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从大数据到大监督
●李丹
大数据时代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理念上的革命和管理上的创新。作为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财政不仅是公共资金的管理中心,也是数据信息的集散中心。以“金财工程”为基础的财政信息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善。同时,在政府各部门中,财政部门掌握和生产的数据既具有较高的完整性,也兼具较高的准确性。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仅使财政的“大数据”管理成为可能,更为实施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大监督”奠定了基础。
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情况看,目前财政部门的业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三大核心模块,即部门预算系统、预算执行系统和集中核算系统。从管理的体系看,三个模块自成体系又相互衔接,形成了财政管理的完整链条。
三大模块的运行产生了海量的财政业务数据,构成了财政“大数据”的基础,其内容涵盖了政府各部门的基本信息、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并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真实性,财务核算的严谨性决定了财政信息必须真实准确;二是复杂性,既有财务数据,也有业务数据;三是多样性,既有静态信息,也有动态信息(国库支付);四是延续性,既有当年数据,也有历史数据;五是分散性,各预算单位信息分散在各个模块,没有自成一体。财政管理的基础是数据管理,其关键在于对数据的分析应用。
依法理财是实现公共财政目标的基础。以财政业务数据为基础,构建全口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财政大监督工作体系,开展多部门、多角度和多主体的监督,是实现依法理财的制度保障。
一是以单位基本信息为基础,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单位部门预算基本信息库,不仅收录了单位的基本情况,同时还包括人员的基本信息以及单位固定资产信息,这些信息是编制部门预算的基础。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加强对预算单位基本信息的核查,确保其真实性和准确性,是提高部门预算编报质量的关键。
二是以部门预算信息为基础,进行全口径预决算监督。财政管理的核心是预算管理,预算管理的基础是部门预算。通过部门预算数据,不仅可以了解单位的收支情况,也可以掌握单位的业务活动开展情况。加强全口径预算监督,需要加强对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的数据分析核查。同时,通过预算和决算信息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三是以国库支付信息为基础,实施预算执行动态监督。国库支付系统承担了预算执行功能,支付信息直接反映了预算单位的支出行为和资金流向,依托国库支付动态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对预算单位的实时监督,及时发现和制止违规支出行为,确保预算执行的刚性。
四是以项目预算信息为基础,开展单位项目绩效监督。部门预算系统的项目库,囊括了各预算单位申报项目的基本情况和绩效目标。通过分析项目数据,不仅可以掌握单位工作重点和动态,也可以对照项目的绩效目标实现情况,实施对单位的绩效监督。
五是以采购预算信息为基础,开展政府采购工作监督。政府采购预算,反映了单位在预算执行中需要履行政府采购的项目情况,对照政府采购的要求和预算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可以实现对政府采购执行情况的监督。
除此之外,通过对财政业务数据的充分挖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创新财政监督工作:一是以全局性数据综合分析为基础,发现普遍性、倾向性问题,主动调整财政监督新思路;二是建立个体化数据分析模型,查找预算单位个性化、苗头性问题,量身定做监督方案;三是加强对财政监督案例的分析归档,积累形成财政监督的历史数据库,从中归纳总结财政监督规律,指导今后的财政监督工作。
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大监督,使财政监督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不仅可以解决财政监督的滞后问题和被动问题,也使财政监督的定位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发力更加精准。在财政管理体系中,财政监督具备了财政业务全覆盖的优势条件,使得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覆盖、全部关联”的大监督机制不仅必要而且成为可能。
为此,需要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财政数据的准确性,通过各业务模块数据信息的比对,提高数据的关联性,纠正相关数据的差错;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数据的归集整理,将发改、税务、统计等政府部门的相关数据整合到财政业务系统中,使数据更加全面完整;三是要注重数据的分析应用,充分挖掘数据潜藏的价值,不仅可以提高公共管理的科学性,同时也可以依托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四是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财政监督干部既要了解财政业务,又要熟悉数据库管理,才能真正实现从大数据到大监督的跨越。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进程中,财政的大数据意识显得非常重要。数据承载了事实,用数据来说话,不仅体现了财政管理的精细化,同时也是理性精神的一种表现。大数据时代,我们需要树立“大财力”观,不仅资金是政府的可支配财力,数据同样也可以成为财力,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挖掘和利用,如何用它来改变我们的思路,改进我们的工作。■
北京市门头沟区财政局财政监督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