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视角下我国近十年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述评与展望

2014-03-03 05:46刘路魏源
新疆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管理学学科理论

刘路魏源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学科建设视角下我国近十年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述评与展望

刘路魏源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通过对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出路研究的回顾与梳理发现: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者主要将研究的视角放在学科的属性、学科建设中的突出成就与明显不足以及学科建设的相应路径上,忽视了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建设问题。针对以上不足,最后对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几点反思性的建议。

近十年;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建设

学科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学科方向的建设;(2)学科基地建设;(3)学科的学术成果建设;(4)学科队伍建设;(5)人才培养体系建设;(6)学术环境建设。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一直是高教界人才培养规划、课程教学以及教学管理等领域重点探讨的一项课题。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虽然年轻,但是却历经了学科建制的整个过程,虽然还有瑕疵,但是却成绩斐然。本文主要就我国近十年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现状、学科建设的路径进行述评与思考,最后对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几点反思性的建议。

一、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现状

(一)关于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属性的争鸣

关于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属性问题一直是高教界争论不休的话题。近十年来,有一些学者,尤其是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教授与博士团,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属性展开过一系列的讨论。

康宏认为:“高等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指向。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致力于理论体系的建构而对实践性问题关注不足,引发了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中诸多实然与应然的矛盾。”[1]他从我国现时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中的不足之处——缺乏实践性出发,有力地论述了高等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的实践性取向。

白逸仙认为:“高等教育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多学科交叉是其发展动力,它从不同学科中汲取营养而发展。”[2]一门学科是属于交叉性学科,还是属于边缘性学科,应该从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主体、学科语言、知识体系以及研究方法等多个层面出发,综合考查,作者从这5个角度出发,有力地论证了高等教育管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

顾远飞认为:“高等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上的具有开放性和交叉性的学科。[3]他从学科建制的两种模式(自然模式与行政化模式)分析了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制过程,他认为:“从学科建制的自发模式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学已经是一门学科,但从学科建制的行政化模式角度来看,它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性以及与其他学科相关性还存在着许多不清之处。”[3]最后,他还从开放社会学视角下的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制出发,具体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论证了高等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开放性与交叉性的学科。

彭阳红认为:“从认识论角度看,高等教育管理学是一门软性的,应用度较强的学科;从社会学角度看,高等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分散度较高,而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学科。鉴于这些属性,为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应当整合多样的研究范式,继续关注实践问题,充分吸纳各类研究人员。”[4]他则是从知识论与社会论的视角,硬/软,纯/应用,会聚/分散,和城市/乡村四个维度论证了高等教育学是一门软性的,应用度较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分散度较高,而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学科。这种视角新颖而独特,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孟凡认为:“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属于经验分析科学,而不属于理性思辨科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应该回归实践,实践任务是第一位的,其最根本的学科属性是实践性。”[5]他在考察高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以及管理学的学科属性的基础上,从三个根本要素——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概念体系出发,有力地论证了高等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经验分析学科,即应用性学科。

综上,顾远飞与白逸仙都认为高等教育管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另外,王应密、孟凡和彭阳红都认为高等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二)关于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现状

1.关于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成就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历史虽然较短,但是,近几十年来,其学科建设的成就较为突出。

李继兵主要从三个方面谈到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发展成就:一是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研究发展迅速,二是重视管理实践的需要,三是形成了一定的学科体系。[6]张利荣认为:“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逐渐丰富和完善了自身的理论体系,目前,高等教育管理学是高等教育学学科群中研究成果最丰富的一个领域。”[7]她通过分析近三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成果发现:学界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学科性质都有了较成熟的看法。潘莹认为:“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建立和完善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专业化团队,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研究领域和范围逐渐的拓展,学术上的研究视角更加的开阔,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基础地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8]她则主要从学科概念、学科理论的创新性、学科的独立性等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成就,剖析深刻,为我们了解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发展的成就提供了明晰的思路。

通过比较以上三位学者的观点发现,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共同的比较突出的成就表现在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的丰富与完善、研究成果丰硕、研究团队日益壮大并专业化这三方面。

2.关于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不足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的历史较短,近十年来,其成就较为突出,与此同时,也依然存在着不足。

康宏认为:“偏重学科的理论体系建构与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并重之间存在矛盾;学科理论的依附性与高等教育系统研究本体化之间存在矛盾;重思辨经验研究与高等教育管理学实证与思辨并重之间存在着矛盾。”[1]他主要是从研究方法、知识体系、学科理论的本体化三个方面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存在的不足,值得注意的是他提出的高等教育系统研究本体化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李继兵认为:“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的结构不够理想;理想性不够,管理经验难于提升到理论层面;研究模式和方法过于单一。”[6]他从理论与实践、以及研究方法与模式的角度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存在的不足,与康宏的观点一致。潘莹认为:“高等教育管理学与高等教育管理之间的概念非常模糊;学科理论研究缺乏结构性和创新性;高等教育管理学缺乏学科独立性。”[8]她则主要从学科概念、学科理论的创新性、学科的独立性等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存在的不足。王应密认为:“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抽象程度不高,学科独立性不强,缺乏学科建构意识。”[9]他主要从学科的独立性、学科的抽象性以及学科建构意识三个角度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在学科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通过比较四位学者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发展存在的共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等教育管理学独立性问题。从他们的观点中,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的依附性很强,表现在学日、仿美、搬俄,从而导致了其独立性缺乏。(2)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的度把握得不够,主要表现在学科理论太多,实践太少,经验总结太多,理论抽象度不够,概括性不强。(3)研究方法单一,主要表现在重思辨,少实证。

