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邦文,何武金
(1.广西灌阳县人民医院,广西灌阳541600;2.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桂林541000)
脑出血是全世界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的常见病之一,其在我国致死性疾病中所占的比例亦不断升高。该病发生原因往往与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有关,但至今其治疗方法及效果仍不尽如人意[1]。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纤维连接蛋白(cFN)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关。cFN是血管内皮的一种糖蛋白,它的水平升高可以损伤血管内皮,容易诱发脑出血。笔者探讨了脑出血患者血清cFN水平与脑出血1个月死亡的相关性以及其临床意义,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4月—2013年2月灌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性基底节区急性脑出血患者68例为脑出血组,男48例,女37例;年龄45~85岁;入院时平均动脉压94~187 mmHg(1 mmHg=0.133 kPa);格拉斯哥(GCS)评分7~13分;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8~65 mL。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4~84岁。 2组间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脑出血组患者均除外既往脑血管性疾病、使用抗凝剂、严重感染、严重心肝肾疾病及严重头部外伤史。样本采集时患者及健康人均知情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人cFN ELISA试剂盒(Cusabio公司);高速低温离心机(德国Eppendorf公司);离心管(美国Corning公司),雪花制冰机(日本 SANYO公司);Bio-Rad 680酶标仪(Bio-Rad公司)。
1.3 实验方法 脑出血组静脉血在入院时获得,对照组静脉血体检时获得。在患者入院后次日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3 mL,立即冰盒取回后4℃冰箱静置2h,4℃ 4000 r/min离心5 min,吸取血清按每管50 μL分装于5个0.5 mL离心管,与病例或对照基本情况表统一编号后,-80℃冰箱保存。按照说明书取出试剂盒内的标准品,分别按照1000,500,250,125,62.5,31.2,15.6,0 μg/L 的浓度作标准曲线;各组血清样本用样本稀释液进行1∶500倍稀释;然后将标准品与待测血清样本加于酶标板孔底部,轻轻晃动,酶标板加上覆膜,37℃孵育120 min;移去酶标板上的液体,甩干,然后每孔加生物素标记抗体工作液100 μL,37℃孵育60 min;移去孔内液体,甩干,洗板3次,每孔加200 μL洗涤液,每次浸泡2min,甩干;每孔加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亲和素工作液100 μL,37℃孵育60 min;依次每孔加入底物溶液90 μL,37℃避光显色;15 min内于波长450 nm酶标仪上测量各孔的光密度(OD值)。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本实验所有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对脑出血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利用ROC曲线评价血清cFN浓度对脑出血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所有统计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1。
2.1 2组血清cFN浓度的比较 脑出血组血清cFN浓度为(286.91 ±59.85)μg/L,对照组为(165.94 ±38.23)μg/L,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12.529,P<0.01)。
2.2 脑出血组1个月后死亡与非死亡病例血清cFN浓度比较 入院后1个月内死亡17例,死亡原因均为脑出血。死亡患者血清 cFN 浓度为(343.34±34.88)μg/L,非死亡患者为(268.10 ±54.47)μg/L,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5.328,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FN 浓度(OR=1.23,95%CI(1.06,1.37),P<0.01)是脑出血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2.3 ROC曲线评价血清cFN浓度对脑出血1个内月死亡的预测价值 ROC曲线显示血清cFN浓度对预测脑出血1个月内死亡有显著价值(AUC=0.882,95%CI(0.803,0.962),P<0.01),且血清cFN浓度大于299.25 μg/L对预测脑出血1个月内死亡的敏感性为88%,特异性为78%。
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进步和改善以及人们的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变,脑血管疾病已成为现代社会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最主要疾病[1]之一,其除了具有高病死率、致残率外,还有较高的复发率。而脑出血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急危重症疾病,发病率占脑卒中的10%~30%[2],相对缺血性梗死而言,脑出血有着更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随着医疗水平的改善,脑出血患者病死率有所降低,但脑出血所导致的疾病负担却日益增加[3]。因此研究脑出血病理损伤机制、治疗、预后,借以降低脑出血患者病死率成为目前许多学者的追求热点。研究表明,脑出血患者预后与很多因素有关,如脑血肿周围组织局部脑血流下降、脑血肿周围组织水肿、血脑屏障受损、血液分解产物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等[4-5]。
cFN是纤维连接蛋白的一员,是一组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大分子糖蛋白,主要由肝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等合成,它参与了机体的细胞连接黏附、增殖分化、上皮组织的修复及排列规律化以及机体免疫调控等多种生理活动[6]。cFN作为一个血小板整合素的配体,其功能主要参与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反应,使之黏附、聚集于内膜上,形成附壁血栓,从而加速止血[7]。
