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敏,李 震,马志刚,焦 征
(1.河北省顺平县医院,河北顺平072250;2.河北省保定市第三医院,河北保定07100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纤颤、颈动脉狭窄等明确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的人群的增多,发生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逐年递增。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引起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和双眼向对侧注视障碍,在优势半球可有完全性失语,因广泛脑水肿常有昏迷;上部皮质支闭塞可出现中枢性面瘫舌瘫,上肢重于下肢的偏瘫,优势半球可有运动性失语;下部皮质闭塞可有感觉性失语;偏盲或上象限盲等;中央支闭塞可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失语或构音障碍。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经治疗迅速恢复缺血区域脑血流量,挽救尚未坏死的神经元,使局部脑缺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得以缓解[1]。笔者2011年5月—2012年8月采用Penumbra系统取栓治疗13例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患者,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上述时期诊治的大脑中动脉早期血栓形成患者25例,患者入院后均行急诊脑CT扫描,排除出血及未见明显低密度病灶后,急行脑MRI+DWI+MRA,明确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即行全脑DSA进一步明确血管情况。患者有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8分),逐渐加重且持续1 h以上;CT检查除外脑出血或其他明显的颅内疾病,弥散加权像(DWI)提示仅部分供血区梗死,MRA及DSA提示大脑中动脉不显影;无出血倾向。排除NIHSS评分≥22分者,2个月内有手术或外伤史者,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者,治疗前收缩压≥180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张压≥110 mmHg者。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50~75岁;发病时间均<48 h。将患者随机分为 2组:A组12例,男6例,年龄51~74岁;女6例,年龄55~74岁。B组13例,男8例,年龄55~73岁;女5例,年龄52~74岁。 2组性别、年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1.2.1 B组 患者术前均给予口服或鼻饲氯吡格雷300 mg。患者取平卧位,局麻成功后,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6F导管鞘,将引导管置入责任动脉。将Penumbra再灌注导管通过导引导管置入颅内血管,然后通过神经血管导丝引导至主要闭塞部位。推进Penumbra再灌注导管,使其远端轻轻地插入血栓中,利用随附的导引器鞘,将Penumbra分离器通过旋转止血阀插入Penumbra再灌注导管的近端接头中,将抽吸管连接至旋转止血阀的侧孔,将Penumbra再灌注导管与Penumbra分离器和抽吸源平行放置,以便分离血栓并将其从闭塞血管中吸出。开始抽吸,然后推进/缩回Penumbra分离器,以协助抽吸和取出血栓。必要时可反复多次取栓,取栓结束后通过导引导管注射造影剂,造影显示MCA再通,撤出Penumbra再灌注导管、引导管,拔出导管鞘,局部加压,结束手术。
1.2.2 A组 全身麻醉下行DSA检查以明确闭塞部位、程度和侧支循环状况。全身肝素化后,将6F导引管(Emuy MPC,Cordis Co.,USA)置于一侧椎动脉 C2处,在 0.014 英寸微导丝(USA)辅助下,将 Power-14(Cordis Co.)或 Excel-14(Boston Scientific Co.)微导管插入血栓进行接触性溶栓。使用的溶栓药为尿激酶(UK),总量60万~100万IU,1万IU/min;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总量20~60 mg(不超过0.9 mg/kg),1 mg/min,注射泵泵入。其中8例患者先在导引管中缓慢注入尿激酶5万~10万IU或rtPA 5 mg;及时复查造影,若未再通,必要时将微导丝通过血栓,进行机械性碎栓,将微导管穿入血栓,在血栓内注入尿激酶5万IU或rtPA 5 mg。
1.2.3 术后治疗 术后予以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拜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d,氯吡格雷75 mg/d,1个月后改用氯吡格雷75 mg/d长期口服)和/或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0.4 mL/d,连用3 d),以防止血栓再次形成;给予钙离子通道拮抗药(尼膜同6 mL/h,视血压调节用量,连用3 d),防止因导管或血栓的刺激而引起血管痉挛;控制收缩压在110~140 mm-Hg;补充能量、营养等辅助支持治疗。
1.3 观察指标 术中术后血管再通情况、术后血管造影再通情况,病灶继发再出血、再灌注脑损伤脑水肿、再闭塞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 术中术后血管再通达100%,术后血管造影再通且无狭窄、病灶无继发再出血、无再灌注脑损伤脑水肿、无再闭塞视为成功。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B组术中术后血管再通达100%,术后血管造影证实均已再通且无狭窄,无病灶继发再出血、再灌注脑损伤脑水肿及再闭塞,成功率100%;A组中7例术中术后血管再通率100%,术后血管造影证实均已再通且无狭窄,无病灶继发再出血、再灌注脑损伤脑水肿及再闭塞,成功率58%。
我国的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高龄者极其容易并发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等,我国的脑动脉血栓人数在逐年递增。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所致脑水肿范围极大,病情进展迅速,数小时内即可出现颅内压急剧增高,严重时可发生小脑幕切迹疝而危及生命,常规积极的保守治疗病死率高达70%,幸存者往往遗留严重的残疾[2]。大脑中动脉出现了主干的血栓闭塞会导致“三偏”症状等,若栓塞发生于优势半球可能会伴失语表现,较为广泛的脑部水肿会导致患者昏迷;栓塞发生于上部皮质时,会引起患者的中枢性面部瘫痪和偏身障碍;栓塞发生于下部皮质时,患者有感觉性失语的表现。
