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毅
(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安徽阜阳 236037)
移位研究,尤其是对WH-移位的探讨一直是生成语法的热点。对移位限制条件的研究是转换生成理论发展的一条主线。生成语法理论的更新换代可以从对移位的局域限制条件的解释中找到清晰的脉络。本文将在简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在最简方案框架内语段理论对wh-移位限制的解释。
Wh-移位限制条件一直是生成语法讨论的热点。早期的移位岛(islands for movement)理论[1]对
常见的限制wh-移位现象作了较细致的描述(移位岛已用方括号标出):
例1:a.Wh-岛
*Whatido you wonder[who bought ti]?
b.复杂名词短语岛
??Whatidid you read[a report[that John bought ti]]?
c.附加语岛
*Which bookidid John go to class[after he read ti]?
d.主语岛
*Whoidid [a story about ti]amuse you?
e.主语从句岛
*Whoiwas[that the principal would fire ti]expected by the reporters?
但由于每一种移位岛是针对具体结构的限制,其概括力和解释力有限。邻接原则(subjacency principle)[2]的提出为上述移位岛现象的解释提供了统一的框架。(1a—e)的不合法均是因为wh-词的单次移位越过了两个界限节点(TP,DP)所造成。然而,有些句法现象无法从邻接条件中得到解释,如:
例2:a.[CP1 Whoido[IP1 you think[CP2 t'ithat[IP2 John met ti]]]]?
b.* [CP1 Whoido[IP1 you think[CP2 t'ithat[IP2 timet Mary]]]]?
c.??[CP1 Whatido[IP1 you wonder[CP2 whenk[IP2 John bought titk]]]]]
d.* [CP1 Whoido[IP1 you wonder[CP2 whenk[IP2 tibought it tk]]]]
(2a)和(2b)中 whoi都是越过 IP2和 IP1,经过两步移位到[Spec,CP1],都遵循了邻接条件,但(2a)是合法的句子,(2b)却不是。(2c)和(2d)中的what和who都需要越过when构成的wh-移位岛移位到[Spec,CP1],这违反了邻接条件,但是本族语者的语感告诉我们尽管两句都不合法,但(2c)的可接受程度要比(2d)高。为了解释这些现象,生成语法又引入了基于“管辖”概念的空语类原则(empty category principle ECP)[3,4]和提取域条件(Condition on Extraction Domain CED)[5],规定移位后的语迹必须受到词汇或先行语的严格管辖,只有当一个短语所在域受到严格管辖时才可以被提取出去。(2b)中的wh-语迹既不受到词汇管辖又不受到先行语管辖,故而不合法。(2c)比(2d)的可接受性程度高是因为前者只是违反了邻接条件,后者除了违反邻接条件还违反了空语类原则,因为最近的先行语whenk和ti不同指,无法对其先行语管辖。
但不论CED还是邻接条件,都无法解释“主语-宾语不对称”现象(3a—b),“附加语-宾语不对称”现象(3c—d),以及“宾语 -宾语不对称”现象(3e—h)。
例3:a.Who bought what?
b.*What did who buy?
c.[CP Whyi did[IP you buy what ti]]?
d.* [CP Whati did[IP you buy ti why]]?
e.Whati did you give ti to whom?
f.*Whoi did you give what[PP to ti]
g.?Whoi did you give ti what?
h.* Whati did you give who ti?
