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绍兵
教学要有法,更要有妙法。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化学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寻找高效的教学方法,甚至进行不同学科间方法的迁移运用,实现学科间的完美融合,这不仅符合新课程理念,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Descarts,1596-1650)创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平面上的一点到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的向量来表示点的位置。“坐标”使得数与形之间和谐交融、完美结合,解决了“数无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的不足。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学生熟知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并进行适当的迁移,能使化学教学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一、展示事物内在联系,使教学对象直观化
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一些事物,可以形象、直观、简明扼要地表示出该事物具有的特点或规律,通过分析平面直角坐标系,使人对该事物的了解一目了然。例如在《化学平衡》教学中,以纵坐标表示某气体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转化率、体积分数等,以横坐标表示时间、温度(或压强)等,可以清楚地表达出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影响。许多化学知识的特点或规律性都比较强,比较适于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其鲜明的特点或规律。
二、表达事物量的变化,体现教学对象的规律性
数据有正有负时,适合用坐标系来表示。通常以纵坐标来表示较量的变化,通过比较横坐标对纵坐标的影响,从而揭示出事物内在的联系。
例题:某化学兴趣小组专门研究了氧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部分性质,所查资料信息如下。
①酸性:H2SO4>H2SeO4>H2TeO4;
②氧、硫、硒与氢气化合越来越难,碲与氢气不能直接化合;
③由某元素的单质生成等物质的量的氢化物的焓变情况如下图所示。
答案:(1)放出;(2)因为化合时ΔH>0,ΔS<0,ΔH-TΔS>0,故反应不能自发进行;(3)①②③。
分析:ΔH<0的反应是放热反应,ΔH越小,生成的气态氢化物的能量越低,越稳定;ΔH>0的反应是吸热反应,ΔH越大,气态氢化物的能量越高,就越难生成。此题从焓判据的角度,揭示了元素周期律,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了纵向联系,既能把知识融会贯通,又能使知识形成网络,淋漓尽致地展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三、利用象限理论,阐述教学对象的区域化
在二维平面内建立坐标系,第一象限的符号为“+、+”,第二象限的符号为“—、+”,第三象限的符号为“—、—”,第四象限的符号为“+、—”。借助于数学坐标系四个象限的符号,联系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可以从热力学的角度快速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例题:利用“四象限法”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阐述焓变和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
我们可以利用象限理论坐标系,把坐标系左上角的区域规定为第一象限,以逆时针旋转,依次划分为第二、三、四象限,这样我们可以把四个象限归属于四个模块区域。这样,不仅展现了四个区域间的联系与区别,而且直观地、形象地展示了教学对象的区域性。如下图:
答案:(1)放出;(2)因为化合时ΔH>0,ΔS<0,ΔH-TΔS>0,故反应不能自发进行;(3)①②③。
分析:ΔH<0的反应是放热反应,ΔH越小,生成的气态氢化物的能量越低,越稳定;ΔH>0的反应是吸热反应,ΔH越大,气态氢化物的能量越高,就越难生成。此题从焓判据的角度,揭示了元素周期律,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了纵向联系,既能把知识融会贯通,又能使知识形成网络,淋漓尽致地展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三、利用象限理论,阐述教学对象的区域化
在二维平面内建立坐标系,第一象限的符号为“+、+”,第二象限的符号为“—、+”,第三象限的符号为“—、—”,第四象限的符号为“+、—”。借助于数学坐标系四个象限的符号,联系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可以从热力学的角度快速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例题:利用“四象限法”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阐述焓变和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
我们可以利用象限理论坐标系,把坐标系左上角的区域规定为第一象限,以逆时针旋转,依次划分为第二、三、四象限,这样我们可以把四个象限归属于四个模块区域。这样,不仅展现了四个区域间的联系与区别,而且直观地、形象地展示了教学对象的区域性。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