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4-03-05 04:53:49俞庆珍
考试周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微课程教学研究

俞庆珍

摘 要: 对比这两种教学方式,可以发现,传统课堂传授知识快,集中,知识连贯性好。但对于个体的学生,接受能力有差异,势必会出现部分学生无法理解当堂课的知识。而微课程在传统课堂不能满足的情况下,正好可以弥补。学生在课余时间,对于自己不清楚的知识点,打开相应微视频再学习一遍即可。

关键词: 微课程 高中物理教学 教学研究

一、引子

开学初,信息技术老师曾和我提起微课程,认为将来的教学中会有很大的作用。这让我想起半年前参加的一次小学的教研活动,就是针对微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开展情况。记得当时的课堂氛围很好,我心想,什么时候高中课堂也能这么活跃,不再死气沉沉。于是,找来各种各样的参考资料。我从微课程是什么、微课程和传统课堂的区别、微课程的特点、物理学科特点、微课程对物理教学的辅助这几个方面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何为微课程

“微课程”(Microlecture)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

“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教学。从教学上来说,就是将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给教师,整合成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五个配套资源,共同组成微课。五个部分可以根据实际应用,任意组合。这一概念引入国内之后,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将这一概念进行改造与完善。率先提出微课程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他对微课程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革新提出建设性观点。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李玉平老师带领其他教师成立微学时代工作室,开发一系列微课程,以数字故事的形式讲述教学中一个又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变化,受欢迎的程度完全超出他们的想象。

“微”关键就是短而精,内容小而作用大。

三、微课程和传统课堂的区别

传统课堂,一节课为40分钟或者45分钟。目前学校教育实施的班级集体教学的组织方式与基本单位。学校的主要工作和教学活动是以上课作为主体,上课是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核心。在经典教学论的学术专著中,对“课”的定义是:“课时有时间限制、有组织的教学过程的单位,其作用在于达到完整、然而又是局部性的教学目的。”

微课程是把教学中某个知识点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一个微课程只讲一个点,可以是某个重点、难点,一道题目或者一个实验。学生借助电脑、手机、ipad等设备下载后,可以随时拿出来学习。

对比这两种教学方式,可以发现,传统课堂传授知识快,集中,知识连贯性好。但对于个体的学生,接受能力有差异,势必会出现部分学生无法理解当堂课的知识。而微课程在传统课堂不能满足的情况下,正好可以弥补。学生在课余时间,对于自己不清楚的知识点,打开相应微视频再学习一遍即可。

四、物理学科特点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物理现象的各种规律,几乎都是通过实验发现的。实验对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它还有以下特点。

1.解决物理问题必须用到数学工具。很多物理规律,必须借助公式表达出来,才能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2.概念性强。物理课要教给我们很多物理量和物理规律,这些知识概念性强,有的还很抽象。

3.特定的物理学的“语言”。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各种物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为了将物理规律简单、明了、准确地表达出来,常常需要借助很多特定的表达方式。

4.习题类型多、变化大。中学物理课涉及的习题各种各样,依据不同的物理条件和物理过程,千差万别,变化多端,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根据物理这门课的特殊性,我们要在课堂上都解决是比较困难的,一节课应该有针对性地解决几个问题。一节课如何高效完成,怎样应用好微课这么好的方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五、微课程对物理教学的辅助

在物理教学的很多环节中,微课程可以起到辅助作用。

1.课前预习。课本中有很多知识,凭高中生的能力完全可以自学,或者只需要老师稍微点拨就可以明白。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老师加以指导,将这一过程录制下来,配上醒目的提醒语,利用视频剪辑软件制作成五分钟左右的微课程,传到校园网,供学生点击或下载观看。通过这类微课的学习,学生逐渐学会如何预习,自学一堂课。当掌握预习方法,习惯自学时,可以大大减少课堂教学时间。

2.课堂当中。比如演示实验。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实验,必须做给学生看。但有些实验因为场地、环境、器材等因素的影响,现场演示可能会效果不明显或者不成功。比如“影响研究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这个实验,平行金属板上的电荷很容易跑走,必须在干燥的环境中完成。要在课堂上做成功,成功率是比较低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实验室中完成整个实验。录制下来做成微课程。将视频用于课堂中播放,效果显著。

3.课堂之后。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中总有不能接受的知识点,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反复详细地讲解。这时可以将重点概念、难点的讲解录制下来或用PPT做成微课程。视频里面呈现出来的是完整的对某个知识点的诠释。课后学生自行下载观看,课堂上无法理解的,就可以及时得到补充。

4.专题复习。针对高三学生,专题训练很重要。可以把一个专题利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做成卡片,用PPT工具把这些导图做成微课。这种微课结构性强,有系统性。适合章节复习,专题复习。我们还可以把学生制作的图搜集起来做成册,学生在使用的时候效果会更好。

六、实例的应用

物理必修一的第二章第3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关系”。

这一节内容要用到“微积分”的方法,公式法推导涉及大学内容,所以课本用图像的方式来阐述。若把一个细化过程在黑板上完成,费时费力,效果还不一定好。匀变速直线运动为什么可以由足够多的匀速直线运动合成?这是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中最关键之处。因此,我做了一个微课程,学生课后可以自己观看消化。步骤如下:

第一步:做好教学设计。

本微课程知识来自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重点讲清楚用图像求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如何用图像求解学生已经掌握。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情况看,主要是“微元化、微积分”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即把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无限分割,当时间足够小,每一小段就可以近似成匀速直线运动。求出每一小段的位移,把每一小段的位移累积相加就求出了整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总位移。高一学生还不能用微积分公式推导,而利用图像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本视频将把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一步一步地细化成无数个匀速直线运动讲解得非常详细。它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学生可以自己控制整个画图,分割的细微过程,更有助于理解掌握。

第二步:做教学课件,我用的是最普通的PPT。

一共用了八张幻灯片,重点讲清楚把匀变速运动分解成匀速运动的整个过程。

第三步:用录屏软件录下整个PPT的放映,生成视频。

常用的录屏软件有Camtasia Studio。这个软件比较简单,一般教师自学都可以学会。在录屏过程中,如果怕学生观看画面还不能够理解,则可以适当地配以讲解。

第四步:上传。

把做好的微课程上传至自己学校的校园网,或者学生QQ群,以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下载观看。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一个微课程已经完成。在自己的班级试验了一遍,学生反应良好,纷纷表示可以多做一些类似的微课视频。为了了解学生应用次微课的效果,相应准备了一份配套练习题。从学生答题情况分析,比以往有明显改善。

七、结语

从上面例子当中,可以看到微课的一些优势。把高中物理所涉及的,可以利用微课资源的地方,合理地整合。将重点、难点、实验、专题、典型题做成微课程。按照力学、电学、光学等模块分类整理。一整套的物理微课程做好,就是很好的一门校本课程。这需要学校整个物理团队中每个物理教师的努力。

课堂不能被微课代替,但是我们可以用微课程补充实际教学中的缺陷。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如今的大会上,几乎每人一台ipad,用于开会时查看相关资料等。如果有一天,课堂上也实现了每人面前一台电脑,微课程的作用就更重要了。

参考文献:

[1]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北京: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3]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猜你喜欢
高中物理教学微课程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高考新政策下高中物理教学高效课堂初探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2:08:02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01:29
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程”设计1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程设计实验
浅析数学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体现
多媒体课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49:51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