为解释上述不对称现象,生成语法又引入优先条件(superiority condition)[6],规定在句法树中,处于高位的wh-成分总要比低位的wh-成分优先移位。由于主语和附加语在句法树中嫁接的位置都要比宾语高,因此,(3a—d)这样的不对称移位现象才会出现。(3e—f)中的双及物结构和(3g—h)中的双宾语结构都包含两个宾语,但是,它们的句法位置并不一样。根据VP-壳分析(VP-shell analysis)[7]和轻动词(light verb)理论[8],(3e—f)中的双及物结构give what to whom可以表示为[vP[v'giveiVP[what[V'tiPP[to whom]]]]],可以看出 what位于[Spec,VP],明显高于介词宾语位置上的whom;(3g—h)中的双宾语结构give who what可以分析为[vP[v'giveiVP[who[V'tiNP[what]]]]],同理,处于高位的 who比低位的 what优先移位。因此,(3f,3h)的不合法也得到了恰当的解释。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早期各种wh-移位限制条件既有重合之处,又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没有一种移位限制条件可以解释所有的wh-移位现象,这与生成语法追求的高度简练和概括的理论精神不符。所以,当最简方案提出以后,移位的限制条件面临着新的理论解读。
当生成语法进入最简方案阶段后,语段理论的假设必须满足概念的必然性。“界限节点”和“管辖”等概念因缺乏存在的必然动因都被废弃[9],所以,分别建立在这两个概念基础上的领属条件和ECP都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认知理论认为,所有的输入信息通过加工后都以词条和概念群组的形式在大脑中存储;而且每个词条和概念又与各自的语音和意义的表征相联结[10,11]。但是,最简理论认为,人类的心理词汇是特征的集合,人脑通过计算系统从词库中选择词汇,然后通过合并(merge)和一致(Agree)等基本操作自下而上生成表达式。一般认为基本句法操作如一致和移位(或称之为内部合并(internal merge))都是为了核查相应的特征。学者们开始尝试用特征核查理论来解释移位限制现象,其中有为解释移位不对称现象而提出的最小链接条件(minimal link condition MLC)[9,12],规定在结构式 α[·F·]...[...β[F]...[...γ[F]...]...]...中,[·F·]只能吸引距离它最近的带[F]特征的语类朝它移位;也有为解释移位岛现象而提出的多元拼读(Multiple Spell-Out)理论[13],认为主语和附加语在与句中的其他成分合并之前已经拼读,是完整的句法单位,不可以从中提取任何成分。但是,这些理论依然不能打破各自适用范围的局限,不能达到高度的概括力和解释力。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语段理论(phase theory)[14,1]应运而生。根据该理论,句法运算是通过从读数集(numeration)中选择和合并词汇由下往上生成表达式;读数集包含子读数集,与语段或短语相对应。一旦一个短语被拼读出来,它所包含的成分对于随后的句法运算不再可及,因此,当一个短语的成分已经拼读出来以后,就无法移位到一个更高层的位置。
在语段理论中,句法推导是从低往高逐步进行的,不同的句法成分会在不同的时间拼读出来,拼读出来的成分不能再移位。根据这一特性,Chomsky[14][15]提出了语段不可穿透条件(Phase Impenetrability Condition PIC),具体表述如下。
(1)语段XP中心语X的辖域对于XP外的运算不可及,只有X自身和它的左侧边缘(left periphery)对这些运算可及。
wh-移位对语段理论提出了难题。如(2)所示,当C合并时,VP,作为低层语段vP的补语,就开始拼读,根据语段理论,拼读出来的语段成分不再可及,如此一来,C无法从VP中吸引wh-短语what移位到[Spec,CP]。
(2)[CP C[vP v[VP V what]]]
要使what能够移位到[Spec,CP],就必须在VP拼读之前将其移位至vP的左侧边缘[Spec,vP],根据PIC,只有这样它才能够参加下一步的运算,从而一步步移位至[Spec,CP]。为了确保这些中间的移位步骤能实现,语段中心语在句法推导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插入边缘特征(edge feature)来吸引移位对象移位到语段的左侧边缘。但是边缘特征不能随意插入,否则会导致推导式的崩溃。为了确保边缘特征能在恰当的时候插入,规定只有当插入边缘特征能对推导结果产生影响时才可以插入。但是“对结果产生影响”的限制太模糊,又不方便操作,Müller[16]在此基础上提出边缘特征条件(Edge feature condition EFC)。
(3)语段XP的中心语X在该语段完成之前可以插入边缘特征,但是只有当这是使语段保持平衡的唯一方法时才使用。
