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

2014-03-10 19:34零爱绳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课外实验课堂教学

零爱绳

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现象是教师的心头之痛,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基本课题。笔者认为,有效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想方设法让学生活动起来,去探究知识,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那么,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呢?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只有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愉悦地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有人说,最能发挥创造力量的条件是民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亲身经历,亲身感受,主动思考。如在讲《神经调节》这一课时,我请学生先做两个游戏:一位同学伸手,另一位尝试拍其手,分别十次,然后互换角色,看哪个拍得到手的次数多即为赢家。做完这项活动之后,提出问题:这个活动是在什么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该系统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调节的?这样很自然地引入教学主题,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接着,又进行了眨眼反射、膝跳反射等活动,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反射是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可见,以活动为载体、逐步诱导和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倡导自主学习模式

学习是人的基本行为。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可先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标地带着问题去看书学习,查找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的答案,再在“当堂训练”中去巩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这就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教学《人的性别差异》时,首先通过展示几幅不同婴儿的图片,然后提问:这几个婴儿有何不同?当一个小孩降生时,众人关注的问题是什么?人的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它的差异是由什么决定的?生男生女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与遗传有关吗?是否与DNA、基因与染色体等遗传物质有关系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思考,然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盲目被动地接受;要让学生热爱学习,将自主学习当成一种习惯,而不是在学习上消极怠慢。

〖HJ1.45mm〗三、开放生物课堂教学

新课标和新教材引进了合作式教学,加大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力度,实现了生物学课堂的开放。比如,在讲《种子萌发的条件》时,提出问题:播种种子之前为什么要浇水、翻地?为什么每个品种都有它固定的播种季节?讲《植物的开花与结果》时,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水稻、玉米的“扬花期”遇到阴雨天会减产?为什么在小麦即将成熟时下一场雨也会造成减产?移栽树苗时为什么要多带些土坨?贮藏粮食时,为什么要晒干?为什么新疆的哈密瓜格外香甜?为什么在温室内种植过多的绿色植物不利于身体健康?为什么春天来了,池塘中的水会变绿?夏天的早晨为什么鱼儿为浮出水面?等等。这些学生平时经常遇到的困惑问题,在课堂上经过讨论、争论,在同学、老师的帮助下解决了,学生的那种成就感溢于言表。在这种开放式课堂中,学生学会了相互协作,学会了与他人交流中获得信息的方法,获得了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多开展课内外相结合的探究性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实践有很多种方式,我们可以尝试着将学习实践、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完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我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野外、田间地头、家庭院落等天然实验场所,创造性地开展课外实验,把生物实验课延伸到生产生活中。如学习《种子的萌发条件》前,让每位学生利用家里的玉米、黄豆等种子在废弃塑料杯中或自家的饭碗中进行种植,随时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由于在家中各自独立进行实验,缺少教师的示范指导,必然有不足之处甚至会失败,但由于实验器材廉价易得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验仍然容易成功。又如,在学习《植物营养繁殖》的内容时,教师特意安排学生课外做种植马铃薯、桑树扦插、草莓压条栽培等实验,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条件选择一个进行实验。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融入自然,向自己的父母学习,向有经验的农民请教,在大自然的试验田中积极大胆地求证课本知识,探索生物的神奇,既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和方法,又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学生将自己在课外所探究的问题成果带到教室与同学分析、讨论、交流,在实践中提升了智慧。

猜你喜欢
课外实验课堂教学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做个怪怪长实验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