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感悟语文的味道

2014-03-05 23:14:01乔羚
考试周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读写结合小学语文教学

乔羚

摘 要: 书声琅琅、富有诗意的语文课堂,是每位语文教师的永恒追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课前广泛搜集、精心提炼信息到生活体验与文本结合理解词语,再到感受、朗读、感悟,最后到因势利导,激情练笔,教师要力求通过每一个环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感悟语文的味道。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搜集信息 词语理解 朗读感悟 读写结合

作为语文教师,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富有诗意,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一、搜集信息,感悟语文之趣

进入小学高年级后,学生虽已具备初步的搜集信息的能力,但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差,往往会从电脑上、书上直接下载或摘抄。资料繁琐,不能为课堂服务。为了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学习每篇课文前,我要搜集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面,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语文课堂,再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生活。教学《长征》一课时,出示课题后,我没有让学生介绍长征的资料,而是在学习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抓住“远征”,让学生读课后资料袋,了解长征。我随即出示了长征路线图,重点介绍红军是在前有顽敌,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徒步走完这处处有险山有恶水的二万五千里的。以此为铺垫,我介绍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5年10月结束,历时12个月。从路程、时间上让学生了解长征,突出“难”,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我描述了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的经历:五百年是生不如死啊,孙悟空捶打着地面,揪着乱草,无限伤心地看鸟飞在天上,看叶飘在空中,看牧童骑着黄牛,吹着竹笛,在夕阳下慢慢归去。我和学生深情地朗读了几遍。学生内心对石猴充满了怜悯之情,清楚了为什么说石猴的幸福是“短暂的”这个问题。通过对比,学生感受到现在石猴的生活真是快乐至极,再读,果然效果好了很多。

二、理解词语,感悟语文之意

强化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生活。如“拮据”是一个书面词语,学生在生活中很少听到、用到,理解掌握“拮据”是对学生书面语言的丰富和充实。学生们有的说他家没有米,吃了上顿没下顿;有的说他家孩子穿着打补丁的旧衣服;我让学生们用一个词语形容“我”家的生活情况,他们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拮据”这个词语。

在理解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足”字,我采取让学生自读自悟理解字词的方法,生自由汇报:

生:我读懂了“鸡豚”的意思,就是鸡和猪。

师:就是鸡、猪?

……

师:“客”是什么意思?

生:客人。

师:客人是谁?

生:包括陆游,把客人、把陆游留下来。

师:留下来,鸡豚有什么用呀?

生:吃啊!鸡豚就是鸡肉、猪肉。

师:吃的仅仅是鸡肉、猪肉吗?

生:羊肉、牛肉、烤羊肉、烤牛排、炖羊肉……

师:这么多好吃的啊。用个什么词呢?

生:丰盛,美味佳肴……

师:诗中哪个词也表达了这个意思?

生:足。

师: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村民的热情好客。

从“足”字引导中,学生们体会到了村民的热情好客,理解了诗意。

以上这两个教学实例中,学生已经在文本、生活中走了一遭,有独特的理解。“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采用生活体验和联系上下文相结合的方法,相信学生不仅理解了“拮据”、“足”等词语,而且将它们深深地记在了心里。

三、朗读理解,感悟语文之韵

我对朗读的指导首先体现在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象上。精心的讲解、巧妙的提问有助于学生理解、感受、想象,进入情境。教学《梅花魂》这篇课文时,我认为它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不好把握教材。我先放声朗读了一遍课文,发现文中常年漂泊他乡的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眷恋,令我为之动容。我与文本之间产生共鸣,找到了教材的突破口:通过朗读感悟,它生动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定能打动学生的心。课上,当读到“外祖父送我梅花手绢”时,伴着《我的中国心》悠扬哀婉的曲调,我饱含深情地讲述:回不去了,回不去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只能成为梦中的思念,落叶却不能归根……学生深受感动,再读这部分,纷纷落泪,将悲伤之情融入其中,朗读指导水到渠成。

初读,我让学生找出这组反义词。“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的回味。我搜集了铁索桥的图片,让学生想想站在桥上时是怎样的感觉,首先就有“心惊胆寒”的感觉。再读,让学生把这种体会读出来。然而,这只是“寒”在表面的意思,当年桥对岸是敌人疯狂的射击,桥下是湍急的河水,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可想而知,有多少战士中弹,坠入河中。“寒”字包含对牺牲战士的悼念,这样的胜利是悲壮的。三读,让学生从中体会。这样层层推进,缓解了朗读指导的坡度,学生从诗句中感受到了长征之难,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不怕难”。

四、读写结合,感悟语文之情

在文学创作中,为了追求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追求“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作者往往有意识地留出空白。教学中,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空白,从课文内容延伸开去,尊重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读课文,记述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劝阻给“我”钱买书的故事。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从中感受了母亲挣钱的辛苦和塞钱的爽快,母亲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打动作者,打动读者。我利用这句话中的省略号,补充教材中的情感空白,让学生结合课文,结合实际写一段话,再配上深沉的大提琴乐曲,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已经不是孩子们在代作者表达了,而是在表达对自己母亲的一片心声。

语文课堂应该有浓浓的语文味道,这样的课堂才会焕发生命活力,书声琅琅,富有诗意。只有我们立足学生,立足文本,有机地采用合适的方法,遵循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尊重他们在词语理解中的个体阅读实践,利用好课文这一资源,才定能成就词语理解的精彩,为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打下基础。

猜你喜欢
读写结合小学语文教学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13:53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7:41:45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00:15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00:25:04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20:17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09:54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45:44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