近年来,cFN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其可作为判断脑梗死病情一种敏感性很高的指标。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cFN水平在溶栓治疗后继发出血的患者中明显升高,因而cFN可作为判断在溶栓治疗中并发出血的危险性的一种有用指标[8]。Castellanos等[9-10]研究发现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后继发出血的患者血中cFn水平明显升高,出血越严重,cFN的水平也越高,cFN浓度达到或超过3.6 mg/L时,预测出血发生的准确性为100%。庄丽丽等[11]研究也发现原发性脑出血早期患者血浆cFn水平升高,且随血肿容量增加血浆cFN浓度也越高。Silva等[12]分别检测183例脑出血患者不同时间段血浆IL-6及cFN水平,发现在后继出现血肿增大和预后较差的患者中,血浆细胞因子或炎症递质的水平明显升高,cFN高于6 μg/L与颅内血肿扩大独立相关。
本研究发现cFN在脑出血患者早期显著升高,死亡患者cFN水平明显比非死亡患者增高,表明cFN显著升高是脑出血后1个月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还利用ROC曲线辨别了cFN的判定界值,对预测脑出血1个月内死亡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提示脑出血患者血清cFN水平升高有助于早期判断脑出血患者的病死情况。脑出血患者血清中cFN明显升高的具体机制尚未明确,其原因可能有:脑血管破裂出血大多发生于患有基础病变的血管,最常见的是脑血管的细、小动脉硬化;硬化的动脉表现为平滑肌增生,内膜增厚,胶原纤维明显增多,甚至发生纤维素样坏死,血管壁出现葱皮样层状增厚,导致动脉血管管腔狭窄,当血压突然升高,病变血管易出现破裂性出血,可能通过血管增生的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合成cFN增多,导致血清中cFN含量升高;同时颅内动脉破裂后,可产生大量炎性递质,如IL、转化生长因子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合成cFN增多,使血清中cFN含量升高;另外,cFN作为一个血小板整合素的配体,当血管破裂,内皮细胞损伤释放组织因子,可刺激cFN的释放,促进其参与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反应,从而加速止血。而cFN在脑出血患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其异常升高更可能是疾病发生的反馈机制形成,脑出血越严重,机体反馈刺激cFN升高更明显。因此,cFN水平可用于反映脑出血的严重程度,测定患者血清cFN含量,有助于判断脑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对脑出血患者死亡风险有显著的预测价值。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
[2] 夏淳,张宜友,翁宇清.脑出血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10):1075-1077
[3] 王艳红,李立明.1990-2010年我国城乡成年人群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流行趋势[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3):185-189
[4] Xi G,Keep RF,Hoff JT.Pathophysiology of brain edema formation[J].Neurosurg Clin N Am,2002,13(3):371 -383
[5] Zhao X,Wang Y,Wang C,et al.Quantitative evaluation for secondary injury to perihematoma of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by functional MR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with ischemic factors[J].Neurol Res,2006,28(1):66 -70
[6] Williams CM,Engler AJ,Slone RD,et al.Fibronectin expression modulates mammary epithelial cell proliferation during acinar differentiation[J].CRes,2008,68(9):3185 -3192
[7] Lucena S,Arocha Pinango CL,Guerrero B,et al.Fibronect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associated to hemostasis[J].Invest Clin,2007,48(2):249-262
[8] Serena J,Blanco M,Castellanos M,et al.The prediction of malignant cerebral infarction by molecular brain barrier disruption markers[J].Stroke,2005,36(9):1921 - 1926
[9] Castellanos M,Sobrino T,Millan M,et al.Serum cellular fibronectin an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as screening biomarkers for the prediction of parenchymal hematoma 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a multicenter confirmatory study[J].Stroke,2007,38(6):1855-1859
[10] Castellanos M,Leira R,Serena J,et al.Plasma cellular fibronectin concentration predicts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after thombolytic therapy in acute ischemic[J].Stroke,2004,35(7):1671 - 1676
[11] 庄丽丽,崔桂云,陈国芳,等.血浆cFn与原发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关系的初步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0,17(5):280-282
[12] Silva Y,Leira R,Tejada J,et al.Molecular signatures of vascular injury are associated with early growth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troke,2005,36(1):86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