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与有效对策

2014-03-05 07:42杨如忠
考试周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学困生思维

杨如忠

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小学数学过渡到初中数学,学习内容、思维方式都是个转折。许多小学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初中后,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严重的趋势,学困生所占的比例较大,特别在初中二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造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数学成绩分化现象的产生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探讨。

一、初中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

1.学习意志薄弱,兴趣缺乏。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一般来说,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不断加深,学习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平时的辅导减少,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增强。从小学升入初中学习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不能及时适应这一过程,表现出学习兴趣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就逐渐丧失学习数学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学习方法较被动,学不得法。

许多学生进入初中后,还像小学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制订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基础知识不重视,学无章法。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更有甚者对于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能说出这些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不想寻根问底。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或死搬硬套,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或试卷。

4.思维方式不适应,能力欠缺。

初中数学成绩分化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初二阶段。而初中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一个关键期,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初中数学出现了许多复杂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只靠机械记忆和直观思维是不能很好掌握的,所以学生感到中学课程难度太大,上课稍一分心就听不懂了。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会造成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二、预防初中数学成绩分化的有效对策

1.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认识不等式”这一章节前,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票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少先队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人,买30张票,岂不是“浪费”吗?这是一个实际生活常遇到的问题,顿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立即发现这里存在一些数据量的大小比较,这为掌握不等式概念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教会学生方法。

有一部分数学学困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如在计算-a■·(-a)■时,教师先不说做题注意点,让学生先尝试计算,结果会发现两种情况的答案,一种是-a■,另一种是a■,然后比较哪个答案正确,哪个答案错误,为什么错。这样学生就能深刻地记住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时,不是同底的要先化为同底。面对这样的问题,如果教师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包办代替,就会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被动甚至厌学。

3.加强思维训练。

数学学科担负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如:求林区面积时,应引导学生从整体和局部计算面积来思考,有些学生从整体计算得(a+b)■,而有些学生从局部计算得到a■ +2ab+b■,从而学生一比较两者关系,自然归纳得到两数和的平方公式:(a+b)■=a■ +2ab+b■。然后让学生举数验证这个公式,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实现学生思维跳跃性发展,让学生“发现”定律,获得成功喜悦。

4.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兼顾优、中、差三类学生,要符合学生的学情,特别是要照顾学困生,使他们“跳一跳,摘到桃子”。如我在复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时,首先是简单提问学困生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然后设计以下问题提问中等生:“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变成90度,这个平行四边形就成了什么形状?”“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相等,这个平行四边形就成了什么形状?”“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间的夹角变成90度,这个平行四边形就成了什么形状?”“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这个平行四边形就成了什么形状?”

最后设计“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相等且互相垂直,这个平行四边形就成了什么形状?”、“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这个平行四边形就成了什么形状?”等问题提问优等生。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了解了普通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本质区别,而一旦学生上课认真思考了这些问题后,基本上不用我再强调了。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情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数学题目,培养不同学生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后进生的目的。

总之,我们在平时教学工作中要以生为本,尊重关爱学生,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也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两极分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endprint

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小学数学过渡到初中数学,学习内容、思维方式都是个转折。许多小学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初中后,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严重的趋势,学困生所占的比例较大,特别在初中二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造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数学成绩分化现象的产生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探讨。

一、初中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

1.学习意志薄弱,兴趣缺乏。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一般来说,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不断加深,学习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平时的辅导减少,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增强。从小学升入初中学习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不能及时适应这一过程,表现出学习兴趣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就逐渐丧失学习数学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学习方法较被动,学不得法。

许多学生进入初中后,还像小学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制订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基础知识不重视,学无章法。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更有甚者对于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能说出这些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不想寻根问底。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或死搬硬套,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或试卷。

4.思维方式不适应,能力欠缺。

初中数学成绩分化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初二阶段。而初中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一个关键期,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初中数学出现了许多复杂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只靠机械记忆和直观思维是不能很好掌握的,所以学生感到中学课程难度太大,上课稍一分心就听不懂了。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会造成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二、预防初中数学成绩分化的有效对策

1.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认识不等式”这一章节前,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票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少先队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人,买30张票,岂不是“浪费”吗?这是一个实际生活常遇到的问题,顿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立即发现这里存在一些数据量的大小比较,这为掌握不等式概念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教会学生方法。

有一部分数学学困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如在计算-a■·(-a)■时,教师先不说做题注意点,让学生先尝试计算,结果会发现两种情况的答案,一种是-a■,另一种是a■,然后比较哪个答案正确,哪个答案错误,为什么错。这样学生就能深刻地记住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时,不是同底的要先化为同底。面对这样的问题,如果教师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包办代替,就会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被动甚至厌学。