二、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路径

近十年来,我国很多教授、学者针对高等教育管理学存在的问题,纷纷提出了相应的措施,认真地进行了理论反思与实践反思,总结了高等教育管理学发展中经验与教训。

康宏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偏重学科的理论体系建构,学科理论的依附性太强,侧重于思辨性经验研究等问题,提出了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新路径——院校研究。这一观点一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数十年来重思辨的常态,为高等教育管理学的思辨与实证结合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他认为,通过全国性的院校研究组织,充分发挥高校内部高教研究机构的作用,避免将院校研究滞留于经验层面,通过将院校研究去学科化等措施可以拓宽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新路径。

李继兵针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够理想、理论性不够强、研究模式和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提出了建构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重视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与范式的改造,丰富与完善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与原理,处理好高等教育管理学中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关系等措施,并在基本的展望构架下进行了具体、详细的阐述。

吴国娟从后现代知识观的视角,具体地阐述了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发展路径:开拓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的新领域,关注边缘领域,建构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多元、开放的知识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管理学不同学派的繁荣发展,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模式和方法的多元化。

张利荣则针对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不成熟的问题,从问题研究出发,提出了以“问题研究”促进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号召。[7]她认为,以问题研究为中介,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紧密结合,推动研究活动与研究者的专业化能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

综上,四位学者主要就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建立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建构本体化意义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加强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团队建设,丰富研究方法等措施,为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从学科建设的视角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展望

通过对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出路研究的回顾与梳理发现,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者主要将研究的视角放在学科的属性上,学科建设中的突出成就明显不足,在学科建设的相应路径上,较忽视了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问题。纵观我国近十年的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成果,发现只有王应密谈到了要注重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生的培养。[9]但是,他提出的培养只是方向上把握,并没有详细地阐述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

鉴于此,笔者主要就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的人才培养问题谈几点拙见。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在人才培养建设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等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实践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因而,它的学科目标应该是培养掌握高等教育系统运行规律,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但是,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定位则是侧重于培养学术型的人才。因此,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系统知识难免偏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

其次,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是挂靠在高等教育学下的一门研究方向课,它没能像高等教育学一样形成一个专业(专业代码040106),由不同的课程体系构成,如高等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专题、大学生德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它仅仅只是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在开设,没能形成专业体系。

再次,高等教育管理学教学模式依然陈旧。尽管注入了一些新的形式,比如写读书笔记、举行读书报告会,但主要还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授受上,缺乏具体的实践活动。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才是高等教育管理学教学的最佳选择。

基于以上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的人才培养建设。

首先,明确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属性,推动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主体化。高等教育管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实践性特别强的应用性学科,因此,它应该侧重于培养高等教育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主体化需要突出它的专业化,推动高等教育管理学的专业化将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一个方向和趋势。

其次,丰富高等教育管理学的课程体系。由于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应用性学科的定位,因此高等教育管理学的课程设置应该多元化。第一,高等教育管理学的课程结构设置应该多元化,采用选修课与必修课、理论课与活动课相结合的课型。第二,高等教育管理学的课程评价应该多元化,包括主体多元化,既可以专家评价、教师同行评价,也可以学生评价。同时也包括评价形式的多元化,不应该以研究生的期末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应该采用发展性评价模式,主要参考研究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与课外实践活动。

再次,变革陈旧的高等教育管理学的教学模式。传统的理论知识授受已不再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了,社会的进步需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等教育管理学的教学模式应该相应地发生变化,侧重于实践教学,采用参观、调查、访谈等教学形式和三助岗位体验式教学,丰富研究生的实践经验,使其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综上所述,良好的高等教育管理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需要明确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丰富高等教育管理学的课程体系,变革陈旧的高等教育管理学的教学模式。只有从学科建设的6个方面去逐步的、循序渐进的完善,才能不断的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1]康宏.院校研究——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新路径[J].现代大学教育,2005(5):21-24.

[2]白逸仙.高等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合理性辩护[J].现代教育管理,2009(1):116-119.

[3]顾远飞.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从开放社会学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18-21.

[4]彭阳红.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属性研究——基于社会学的分析框架[J].现代教育管理,2009(4):63-66.

[5]孟凡.从学科属性看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契机[J].江苏高教研究,2010(1):29-32.

[6]李继兵.论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与完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1-4.

[7]张利荣.“问题研究”: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1(5):13-16.

[8]潘莹.浅谈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现状与发展[J].南方论刊,2013(9):105-106.

[9]王应密.从学派发展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工程研究,2007(1):105-109.

[10]吴国娟.试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的发展:后现代知识观的视角[J].辽宁教育研究,2007(7):25-27.

2014-06-19

刘路,男(汉族),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教学论。

猜你喜欢
管理学学科理论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学科新书导览】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浅谈管理学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