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以载道
———访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蒋经法

2014-03-09 06:24阮静
财政监督 2014年31期
关键词:公共品发展

●本刊记者 阮静

师以载道
———访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蒋经法

●本刊记者 阮静

真诚热情是多数人对蒋经法教授的评价,不论是财税圈内好友还是本校外聘的国际学者,甚至是学校后勤工作人员,提起蒋校长,大家都觉得他并不是那位行政大楼里高高在上的校领导,更像是一位身边的老朋友。笔者采访他时亦有如此感受——甫一见面,他一边为笔者泡上一杯“贵人茶”,一边讲述着校园特色和校园周边环境近年的变化。犹如老友,整个采访过程更像是叙旧交流而非人物专访。

彼时,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刚刚召开了“2014年教研团队建设暨资深教授从教三十周年座谈会”,蒋经法与其他三位资深教授作为该院今年已满三十年教龄的教师出席了座谈会。采访间,谈及自己执教三十年的感受,蒋经法特别提及教师职业的幸福感——“越做越有乐趣”“时间相对自由、思想不受约束、心态则可永葆年轻”。

但对于“为师之道”,蒋经法有着更多的理解,甚至成为某种原则或者信念,时刻影响着他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包括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他倡导师生间的平等,总是在第一次上课就告诉学生:“古人之所以称老师为‘先生’,就是因为老师就是比学生早些出生的人,即所谓‘先生’而已,因‘先生’而经验更加丰富,所以学生要做课堂学习的主人而老师要做教学的主人”;他笃信“活到老、学到老”,认为师者自身要勤奋刻苦、不断学习、追求进步,在科研上不断进益的“身教”胜过“言传”;他要求自己毫无保留地“传道授业解惑”,比如在自己两次出国访学归来后,即为本校学生开设《国际财政研究》《国际会计准则》等课程,希望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也能兼具国际视野;甚至在他担当国际学院首任院长时也常常以老师应发挥的模范带头作用激励自己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是蒋经法为师的标准,不论是教学、科研还是管理,他都以一位师者的标准要求自己。相信“师以载道”。

红土地上耕耘收获

蒋经法,男,1963年12月生,中共党员,江苏常州人,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财政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江西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高校教学名师,江西赣鄱“555”人才。

1984年毕业于江西财经学院财政学专业。两次赴美国华盛顿世界银行和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进修学习。先后担任江西财经大学财政税务系副主任,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国际学院院长,江西财经大学校长助理。2008年12月起任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

主要社会职务:中国财政学会理事、中国财政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外国财政学会理事、江西税务学会副会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财政、税收理论。近年来,财政制度与政策设计、税收制度优化、生态财政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先后在《财政研究》《财贸经济》《税务研究》《光明日报》《JournalofAccounting》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及财政部、江西省政府重大招标项目、亚洲开发银行等国家、省部级课题近20项,有多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

生于江苏常州的一个农民家庭,父母朴实坚强的性格深深影响着蒋经法。1980年,蒋经法参加高考,由于数学基础好,他选择到财经类大学学习,并立志到财政部工作。当年,高考成绩非常不错的他被江西财经学院(今江西财经大学)财政系录取。这一志愿选择受蒋经法当时高中的老校长指导而敲定。老校长认为,江西财大与上海财大、湖北财经学院一样都是财政部部属院校,但江西财大植根于红土地,在这里读书能让年轻人接受更好的政治洗礼。因而,蒋经法来到红土地江西,并于此一扎根至今三十又四年。

1984年,本科毕业的蒋经法服从学校分配安排,与其他6位同学留校任教。当年的他并不十分认可教师一职,觉得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一般,且考虑到自身英语基础差,并不看好自己在高校教师岗位上的发展。而性格使然,既然遵从了这一安排,就要努力做好工作。一方面,他认真备课,站稳讲台;另一方面,为了夯实进一步深造读研的基础,在一年内他自学完成《许国璋英语》全套六册教材。回头看,他既是当年留校7人中唯一仍坚守在江西财大教研岗位上的老师,也是当年本科同学中为数极少的在今天能用英语交流、能胜任全英文授课的教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蒋经法在采访中说道。不论是求学的勤奋与坚韧,还是在讲坛上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耕耘,蒋经法坚信这一最为质朴的法则。时至今日,在担任副校长一职后,除却繁忙的行政和科研工作,他仍然保持着每周8节的课时量,其中至少4节为本科生授课。这种在教学上始终如一的勤劳在当今身兼行政职务的学者中并不多见。他的勤奋也让他较早地获得了学校首届“高克成奖学金”、首届“教学十佳”,以及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奖”等荣誉称号。