3.加强思维训练。

数学学科担负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如:求林区面积时,应引导学生从整体和局部计算面积来思考,有些学生从整体计算得(a+b)■,而有些学生从局部计算得到a■ +2ab+b■,从而学生一比较两者关系,自然归纳得到两数和的平方公式:(a+b)■=a■ +2ab+b■。然后让学生举数验证这个公式,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实现学生思维跳跃性发展,让学生“发现”定律,获得成功喜悦。

4.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兼顾优、中、差三类学生,要符合学生的学情,特别是要照顾学困生,使他们“跳一跳,摘到桃子”。如我在复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时,首先是简单提问学困生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然后设计以下问题提问中等生:“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变成90度,这个平行四边形就成了什么形状?”“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相等,这个平行四边形就成了什么形状?”“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间的夹角变成90度,这个平行四边形就成了什么形状?”“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这个平行四边形就成了什么形状?”

最后设计“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相等且互相垂直,这个平行四边形就成了什么形状?”、“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这个平行四边形就成了什么形状?”等问题提问优等生。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了解了普通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本质区别,而一旦学生上课认真思考了这些问题后,基本上不用我再强调了。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情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数学题目,培养不同学生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后进生的目的。

总之,我们在平时教学工作中要以生为本,尊重关爱学生,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也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两极分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endprint

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小学数学过渡到初中数学,学习内容、思维方式都是个转折。许多小学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初中后,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严重的趋势,学困生所占的比例较大,特别在初中二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造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数学成绩分化现象的产生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探讨。

一、初中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

1.学习意志薄弱,兴趣缺乏。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一般来说,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不断加深,学习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平时的辅导减少,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增强。从小学升入初中学习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不能及时适应这一过程,表现出学习兴趣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就逐渐丧失学习数学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学习方法较被动,学不得法。

许多学生进入初中后,还像小学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制订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基础知识不重视,学无章法。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更有甚者对于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能说出这些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不想寻根问底。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或死搬硬套,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或试卷。

4.思维方式不适应,能力欠缺。

初中数学成绩分化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初二阶段。而初中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一个关键期,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初中数学出现了许多复杂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只靠机械记忆和直观思维是不能很好掌握的,所以学生感到中学课程难度太大,上课稍一分心就听不懂了。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会造成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二、预防初中数学成绩分化的有效对策

1.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认识不等式”这一章节前,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票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少先队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人,买30张票,岂不是“浪费”吗?这是一个实际生活常遇到的问题,顿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立即发现这里存在一些数据量的大小比较,这为掌握不等式概念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教会学生方法。

有一部分数学学困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如在计算-a■·(-a)■时,教师先不说做题注意点,让学生先尝试计算,结果会发现两种情况的答案,一种是-a■,另一种是a■,然后比较哪个答案正确,哪个答案错误,为什么错。这样学生就能深刻地记住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时,不是同底的要先化为同底。面对这样的问题,如果教师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包办代替,就会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被动甚至厌学。

3.加强思维训练。

数学学科担负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如:求林区面积时,应引导学生从整体和局部计算面积来思考,有些学生从整体计算得(a+b)■,而有些学生从局部计算得到a■ +2ab+b■,从而学生一比较两者关系,自然归纳得到两数和的平方公式:(a+b)■=a■ +2ab+b■。然后让学生举数验证这个公式,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实现学生思维跳跃性发展,让学生“发现”定律,获得成功喜悦。

4.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兼顾优、中、差三类学生,要符合学生的学情,特别是要照顾学困生,使他们“跳一跳,摘到桃子”。如我在复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时,首先是简单提问学困生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然后设计以下问题提问中等生:“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变成90度,这个平行四边形就成了什么形状?”“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相等,这个平行四边形就成了什么形状?”“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间的夹角变成90度,这个平行四边形就成了什么形状?”“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这个平行四边形就成了什么形状?”

最后设计“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相等且互相垂直,这个平行四边形就成了什么形状?”、“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这个平行四边形就成了什么形状?”等问题提问优等生。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了解了普通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本质区别,而一旦学生上课认真思考了这些问题后,基本上不用我再强调了。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情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数学题目,培养不同学生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后进生的目的。

总之,我们在平时教学工作中要以生为本,尊重关爱学生,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也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两极分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endprint

猜你喜欢
平行四边形学困生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