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泽
(榆林市委党校法学教研室,陕西榆林 719000)
马克思依然“在场”
——伊格尔顿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及其方法论意义
张君泽
(榆林市委党校法学教研室,陕西榆林 719000)
伊格尔顿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从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社会主义、自然与生态等维度论述了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并从批判性、总体性、辩证法、全球化、宏大叙事等角度讨论了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方法论。他认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至今仍然正确,与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形成鲜明对照。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现代性;方法论;资本主义
特里·伊格尔顿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运用“申辩”的写作手法,讨论了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认为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依然“在场”。因为在当今世界,“我们仍然在现代矛盾里面挣扎,如果在这些矛盾得到解决之前现代性不会结束,……那么马克思主义就一如既往地是相关的。”[1]118-119
马克思是西方理论界所承认的现代性思想家,其现代性思想主要是一种批判的思想,即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资本主义这一历史现象是由马克思第一个提出并加以论述的。他阐述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兴起、运行及结局等,并将资本主义划分为商业、农业、工业、垄断、金融和帝国资本主义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是否真的必要?拥有先进科技和广泛自由权利的现代人是否一定比精神自由的原始部落成员生活得更好?民主带来的好处与屠杀造成的痛苦相比,究竟孰轻孰重?[2]67对诸如此类的问题,马克思作了审慎而理智的描述:反对专制、财富积累、尊重个体、公民自由、民主权利、国际社会等资产阶级的成就,正是社会主义自身建设的必要基础。资本主义既是一股灾难性的力量,也是一股解放性的力量。[2]167
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处于工业资本主义阶段,因此,资本主义在后来的发展,马克思没有看到,有的只是预见到了,但未充分论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现代性表现出不同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的新的症候:消费主义的“后工业时代”来临;多功能的摒弃了等级结构的企业成为了时代的主流;政府放宽了对市场的限制;传统的阶级忠诚日益淡化;区域、性别和民族的身份问题日趋突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人口流动性的不断增加,大量贫困国家的劳动力涌向发达经济体,造成了种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抬头。一方面是“边缘”国家不得不接受血汗工厂、公共设施私有化、社会福利锐减和不公平的贸易条款,在残酷的环境中为生存而苦苦挣扎,而另一方面则是发达国家衣冠楚楚的经理们摘掉了领带,解开了衬衣领口,开始为员工的精神生活而操劳。[2]8-9
于是,人们不禁要问: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的思想是否过时了呢?伊格尔顿答道:马克思主义并未过时,过时的是资本主义自身。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怎样以自己的现代性为傲,它都充满了奇异的幻景和拜物教的狂热,以及一戳就破的肥皂泡般的神话和盲目的崇拜。而现代性启蒙,也就是它对超凡理性自鸣得意的信任,本身就是一种迷信。伊格尔顿指出,资本主义最终的制约就是资本本身。资本主义内在逻辑的稳定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体制的多数批判时至今日仍有其道理。只有当资本主义体制可以冲破自身的边界,开创一个崭新局面的时候,才能改变这样的状况。但资本主义恰恰没有能力创造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未来。[2]14-15马克思之后,资本主义完成了由工业资本主义到“晚期”、“消费主义”、“后工业”或“后现代”的转变,但这种转变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财产关系的基本性质,反而扩大和巩固了这种基本性质。[2]173
尽管20世纪和21世纪的世界较之于马克思所处的19世纪,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仍在,由于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工程”,因此,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并未过时。用伊格尔顿的话来说,就是:“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消亡。只有在资本主义结束之后,马克思主义才会推出历史的舞台。”[2]7
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殖民主义现象,马克思的态度是:早期肯定,后期反对。
早年的马克思在殖民主义问题上的基本看法是:某些民族是“没有历史的”,是应该消失的;捷克人、斯洛文尼亚人、罗马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乌克兰人等都应该被扔进历史的垃圾箱;印度自身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历史,英国人的征服在无意中给了南亚次大陆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在伊格尔顿看来,马克思早期之所以肯定殖民主义,并非他喜欢看到一个民族被另一个民族践踏,而是因为殖民主义能够将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因素带给“未开化”的地区,使这些地区能够从中获得好处,进而为实现社会主义做好铺垫。[2]215-216
