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荣
·书 评·
《陕甘革命根据地史》评介
刘国荣
拿到任学岭教授的大作《陕甘革命根据地史》一书,我细细品读了一遍。在品读中我产生了写一个书评的想法。原本只想写一个总体的、简单的书评,但在写作的过程中总觉得很难反映全书的鲜明特色和诸多创新之处,故先就每章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做一简要介绍,最后对全书试作总的评价。自己对这块根据地的历史虽然一直很关注,但由于研究不够,加之水平有限,评介不一定准确,但如能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进一步更深入研究这块“硕果仅存”的根据地史的兴趣,仅此足矣。
《陕甘革命根据地史》是任学岭教授在研究考证陕甘边、陕北根据地大事记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大事记》(约40万字,内部书稿)逐年、逐月、逐日记载了陕甘、陕北根据地所发生的每一件细小的事件,包括马克思主义传播、党团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游击队、红军的建立和发展;大小战斗、战役、军事序列、行军路线;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革命委员会、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演变;大小会议、发布的文件、政策和法令。调查考辩了人名、地名、时间、会议的内容。这项基础性的工作不仅为我们研究陕甘边、陕北根据地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为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这块根据地史提供了便利。可以说,这项工作的完成,填补了不少空白,意义重大。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陕甘革命根据地史》一书,共分九章,30多万字。
本章主要介绍了五四新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早期在陕西传播的轨迹、特点,党团组织的创建及其活动,包括组织领导工农运动,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支持、参与陕西及全国的反帝斗争。
作者通过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指出榆林、绥德是陕北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心,是党团组织的发源地。这也说明了科学社会主义运动能够在中国最偏僻、最落后的地区兴起和发展,充分证明了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历史进程和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性。通过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也为大革命失败后,清涧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在西北统治的第一枪,陕甘边、陕北革命武装的建立,武装斗争的开展,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找到了历史根源。
本章介绍了大革命失败后陕西的形势,总结分析了中共陕西省委贯彻八七会议精神,发动清涧起义、渭华起义、旬邑起义以及其它各地农民起义的经验教训。首先,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在党的号召下,广大农民一呼百应,向反动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甚至爆发了如永寿县自发的“交农”斗争,围攻县城3天之久。这就充分显示了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贫苦农民,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其次,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由于受“左”倾盲动主义错误的影响,各地的起义都是以围攻县城为主要目标,结果即便是攻下县城,也站不住脚,当反动派反攻后没有立足处,即遭反动派的迫害、杀戮,起义最终失败;再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各地起义虽然轰轰烈烈,但农民朋友只靠拿起自己的劳动工具要想和国民党的正规军对抗,是根本无法取得最后胜利的。总之,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只有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聚集力量,建立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方能长期坚持下去,最终战胜反动力量,取得革命的胜利。
第三章 陕甘边、陕北党的武装力量的创建
本章介绍了中共陕西省委的工作路线,“左”倾错误在陕西的蔓延,渭北地区的游击战争。指出刘志丹、谢子长在陕甘边的军事活动,南梁游击队、陕北游击队的建立与汇合,标志着中共陕西省委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由此爆发了桥山山脉的游击战争。
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作者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共陕西省委对陕甘边、陕北游击战争的决策、领导。虽然前期陕西省委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农村,迈出了土地革命战争的第一步,但后期主要的方面是贯彻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兵运”工作、收编“土匪”武装是刘志丹、谢子长早期军事活动的显著特点。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他们四次拉起武装,四次失败。刘志丹认识到利用军阀名义搞武装的暂时性,决定单独组建武装力量,终于取得了成功。然而中共陕西省委对此予以不公正的谴责。对此作者作出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认为,开展“兵运”工作是渭华起义失败后的陕西形势使然,具有开展“兵运”工作的条件,也符合当时中共陕西省委及陕北特委的指导精神,而且“兵运”工作为中共培养了一批军事干部,党员数量也得到了增加,中共的力量得到了发展,为以后创建陕甘、陕北根据地,创建自己的军队打下了基础;收编“土匪”武装与陕北特委红石峡会议精神的“灰色”革命理论是一致的,同时也是三年来的“兵运”工作受挫后的又一次创建武装的尝试。关于接受陈珪璋的收编是刘谢等人从当时部队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出发,是一种“见水养鱼”的策略。改编后仍然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其实际效果对红军的休养生息、发展壮大起了积极的作用。
本章主要介绍了陕甘游击队的正式组建,游击战争的开展,寺村塬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渭北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根据地的创始;陕北游击队的建立和发展。
作者研究这段历史,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主要抓住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的武装部队改造成共产党领导的红色部队;选择在什么地方建立根据地,如何把武装斗争和建立根据地结合起来,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两个问题展开的。作者认为:三嘉塬缴枪事件就是在正式组建陕甘游击队过程发生的一个曲折事件。它不仅反映了当时部队成分不纯的客观事实,也反映了当时部队领导对部队自身特点和所处的对敌斗争关系认识不足。陕甘游击队的正式组建,军队中建立了党组织,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同时还建立了士兵委员会,保障了士兵的民主权利,从而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关于根据地的建立问题,经历了较长时间探索,在陕甘边虽然成立了寺村塬革命委员会,创建了正宁革命根据地,但由于这个时期中共陕西省委的主导思想是“城市中心”论,其结果是建立起来的根据地丧失,企图建立渭北根据地失败。它告诉我们只有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开展武装斗争,积聚力量,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才是唯一的出路。此外,作者对寺村塬革命委员会成立的时间也作考证,提出新的观点。这个时期,陕北由于中断与北方局的关系,相对受“左”的影响较少,因而不仅建立了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而且把工作重心转向农村,为发动游击战争,以及建立根据地做好了准备。
