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迎来建校60周年。《现代传播》也将走过35周年。2014年,本刊将以全新的面貌和一贯的品质全球传媒和全球学术一路观察,一道前行。
2014年,本刊“年度对话”走过十年,中国电视传媒又度过一个“逢三之年”。与十年前相比,中国传媒生态由于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中国传媒监管服务的理念与方法也随之不断革新。为此,本刊主编胡智锋教授特约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高长力先生,就以上业界与学界关心的重大命题进行深入对话,其中关于传媒生产与传播、管理与服务之间“需求与引领”关系的阐述显现出政府部门的管理思维正经历着根本性的转换。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先生主持的“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调研项目,2013年度涉及全球99个国家和地区。2013报告分析认为,“中国梦”理论解决了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核心问题、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扩大应不断增强电影创新能力和传播“正能量”的自觉意识等。
针对新闻理论研究仍然比较薄弱,理论疲软依旧存在的现象,杨保军的《关于提升新闻理论理论性的几点思考》分析了强化新闻理论理论性的根据与理由,并就如何增强新闻理论理论性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路径与方法。
为突出本刊的传媒特色与适应学科的发展需求,创办15年的“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栏目正式更名为“传媒艺术”。本期该栏目将汇集推出在重庆召开的“第二届传媒艺术论坛”的部分成果。这些论文将从传媒艺术的内涵与外延、本质与边界、生产与传播等方面,对传媒艺术进行界定和探讨,我们热切期待学界与业界同仁的持续关注与参与。
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是与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和传播能力的重要命题。赵曦、赵丹旸的《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现实路径》总结和梳理了三年来央视纪录频道在中国纪录片国际化有效传播方面可资借鉴的路径与经验。
目前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并不具备自身文化承载与传播的功能。舒咏平、杨敏丽的《自主品牌:华夏文明的致效媒介》认为自主品牌在得到国内消费者认同基础上坚实地走向国际市场并不断得到国际消费者认同,其负载的华夏文明才会得到致效传播。
棱镜门事件对全球和各国的网络空间安全与发展的影响深远,方兴东、张笑容、胡怀亮的《棱镜门事件与全球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研究》认为该事件将从根本上改变全球互联网空间安全,改变全球互联网规则与治理,因此在网络空间的全新范式下思考网络安全战略成为我国重要而迫切的现实命题。
石长顺、吴柳林的《媒体与暴力:历史的论争与当代认知》,高有祥、文飞的《民办高校传媒教育差异化发展策略探析》,乔保平等的《再论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等文均值得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