他曾饱含深情地写道——

“杏坛耕耘、学海探究,转眼已三十年。除去平时的行政工作,下班之余或者节假休息日,我都比较喜欢留守在办公室,或静静地看书,了解资讯,丰富自己;或默默地进行专业探究与思考,梳理思路,感受未知。遇有上课的时候,认真准备,引用专业前沿的理论,教书育人,与生为友,常常让我觉得自己的生命得到延续,价值得到体现,偶尔收到学生的问候,心中很是宽慰……”在蒋经法心目中,教师是终生职业,是他扎根红土地耕耘收获的缘由,是他一经选择就不再动摇的坚守,也是他要求自己投入毕生热情与爱的事业。

2014年7月江西财经大学蒋经法副校长带领学校师生下乡调研

宏观微雕,研以致用

从华盛顿到维也纳的两次外出访学经历,在蒋经法看来对其后期学术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996年,蒋经法前往美国华盛顿世界银行进修学习,在这一世界性学术平台上,蒋经法全方位了解了全球不同发展中国家的财政问题,提升了全球视野下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与研究能力。“比如,基于怎样的背景,某一发展中国家和世界银行会共同制定某种政策以完成一定的发展目标”,蒋经法说道,“再比如东欧转型,遇到了怎样的情况?世界银行为这些处于转轨经济中的国家制定了怎样的援助政策,且相关政策出台的依据何在?”世界银行的学习经历让蒋经法接触到了这些问题,自此宏观经济研究构成其教研工作的重点之一——不仅多年坚持为博士研究生讲授《国际财政研究》,科研上也对包括全球性公共品提供等宏观经济问题持续关注,并已发表多篇有学术见地的成果。

江西财经大学蒋经法副校长给留学生授课

全球性公共品供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全球性公共品供给的组织形式、激励机制、实施方式等方面,都不同于一个国家国内公共品供给。全球性公共品供给不足造成世界各国的福利损失,无论是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对发达国家。2008年,蒋经法在《财贸经济》上发表了《加总技术条件下全球性公共品提供及激励机制设计》一文,针对全球性公共品供给不足的现状,从公共品供给技术层面探讨了如何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保证全球公共品的充足供应,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达到全球福利的帕累托改进,得出如下颇具实践意义的结论:

全球公共品主要是以能促成最终产品供给的中间产品形式出现,它可以具体化为:全球性环境改善、艾滋病及其他国际性传染病防治、国际经济稳定与金融体系稳定、全球贸易良性规则的制定等。所以全球公共品的供应充分时有利于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利于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所提倡的全球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来看,由于缺乏拥有征税等公共权力的国际政府存在,全球公共品的供给一直处在不足的困境当中。为了破解这一困境,有必要设计出不同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各国的自愿供给。而利用由于不同公共品供给加总技术导致供给方受激励程度不同的机理来设计提供机制是最可行的办法。

在今年的一项研究成果中,蒋经法进一步探讨国际合作供给全球公共品的制度设计,并引入中国参与路径的讨论。结合中国自身经济发展和财政能力,该成果认为“中国参与全球公共品供给应以地区供给为主,全球集体供给为补充”,理由是“对于中国来说,以经济合作促进地区的认同,规避各国现存的历史和现实摩擦,以机制和规则来保证合作的稳定性,并在合作中使单链条的认同逐渐转变成复合和紧密的认同模式,这才是符合东亚自身需求的全球公共品供给模式,也是中国供给地区性公共品的战略选择。”

