技术难题。张桂玉骄傲地说:“该项工程应用了当时建筑业10项新技术中的8个大项、17个子项”。正是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主体工程比原计划提前120天封顶,节约钢材170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350万元人民币,该工程还被评为“鲁班奖工程”,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同时,随着新时期工业园区的兴建热潮,公司以此为契机凭借强大的技术团队,不断加快产业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容器制作、新型模板、钢结构等建筑施工的相关行业。张桂玉感叹道:“在新的竞争形势下,工业园区的建设逐步带动了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高了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力,也为企业带来新的专业优势和低成本优势。”张桂玉董事长表示,“天元品牌”的形成离不开每位员工的默默付出,以及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今后,天元集团将继续大力开发适应工程项目实际需要的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在质量上精益求精,在施工速度上勇攀新高,在服务业主上做到细致入微、无可挑剔,让“天元品牌”真正扬名海内外。

猜你喜欢
项目部企业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认证组织
2018上海企业100强
浅析建设工程项目部责任承担问题
基于团队胜任力模型的特高压施工项目部建设
项目部厂务公开之我见
加强黄河施工企业项目部财务管理探讨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浅议基层工会如何强化施工项目民主管理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