后来,马克思改变了早年对殖民主义的肯定态度,转而对其进行批判。虽然马克思从殖民主义中发现了一些“进步倾向”,但这并不能阻止他谴责印度和其他地方“野蛮”的殖民统治,也不能阻止他为一八五七年印度大起义高声欢呼。艾杰兹·阿赫麦德认为十九世纪没有哪位有影响力的印度改革者像马克思那样对印度民族独立的立场如此鲜明。[3]236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收回了他早期对于美国占领墨西哥的看法,极力主张通过一场革命以挽救局势。他支持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将殖民者轻蔑地称为“文明贩子”。他改变了自己早期的沙文主义错误,强调无论是否“有历史”,被殖民的民族都要团结起来进行解放斗争。他认为任何压迫其他国家的国家必然给自己套上枷锁,并因此将爱尔兰独立视为英格兰社会主义革命的先决条件。[2]218
后现代主义者指责马克思主义以欧洲为中心,试图将白人的、理性主义的西方价值观强加给这个世界上每一个迥异的角落。的确,马克思曾认为,任何力量也不能长期阻挡当地按照欧洲模式发展资本主义,对此他非常肯定。但他又担心一个发达的资产阶级的东方可能最终会阻碍社会主义革命在欧洲的胜利。这从他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可见一斑:“大陆上革命已经迫于眉睫,并将立即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但是,由于在极为广阔的领域内资产阶级社会还在走上坡路,革命在这个小小角落里不会必然被镇压吗?”[4]166
针对后现代主义的责难,伊格尔顿指出,毫无疑问,马克思的著作受到他所处的社会条件的局限,他的思想是不可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马克思既是资产阶级价值的尖锐批判者,又是资产阶级理想的坚定捍卫者。虽然马克思是个欧洲人,但他的思想却首先在亚洲扎根,在第三世界枝繁叶茂。大多数马克思主义团体都是由非欧洲人组成的。[2]220-222
马克思曾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因此,实现社会主义是有条件的。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离不开资本主义。伊格尔顿指出,有一种运动被马克思认为是必然的,那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离不开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有资本主义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也许不需要经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必须要有其他经历过资本主义的国家。马克思认为俄国可以跳过工业资本主义而在农民公社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但他并没有说,俄国社会主义的实现不需要外部的资本主义资源。一个国家或许不需要经历资本主义的阶段,但要发展社会主义,这个国家就必须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那里获取资源。[2]61
当然,说人类可以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美好的未来并不是说资本主义就是为了这个理由而存在的,也并不是说社会主义只能植根于资本主义才能实现。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也并不意味着此前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而悄悄做出的准备。[2]64易言之,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才能产生足够多的剩余价值,使消除物质匮乏、消灭社会阶级的目标成为可能。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将这个目标变为现实。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离不开市场。在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者持有不同的观点。观点一,马克思是市场社会主义的支持者。市场有剥削性,也有解放性,能把人从对地主和雇主的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市场摘掉了社会关系的神秘光环,将它阴暗的真面目原原本本地展现在世人眼前。观点二,市场社会主义无法接受。因为它保留了太多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仍将存在不平等和失业,超越人力控制的市场力量将占据主导地位。观点三,建立一个既不是中央计划的经济体制,也不是市场控制的经济体制。资源的分配由生产者、消费者、环境保护人士和其他有关方面协商决定,在工作场所、社区和消费者协会之间形成联动。[2]28-30观点四,市场仍将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社会主义制度中,生产资料是全社会共有的,但许多自治的合作社在市场中相互竞争,由此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市场在宏观和微观经济中的作用。[2]27
第三,马克思从未设想过社会主义会在穷国实现。因为在社会总财富不多的时候,无法重新分配社会财富,以使所有人都受益。而且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不可能消除社会阶级的划分,因为物质结余太少而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对财富的争夺终将造成社会阶级分化的复苏。[2]20
第四,马克思主义者从没想过社会主义能在一个国家单独实现。因为在国家间生产专业分工明确的世界里,如果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就无法利用它想要消除物质匮乏而必须依赖的全球性资源。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仅靠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是不够的。[2]21
第五,实现社会主义,要有高水平技能、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的人民,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开明的自由主义传统,以及民主的习惯。[2]22否则,社会主义的实现就无从谈起。在那些有着被殖民历史的国家中,由于上述条件的严重缺失,因此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的实现会难上加难。
