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对“问题导读法”的运用

2014-03-05 20:08郭邦锋
南北桥 2014年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阅读教学效果

郭邦锋

【摘 要】借助“问题导读法”不仅是引导学生研读课本、展开探究、自主形成知识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而且也是教师要不断调整、灵活运用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但教学中一定要避免把课堂变成“问答课”。

【关键词】思想政治 阅读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184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要求非常高。培养学生具备较强阅读分析表达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学中,教师如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对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多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正确解决问题等能力至关重要。日常教学中,本人一直坚持“问题导读法”教学,注重课堂阅读这一重要环节,也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

“问题导读法”就是根据教材的主体特征和课程标准,纵览全篇,设计一个“牵一问而动全篇”的主要问题,引导学生研读教材内容,促进研读过程环环相扣,并使研读过程得到优化,进而提高学生研读教材的方法。这种方法可避免重复、繁琐的提问,杜绝虚化的教学流程,校正学生被动、漫不经心、注意力分散的不良阅读习惯,使教学流程更完整、更系统、更科学,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提高研读的效果。

一、实施教学过程前对“问题导读法”的运用

实施教学过程前对“问题导读法”的运用,实质是提高教师教学行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新课程改革讲求师生共同合作、完成知识探究过程。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大家都是学习者。为了探究过程能够顺利进行,督促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教师必须在课前致力于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同时做好知识的储备。因此,教师课前运用“问题导读法”应包括:一是上节课学生阅读了哪些内容,理解到什么程度?教师发现和纠正了学生哪些问题?学生的阅读效果存在哪些差异性?问题的设置还有哪些不足?应当使学生在怎样的问题设置情景下阅读效果会更好?二是本节课所设计的问题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接受习惯?能否诱发学生的研读兴趣,激活探研热情?能否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持之以恒的研读兴趣?教师自身“研读”的资料能否派上用场,师生共同研读后是否会产生共鸣?等等。这些思考,是教师在课前必须完成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更好的将“问题导读法”实施到下一环节的教学中。

二、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导读法”的运用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是,教材内容中知识性的东西基本保持不变,其中的很多事例却已经过时。如果再让学生反复读过了时的事例,学生难免会产生厌烦或抵触情绪,在厌烦或抵触情绪下是难以静思的。学生能“认真读下去”、“想仔细再读一遍”,取决于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欲望程度,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发挥教学机智,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问题导读法”的恰当介入,合理运用,能较好地激发学生阅读课本,探究知识的兴趣。

如讲“民主”这一概念时,我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先让学生从字义上去理解“民主”的含义,再让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列举自己认为是“民主”的事例。结果许多学生回答:“从字义上讲,民主是指人民当家作主;从社会生活角度看,选举就是民主,任命就不民主;听证是民主,个别领导决策就是不民主。”还有的学生认为:“民主就是以人民利益为主,‘三个代表就是讲民主。”“公开、公平就是民主,专制独裁就不民主。”此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反思:学生产生以上认识的原因是什么?理解问题还存在哪些偏差?然后运用“问题导读法”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民主到底是国家的还是人民的,或者与两者都有关?民主会过时吗?存在全人类的民主吗?它是政治范畴还是经济范畴?它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理解民主的本质?

在一番讨论后,学生赶快阅读教材,一些学生很快就找到教材中知识的关键点:“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抓住这一要害,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再做分析,最后归纳知识点为: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是政治概念,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任何一种国家制度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阶级的,因此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阶级的民主,没有什么抽象的、超历史、超阶级的民主。民主、国家制度都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利益的集中反映。在当今世界,有资本主义民主,也有社会主义民主,资本主义民主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垄断资产阶级的民主;而社会主义民主则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

三、教学过程结束后对“问题导读法”的反思

因为导读的问题是教师在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前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师个人对教材的理解设计的,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对社会生活的了解程度、接受程度等参差不齐,不可能一一照顾到。所以这种导读方式表面上看使学生都在读,都在思考,但由于对知识定位过早,“问题导读法”的实质是学生被问题牵着鼻子走,学生的思维有被老师的思维固化的嫌疑。时间长了,往往就会有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流弊,学生遇到问题时就会惰于思考,更有甚者会对一些社会现象也无动于衷。相反,如果不设置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发现新问题,归纳新知识点,比较分析与以往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或区别,找出易混点,然后运用教材阐述的原理,联系社会生活中的事例,并运用政治专业术语表述出来时,学生又不知从何处下手,往往无章可循,无法可依。这样,教师就要反思“问题导读法”的优点与弊端,不断调整问题设置的角度和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有一种常见常新的感觉,能不断激发起学生思考问题、探求新识的欲望。只有这样,“问题导读法”也才能常用常新,成为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探求未知的好方法。当然教师也要反思本节课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不是得到充分发挥,能力是不是得到提升,学习的动因是不是得到最好的利用,有没有留给学生充分自主思考的空间,能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主动的、个性化的发展等等。

总之,借助“问题导读法”不仅是引导学生研读课本、展开探究、自主形成知识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而且也是教师要不断调整、灵活运用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但教学中一定要避免把课堂变成“问答课”。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阅读教学效果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