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对于教师来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极为关键。这个激发的过程不单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揭示问题,产生新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初中政治 课堂氛围 问题意识
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而学习方式变革的关键在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基石。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无不告诉我们要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现实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缺乏,积弊已深。传统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以解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三个问题为主线,强调教师对学生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这种忽视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和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相违背。事实上,绝大部分学生的问题意识都处在潜在而缺乏动态表现的状态。大多数学生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的,对于教师来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成了关键。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有了现实意义。对此,我试着从如何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角度谈几点看法。
一、创造宽松环境,引导学生敢于提问
《当代教育心理学》中所说的“问题意识”,就是指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会驱使学生积极地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现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中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的时期,对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会感到好奇、新鲜,总想问一个“为什么”,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
然而,当前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他们担心:我这个问题会不会太简单了?会不会被同学笑,会不会被老师批评太傻?或者会想:我的问题会不会老师答不出来,让老师下不了台……所有这些担心,都禁锢着学生,使学生有问不敢提,久而久之,使学生无疑可问。因此,教师要努力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全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即使是学生片面的、错误的疑问,也不要急于否定,更不能讽刺嘲笑,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思维,让学生乘兴而来,高兴而去。
在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第2课时“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中,我特意下载了2012感动中国人物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孟佩杰的剧情导入新课,因为这个事例涉及的是同龄人,所以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被集中,这个时间,我允许同学们前后进行课堂讨论,在轻松的氛围中同学们的思维活跃起来,然后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以提出疑问的方式整理本课知识点。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小女孩为什么会这么坚强?”,“假如是我们,我们会怎么做?”,“献爱心有何重要的意义?”,“我们以后该怎么做?”,等等,讨论中我对学生提出的价值不大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问题,及时进行筛选,正确引导学生围绕识记目标进行思考,并表扬他们的踊跃发言的勇气。最后以歌曲《爱的奉献》结束新课,使学生对献爱心的认识得以升华。这样的教学,学生印象深刻,而且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问的勇气也有了明显增强。
二、创设见疑时空,鼓励学生善于提问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只有当学生能提出问题、会提出问题时,才有创造的可能,一个人的智慧往往体现在不断发现问题之中。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诱导他们于无疑处见疑,启发他们在是非问题、排列组合、一题多变、一材料多角度的观察中多方向、多层次、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培养他们思考、提问的能力。在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护佑生命安康》一课的教学中,我在这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首先,我在课前搜集了“河北大学校园内醉酒驾车撞人”的新闻视频材料,其次,我要求学生在观看这段视频材料后尝试自己设置问题,然后请同桌解答。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能够积极思维,敢于质疑问难,但提出的问题都比较浅显,没有深度。课后,我得出这样的体会: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易答时,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进行再质疑。如,当学生预习学习了“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性”后,只是简单地提出“生命健康权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容易使同桌解题时产生困扰,读不懂问题要表达的意思,我就对学生进行引导:我们可以把“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性”放在“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实行特殊保护”中,但这样,也会给学生带来错觉,把这个问题和“国家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实行特殊保护”混淆起来,所以,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在“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实行特殊保护”这个问题前加上角度表述,这样的点拨,让学生明白了加上“从保护生命健康权角度”的必要性。再如,当学生学习了日常生活中,威胁生命健康权的表现后,得出“我们要学习一些日常安全保护知识”的结论时,教师立即把话题引向深入:怎么样才能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这对国家提出了什么要求?对青少年又提出了什么要求?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得到启发,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达到较好的示范效果。由此可见,打开思维的围城,就能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有效培养,提出问题也就能得心应手了。
三、创设良好的师生平台,倡导学生自主提问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新基础教育的灵魂,也是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自身和学生间的角色转换。学生由“配角”变为“主角”,教师的地位由“主导”变为“指导”,教师的作用转化为一个“组织者”和“帮助者”。而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演主角、唱独角戏,而学生被动、观望,其结果是学生成了陪客,主体性被扼杀,自主质疑失去内驱力。如果先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对自学中自己无法解决的疑惑提出问题,再经由学生的讨论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则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创新的火花就会在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显现出来。
在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五单元第14课《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一课的教学中,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反映法律是公民的“保护伞”和“守护人”的案例,课堂上学生自学并提出疑问,再通过讨论探究得出结论。讨论中,学生发现课文中有几个概念的界定不太清楚:什么是公共秩序、公共安全?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有何区别、有何联系?由于这些问题在新教材的编写中已经淡化,因此我和学生一起探讨,补充说明的同时给他们启发。纵观本课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从课前预习到课堂探究再到课后练习,教师只是起到激励、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主体地位得以体现,自主提问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创造性潜能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发挥。
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只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科学艺术地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善于挖掘教材,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处理教材,不断引导学生在自学中生疑,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果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充盈着智慧的问题,洋溢着解决问题的快乐,那么,我们相信,这样的初中政治教学,不再是被动接受的枯燥教学,而是主动探究的灵动教学,更是培育学生思辨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高效教学。当然,在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怎样做好对学生问题的筛选和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值得我们在实践中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