第六,社会主义是民主和自由完善的社会。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并没有否定民主制度,相反它是民主制度完善后的形态。民主应当落脚于本地化、大众化,应当贯穿在整个社会制度的方方面面。民主不应仅仅存在于政治生活中,还应当扩展到经济生活中去。[2]200马克思指出,在未来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主义并非要简单地排斥热衷于个人主义的自由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要在后者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伊格尔顿认为,马克思的政治思想的目的就是要使个人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但这种发展须以集体的发展为前提。[2]90-91
有一种说法认为,马克思不过是又一个打着人类旗号对自然进行掠夺的理性主义启蒙者。伊格尔顿指出,这种指责是大错特错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思想家很少有人能像马克思那样惊人地预言了现代环保主义。他反复强调,经济的发展不应该牺牲我们的后代赖以生存的自然和地球。毫无疑问,如果马克思还活着的话,他肯定会走在环保主义运动最前线。[2]224-225
马克思很早就洞察到资本主义对自然资源的短期掠夺和长期持续生产之间的冲突。因此,他的现代性思想中自然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态恶化现实的揭露与批判。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5]579作为工业资本主义批判的一部分,马克思还讨论了垃圾处理、森林的毁灭、河流污染、环境毒素和空气质量等现代性问题,并指出生态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主义农业中扮演重要角色。[2]226
在人的身体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我们的身体感觉都已经“商品化”,身体已经转变为了近乎抽象的生产工具,它无法体味自己的感情生活,只有通过共产主义我们才能重新感受到自己身体的存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超越原始的工具理性,从精神和美学角度愉快地认识世界。伊格尔顿因之称赞马克思的工作是彻头彻尾“美学的”。而后现代主义认为,在人的身体再没有多大进化余地之后,只有借助“文化建构”才能使之有所进步。伊格尔顿指出,后现代主义的认识是有失偏颇,没有哪个思想家能够像马克思这样意识到自然与身体之间社会调节的程度。居间调节的就是劳动,只有它能够让自然符合人类的意义。[2]227-228
在自然与人、自然与历史、自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有很多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早在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时,他就开始在社会分析中使用地理和气候因素了,并宣称所有历史分析都必须始于自然基础以及通过人在历史中对自然基础的人为改造。在《资本论》第三卷中,他用“新陈代谢”这一概念来描绘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他说:“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6]928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自然史的一部分。如果自然界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看作是一个社会分类,社会也同样是一个自然分类。伊格尔顿指出,后现代主义者坚持前者却压制后者。而对于马克思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对等的,自然界处于优势地位。虽然人类能主宰自然,但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改造自然的手段也来自于自然。虽然自然给历史设定了边界,但人们仍可以把这条边界推动到更远的地方。[2]228-231
伊格尔顿指出,当今人类面临着两大威胁,一是军事,二是环境,二者相互关联,越走越近。资本主义扩张、竞争和剥削聚集在民族——国家这个体系中,从长期或短期来看,是不稳定的。资本主义在现在和可以预见的将来都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他强调,如果和平运动想要抓住这个全球侵略性的根源,它就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的真知灼见。[2]232
尽管马克思所讲的现代性的指涉对象、研究主题、关注焦点、研究方式等在后马克思时代均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且具体语境和面临问题也已今非昔比。但马克思有关现代性的立场、视野、逻辑、思维和叙事方式等对于我们理解现代性仍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批判性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不在于他对历史的具体洞见,而在于他对现代性的批判,即对资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因之,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本质上是一种批判的思想,其方法是一种批判的方法。
对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立场及精神,西方马克思主义大师们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马克思对以资本主义为特征的现代性的批判性论断在当代乃至未来都是一份珍贵的思想遗产。德里达指出:“若是没有至少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没有对市场、对资本的多样逻辑和对连接国家、国际法和市场的东西的批判,问题就不能得到解决。”[7]132凯尔纳和贝斯特也指出:“由于资本主义在当前社会中仍然是一个主要的基本力量,因而马克思理论及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仍将是批判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成分。”[8]325