发生急性中动脉栓塞者,若给予及时治疗,可以较好地帮助脑部血液恢复,纠正尚未完全缺血坏死的脑细胞,进而改善由于缺血而造成的神经功能损伤。由于脑梗死在临床非常常见,该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尤其是合并大范围的脑组织水肿,可以在较短时间导致患者的死亡。因此,大脑中动脉脑血栓形成多年来备受临床医师的重视。
静脉溶栓治疗虽成为脑梗死超早期明确有效治疗方法之一,其用药方便、快捷,但是当责任动脉完全闭塞时,药物经静脉途径极难有效到达血栓闭塞部位,且对大动脉闭塞复通率很低,不足30%[3-4],即使以后栓塞血管开通,往往已过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极易遗留严重的后遗症。有研究认为,溶栓治疗每延迟20~30 min,疗效降低10%[5]。选择性动脉溶栓可使药物作用更直接,而且操作的机械作用,不仅直接破坏血栓,还可增大药物和血栓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溶栓的成功率。临床将动脉溶栓确定为较为有效的动脉闭塞治疗方法之一,能够在早期及时改善缺血部位的血液流动,纠正脑组织的缺血情况,进而治疗由于缺氧缺血而引起的神经功能症状。然而,与静脉溶栓相比,动脉溶栓费时、费力、设备需求高、医师操作技术要求高。机械取栓术较动静脉溶栓治疗血栓形成的血管再通率更高,时间窗范围更大,尤其对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等大血管的血栓闭塞疗效更优越,这极利于挽救缺血的脑组织,患者发生后遗症的几率明显下降[6-8]。
目前研究认为选用微导丝以及导管等进行血栓破碎,如Penumbra系统等进行血管内取栓,可以高效提高血管的通畅度,其对于大脑中动脉的急性栓塞治疗率可以高达100%。本研究发现Penumbra系统取栓明显较动脉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率高;患者发病后就诊时大多超过动脉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窗(发病后4.5 h内),而Penumbra系统取栓(时间窗可延长至48 h内)则避免了这一弊端,不但可及时纠正缺血脑组织的血供,更重要的是减少了溶栓药物的使用量,使得脑出血的发生几率显著降低。其临床治疗效果好,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使用。本研究结果发现,Penumbra系统的辅助治疗安全高效,特别是用于其他溶栓方法效果不佳以及治疗时间较晚的患者,能够显著提高脑部血管的畅通率,改善缺血组织的氧供,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人数较少,尚未观察到Penumbra系统治疗的不良反应,所以尚需进一步探究分析,以期获得Penumbra系统更高效的治疗方式。
综上所述,动脉溶栓治疗对时间窗的要求很高,超过8 h后无成功溶栓。而Penumbra系统取栓治疗效果更好,能保证血管的再通率,提高缺血脑组织的血供,值得推广使用。
[1] Alegret M,Vinyes-Junqua G,Boada M,et al.Brain perfusion correlates of visuoperceptual deficits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mild Alzheimer’s disease[J].J Alzheimers Dis,2010,21(2):557 -567
[2] 张锦,崔志堂,刘国萍,等.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和CT灌注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3):77-79
[3] 谭颖,徐忠宝,李继梅.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灌注与脑血流储备的相关性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19(3):153-156
[4] Numata K,Murayama T,Takasugi J,et al.Effect of modified constral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on lower extremity hemiplegla due toa higher-motor arealesion[J].Brain Injury,2008,22(11):898 -904
[5] Rim NJ,Kim HS.Which CT perfusion parameter best reflects cerebrovascular reserve?Correlation of acetazolamide-challenged CT perfusion with single-photon emission CT in moyamoya patients[J].AJNR,2008,29(9):1658 -1663
[6] Gasparotti R,Grassi M,Mardighian D,et al.Perfusion C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treated with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predictive value of infarct core size on clinical outcome[J].AJNR Am J Neuroradiol,2009,30:722
[7] Yoo AJ,Verduzco LA,Schaefer PW,et al.MRI- based selection for intra-arterial stroke therapy:value of pretreatment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lesion volume inselecting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who will benefit from early recanalization[J].Stroke,2009,40:2046
[8] Haque NZ,Arshad S,Peyrani P,et al.Analysis of pathogen and host factors related to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hospital-accquied pneumonia due to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J].JClin Microbiol,2012,50(5):1640 -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