本章主要介绍了陕甘边红二十六军的成立,照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与丧失;陕北游击战争的全面发动和曲折发展,11县游击根据地的建立;最终形成了陕甘边、陕北两大区的战略协同,南梁根据地的建立。
作者通过对这段历史的研究,认为,虽然陕甘边、陕北游击根据地创建中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但两块根据地如前所述,陕甘边由于中共陕西省委“左”的思想指导,仍主张向着敌人的统治中心发动进攻,在关中建立根据地构成对西安的威胁,否定了刘、谢试图在桥山南段陕甘边界建立根据地的构想,造成了游击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的曲折。而陕北游击战争的开展、游击根据地的建立,虽然也经历了曲折,却是因缺乏经验所致。照金根据地丧失后,在保家寨会议上摆脱了“左”倾路线,改变了以照金作为战略后方,向渭北发展的原定方针,而准备将军事后方北移南梁地区,以照金、渭北根据地为游击战争的南线外沿。这表明陕甘边党和红军在走过三年曲折的道路后,已经开始认识到陕甘边游击战争的特点和规律,陕甘边游击战争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本章主要介绍了陕甘边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苏维埃政府的成立以及陕甘边、陕北根据地的建设和成就。
作者认为:如果说保家寨会议陕甘边党和红军摆脱了“左”倾路线,那么陕甘边特委7月会议则表明了陕甘边党和红军走上了成熟。这是根据地胜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两区协同作战也是胜利发展的重要原因。表明陕甘边、陕北两块根据地已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
中共西北工委、军委的成立,标志着两块根据地的党和红军领导的统一。
在中共西北工委、军委的领导下,红军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在第三次反“围剿”开始后,出奇制胜,取得了前期作战的重大胜利。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后,为了加强红军的统一指挥,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壮大了反“围剿”的军事力量。中期作战取得了崂山大捷和榆林桥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就在红军反“围剿”取得重大胜利的形势下,中共派驻西北代表团错误地发动“肃反”,根据地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危机。
本章主要论述了陕北为什么会成为中共中央、中央红军的落脚点,为什么说中共中央到达陕北挽救了陕北根据地。
中共中央到达陕北时,国民党正在进行第三次大规模“围剿”,虽然中期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但第三次反“围剿”并没有打破,特别是根据地内部发生了错误肃反,西北根据地面临内忧外患。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在内部开始纠正错误肃反,在外部发动直罗镇战役,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为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奠基礼。接着,为使西北根据地担负起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和中国革命大本营的历史使命,中共中央采取重大措施,在纠正错误肃反的同时,改变了西北根据地的领导体制,成立了中共西北中央局、西北军委、西北办事处,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了西北根据地的党政军各方面工作,西北根据地的历史地位从此由地方性根据地转变为中央根据地。
本章主要介绍了瓦窑堡会议,中共路线的转变,各项政策的调整。主要论述了东征、西征为全民抗战做了准备,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国共谈判,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成立等历史史实。
本章内容由于在中共党史以及各种研究成果中大都有详细的论述,因此,作者在原有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关于中共土地政策的转变,西北“三位一体”统一战线的形成。而创新之处在于作者认为中共中央进驻延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落脚点任务的最终完成,出发点的真正开始。
总体上讲,该书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该著作研究内容上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站在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土地革命战争的高度,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这块根据地创立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重大历史事件,客观地再现了历史全貌,反映了历史的真实;第二,站在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高度,立足西北地区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深入研究了这块根据地发展的历史特点,科学地说明了其对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贡献;第三,站在中国革命再次遭受严重挫折和再度复兴并走向胜利的高度,深入研究了这块根据地“硕果仅存”的历史原因,科学说明了其作为中国革命再次腾飞的“落脚点”和“出发点”的历史地位。
其学术价值在于对认识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具有突出的典型意义。第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陕北传播轨迹和特点的研究,说明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第二,通过对陕甘边、陕北斗争经验的总结,进一步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和特点,说明了全党共同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第三,通过对陕甘、陕北党的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说明了我们在以农民为主体的东方大国里是如何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问题。一句话,这种典型意义更具有深刻性,说明了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最偏僻最落后的地区能够兴起发展的必然性,也就更深刻的说明了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的社会历史进程中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其应用价值、社会影响在于: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延安精神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人们希望了解圣地,也需要对圣地前身历史的了解。陕甘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对西部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轮政治社会大开发,而先辈在革命根据地创建过程中培育形成的创新开拓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百折不挠精神更是今天我们所需要的宝贵精神资源。
(作者系延安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