(二)全球化视野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预言了全球化的出现及其与“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的关系。他论述了全球化的必然性及形成条件:大工业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9]680“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0]35认为全球化是现代性的扩展和历史结果,又是现代性得以展开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条件,现代性的矛盾只有借助“世界历史”才能解决。
马克思进而分析了全球化的双重影响,即一方面,全球化使一切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来,另一方面,又给本国无产者和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带来过灾难。尽管当前的全球化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全球化相比,有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不断扩大资本输出和投资场所。但作为现代性的后果及背景,全球化在今天仍然没有超出马克思的现代性视界。马克思的全球化视野仍具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总体性逻辑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对于现代社会机体的自身建构和动态演化,曾如是说:“这种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有机体制在历史上就是这样生成为总体的。生成为这种总体是它的过程即它的发展的一个要素。”[11]237这段话中的四个“总体”,集中表达了这样一个基本观点:现代社会是一种“总体性”过程。
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现代性作为一个总体性概念已得到研究者广泛而普遍的认可。因此,伊格尔顿指出:“不寻求总体性正是不正视资本主义的代码。但是,一种对总体性的怀疑,不论是左的还是右的,通常都完全是假冒的,它通常转化成为意味着对某些总体性的怀疑和对其他种类的总体性的热情认可。”[12]16
(四)辩证思维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论述是历史的、辩证的。伊格尔顿指出:“马克思主义在赞美现代的巨大成就方面超过了未来主义,同时以它对这一时代的无情谴责超过了反资本主义的浪漫派。它既是启蒙主义的后裔又是它的内在批判者,不能用当前西方文化争论中时髦的赞成或反对现代主义的现成用语对它做出轻易的界定。”[1]108
理解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离不开唯物辩证法。伊格尔顿指出:“我们不应该盲目地为现代性欢呼,但也不能轻蔑地将现代性说得一无是处。现代性的优点和缺点往往只是同一过程中的不同侧面。因此辩证的方法才是看待现代性的正确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其矛盾的本质”。[2]46
(五)宏大叙事
马克思主义的叙事十分宏大,从文明的起始一直谈到人类的现在和未来。这种宏大叙事是以暴力、分裂、冲突和间断为特征的。[2]60但后现代主义对所谓的“宏大叙事”不屑一顾,并满怀自豪感地宣称“历史的终结”。后现代主义者倾向于认为世上的问题如果不能概括为一个宏大叙事就得分为许许多多的微小叙事,伊格尔顿指出,这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1]39-40
当一些后现代主义者试图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而加以消灭时,伊格尔顿坚定地站出来捍卫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叙事方法,认为历史中存在一种整体性,贯穿其中的是物质的匮乏、强迫劳役、暴力和剥削,这种整体性堪称宏大叙事。[2]115-116他强调,理解人类历史,讨论现代性,不能缺失宏大的历史叙事。
[1][英]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M].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李扬,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3][印度]艾杰兹·阿赫麦德.阶级、民族、文化的理论[M].伦敦,199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责任编辑 刘国荣]
M arx Is still'Presence'——Eagleton's Discusses on M arx's M odernity Thoughts and Its M 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ZHANG Jun-ze
(The Party School of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of Yulin,Yulin 718000,Shaanxi)
Eagleton wa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Western new Marxism.He discussed the thought ofmodernity of Marx from the dimensions of capitalism,colonialism,socialism,nature and ecosystem;and method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ticalness,totality,dialectics,globalization,the grand narrative.In his opinion,most of Marx's critique ofmodernity is still correct,and in sharp contrast to the views of postmodernist.Marx'smodernity thoughts are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Besides,they are of importantmethodological value.
Marx;Eagleton;postmodernist;modernity;methodology;capitalism
B505
A
1004-9975(2014)02-0009-05
2014-01-20
张君泽(1967—),男,陕西吴堡人,榆林市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