不难看出,基于国际视野的宏观经济分析以及公共品供给研究是蒋经法的一大治学特色。而在他的治学轨迹中,还有一条脉络是从微观视角出发对各个市场主体的观察与关注。

1998年,蒋经法前往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学习,师从国际会计领域的顶级专家。在这一年的学习中,通过对国际税法、国际会计准则等的系统了解与研究,为其在微观层面探讨企业管理效率提升,尤其在制定财税政策时如何更多地考虑各市场主体的需求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为其选定并完成博士论文《企业所得税研究》奠定了基础。所得税研究也是蒋经法重要的治学关注点,在其一系列所得税研究成果中,基于所得税理论渊源、所得税立法精神与宗旨、所得税制度建设、所得税与财务会计准则、财务会计制度的协调与兼容、所得税法的一体化研究等视角,明确提出了“我国的企业所得税应以资源配置为主要职能,而个人所得税在现阶段应该强调收入再分配”等结论。而结合其产业经济学博士学习阶段的专业背景,蒋经法在财税领域的研究思路得到进一步拓展,更加侧重于财税政策、财税政策理论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与国内需求调整的影响,更加立足于产业发展原理提升财税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如《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财税政策研究》《江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研究》等多项省部级课题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等专著。近年来,蒋经法也不乏从产业发展角度思考的成果,其中《促进收入公平分配需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求解”》一文通过对“由投资推动型发展向消费推动型发展转变”“由出口导向型发展向内需导向型发展转变”“由粗放、高能耗发展向集约、低碳式发展转变”的梳理,分析了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缺陷及其在居民劳动报酬、行业垄断、通货膨胀和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就如何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入手缓解收入分配不公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系统梳理蒋经法的治学历程,其国际视野可圈可点,微观研究有声有色,加之宏观微雕,构成其颇为全面的研究基础,在当今财税学者中也实为难得。自然,这一治学特色为其进一步做好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不满足于对现行财税政策的解释以及对西方既定财政学理论的探研,他更希望开辟新途、研以致用,即使这一方向布满荆棘、困难重重。

蒋经法选定的另一研究方向是立足于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财税制度设计和政策研究。早在2005年,蒋经法就在《光明日报》撰文《生物产业发展呼唤财税政策扶持》,指出“生物技术产业具有资源依赖性强、产品多样性强、技术通用性强以及垄断性差等特征,它为生物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的我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对解决我国的贫困问题、公民健康以及提高资源再生利用效率,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从“设立国家生物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制定国家财政计划”“完善资本市场、为生物企业融资提供支持,各级财政应在疏通生物企业融资渠道、破解生物企业融资难题上发挥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作用”“扩大公益性生物技术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在扩大其市场空间的同时,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导向作用”“制定有效的税收激励措施,降低生物企业税收负担,提高生物企业的自身积累能力”等层面提出了对生物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发展的财政税收扶持政策。今天来看,该文仍然颇具现实指导意义。蒋经法认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会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方向。这一建立在生态文明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国家利用调控这一有形之手引导社会更好地朝生态经济方向发展,制定与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匹配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方针。“因为人类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过度工业化是不利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的”,蒋经法说道,该研究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颇具研究高度和前瞻意义,“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不论立足国内还是放眼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都应是未来的科学发展方向。这就面临着重大的政策调整和相关体制机制的创新,有效的财税政策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生态经济发展研究是一个综合性课题,不再是过去单一学科知识领域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多学科交叉研究;拍脑袋设计不出切合实际的政策制度,全面广泛深入的实地调研是题中应有之义。

在《江西融入“美丽中国”建设发展战略研究》开题论证会上讲话

蒋经法不仅在理论上开始着手于生态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更是借力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这一实践平台,深入调研,在这一方向上逐步发力。他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组织运行及公益事业发展研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共品供给机制研究》,接连发表了《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与公共品供给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共服务市场化程度研究——以教育、医疗和生态保护为例》等多篇论文,并利用各种机会在不同的公开场合呼吁财税学者关注生态经济发展,他还整合教研力量筹办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协同中心。

“要深入实际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从生态经济出发,蒋经法谈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研究中国问题必须到中国的实践大舞台中去,必须从中国企业和农村的需求出发,把握中国的现实和未来发展方向。”如是说,也如是做,蒋经法的治学研究正走出一条宏观微雕、研以致用之路,为后来者鉴。

访问奥地利、捷克高校

成功在于开始,师者永为示范

2014年6月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蒋经法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佛大学教授埃里克·马斯金探讨学术问题

2009年10月,人民网等门户网站发表了《中国最被低估的十所大学》一文中江西财经大学入选。推荐理由是:“江西财经大学是财经界非常有实力的一所大学,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经济人才,但因为地域原因,知名度与其历史和实力不成正比。”事实上,在江西省内江西财经大学有着“江西第一学府”的美誉。而国际学院则可谓这“第一学府”内的一颗明珠。蒋经法作为国际学院首任院长,则是这颗明珠最初的缔造者、开拓者之一。

在蒋经法看来,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所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是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参与国际化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江西财大在迈入21世纪后,依托本校经济、管理学学科背景和专业优势成立国际学院,从建院起就致力于高层次国际化办学,是江西财大本科教学改革的实验区、对外合作交流的门户和国际化办学的窗口。2002年创办之初,受学校委任,蒋经法担任首任院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欠发达地区办国际化教育,让江财学子‘不出国门也留学’,确实存在着众多困难。比如,师资的缺失、办学经验的严重不足,没有可参照的模本等”,蒋经法回忆起建院初期的情形说道,“可以说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探索而来。”

如今,国际学院办学已经十二年,坚持“教学相长、中西合璧、外引内联、高位嫁接”的办学方针,通过国际化的师资、国际化的教学、国际化的交流和国际化的环境,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国际化经济管理人才。毕业生中已有数百学子进入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政经、帝国理工等全球商科前百位高校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大批学子供职国内知名企业、世界顶级金融机构、跨国公司;部分任职中国海关、中国外交部、海内外高校等国家政府机构,部分自主创业学子在业界也实力初显。

成绩赫赫,谈及此蒋经法也难掩其自豪之情,他犹记得第一届国际学院毕业的学子中有一位获得全亚洲地区托福考试第二名的优异成绩,也还记得当年第一届毕业生中有相当一批进入花旗、汇丰等知名跨国企业的优秀学子。原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来校考察时感慨道“在江西进行国际化办学取得这样的成绩真是不容易”……而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首任院长拓荒般的探索努力密不可分。蒋经法任国际学院院长期间不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引进国内外优秀师资,而且学院每来一位外籍教师,作为院长的他都全程陪同,虚心求教。正是通过这些先期的有效探索和全力付出,才逐步建立起了今天国际学院的优秀口碑,为后期工作的顺利推进及成绩的开花结果奠定了根基。

“你的成功就在于开始”,采访中蒋经法也颇为意味深长地说道。作为当年全校副院长中同时拥有“财政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江西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称号且有两年出国访学背景的蒋经法,是当时国际学院首任院长的不二人选。尽管对学术研究的热爱大过对行政管理工作的兴趣,蒋经法仍然接过这一重任且最终带领国际学院旗开得胜取得佳绩。“因为我是老师,老师就要在学生面前做示范,完成工作岗位赋予你的职责且尽可能多地施展你的才华”,谈及当年担当起这一重任的考量,蒋经法说道。从当年国际学院的院长到如今分管全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蒋经法在行政工作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尽管行政琐碎、身不由己,但作为校领导,能够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让自己的教学模式与育人理念得到更多人认可与施行,让学生获得学校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这也是一名普通教师难以成就的。当谈及对当代青年学者有何寄语时,蒋经法说道:“第一,要有专注的学术精神,不可因世俗观点影响自己的学术追求;第二,要有甘坐冷板凳的学术耐性,要在学术上出成绩,并非三五日就可以有成果,特别是要成就学术大家,一定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第三,要紧跟理论前沿,广交学术朋友。交流与讨论能激发人的思路,开阔人的视野,特别是与学术名家的交流,会让青年学者在学术精神、专业见识等诸多方面取得收获;第四,要关注学术国际动态,拓展国际化视野。”

所谓“师以载道”,大概这些就是师者蒋经法结合个人教研经历分享给后来者的治学之道吧。吾辈共勉之。

(本栏目责任编辑:阮静)

会见美国莫瑞州立大学副校长DonRobertson一行

作“转变生产发展方式需从收入分配中求解”主题发言

猜你喜欢
公共品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乡村非物质性公共品需求动向与供给变革
——以乡村殡葬改革为例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公共品私人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风险条件下的社会偏好和社会合作*
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契合性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以农民公共需求为导向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