所谓语段平衡是指对于读数集中的每一个移位诱发特征[·F·],都存在一个可及的特征[F]与之相匹配。以(2)为例,VP中心语如果不插入边缘特征,含有[wh]特征的 what就不能移位到[Spec,VP]①,而读数集中 C 的[·wh·]特征就无法找到一个与之匹配的[wh]特征来消解,如此语段最终无法保持平衡。即便在中心语v或T上插入边缘特征也为时已晚,因为PIC规定只有语段中心语和它的左侧边缘对于下一步运算可及,处于VP补语位置上的what不再可及,无法移位到[Spec,vP]。
PIC与EFC结合不仅可以推导wh-移位,而且还能对移位岛效应和移位不对称现象作出恰当的解释,下面我们来分别论述。
假设所有的句法操作都是由语段中心语的句法特征(构造特征和探针特征)所引发,那么,按照特征核查理论,当一个语段完成时,它所包含的所有的特征都应该核查完毕,中心语应该变成惰性,所以,边缘特征的插入应该在语段中心语变成惰性之前。如果在语段完成之后再插入边缘特征,那么势必违反PIC。鉴于此,EFC可以作相应的修改:边缘特征条件(修订版)[16]。
只有当下面三条都成立的时候,语段中心语γ才可以插入边缘特征[·X·]:(1)如果不插入边缘特征该语段就无法保持平衡;(2)γ还没有核查完所有的构造特征或探针特征;(3)新插入的边缘特征[·X·]要位于构造特征组的顶端。
从这个新版的EFC可以看出,插入边缘特征的时候,特征组内还有未核查完的特征。假定特征组内的特征是按照句法操作先后的顺序排列的,位于顶层的特征先核查,那么,新插入的边缘特征[·X·]要位于构造特征组的顶端而不是底端,只有这样,它才能“后进先出”,在语段完成之前核查。换句话说,当插入边缘特征的时候,中心语的补语特征已经消除,而其标志语特征仍然存在,标志语特征的删除是语段完成的标志。
如果标志语是复杂名词短语或从句,那么它成为移位岛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当标志语进入主推导程序的时候,它是作为一个完整的语段合并的,既然如此,它自身的推导也应该完成,所以不可能再从中移出任何成分,否则就违反了PIC。因此,所有的主语岛效应(如1d—e)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对于附加语来说,它也是以闭合语段的身份并入主推导程序的,此时同样不可能在附加语中心语上插入边缘特征,否则一样会违反PIC。故而附加语中的任何成分也不能移出,这样所有的附加语岛效应(如例1b—c)都可以在语段理论下得到合理的解释。
前文提到的“主语-宾语不对称”现象(4a—b),“附加语-宾语不对称”现象(4c—d),以及“宾语-宾语不对称”现象(4e—h)现重复如下:
例4:a.Who bought what?
b.*What did who buy?
c.[CPWhyidid[IPyou buy what ti]]?
d.* [CPWhatidid[IPyou buy tiwhy]]?
e.Whatidid you give tito whom?
f.*Whoidid you give what[PPto ti]
g.?Whoidid you give tiwhat?
h.* Whatidid you give who ti?
先看(4a—b),作为VP的补语DP1(what)最先合并,按照PIC的要求,DP1(what)只有先移位到[Spec VP]才能够一步步移位到句首[Spec CP]。要实现这第一步的移位必须在V上插入边缘特征,但是这样做就会违反EFC,因为读数集中还有一个DP2(who)可以消除C的[·wh·]特征,保持语段的平衡②。如果硬要插入边缘特征,就会导致读数集中出现两个带[wh]特征的wh-词,而C中只有一个需要消除的[·wh·]特征,诱发特征与匹配特征数量不对等,这就使得整个语段不平衡。
下面我们来看“附加语-宾语不对称”现象(4c—d),两句中最先合并的依然是[VP buy what]。该语段是否需要插入边缘特征来移动what呢?显然不需要,因为读数集中还有一个why可以用来消除C的[·wh·]特征。
至于(4e—f)中的“宾语-宾语不对称”现象,结合前文的分析我们知道(4e—f)中的whom要比what更早进入句法推导程序,由于后者的存在,不插入边缘特征就能保证语段的平衡,故而whom无法移到句首。同样的道理,在(4g—h)中,what处于动词补语的位置,先和V合并,后合并的who处于[Spec VP],它可以直接移位到[Spec CP]来消除C的[·wh·]特征,使语段保持平衡,因此,无法插入边缘特征来吸引what移位。
从管约论到最简方案再到最近的语段理论,对于wh-移位限制的阐释不断经历着更新。从管约论时期的领属条件、提取域条件、空语类原则和优先条件到最简方案时期的最小链接条件和多元拼读理论,再到语段理论时期的语段不可穿透条件,限制条件在不断精简,而理论的解释力和概括力在不断增强。管约论时期的限制条件主要局限于结构的本身,是对具体结构的句法表征的描述,所以其概括力和解释力都非常有限。另外,限制条件关注的是句法的外部表现,对于产生各种移位限制现象的内部原因缺乏解释。到了最简方案阶段以后,理论概念的提出必须要满足其存在的必然性,从而废弃了很多缺乏独立存在动因的概念,大大提高了理论的概括性和简约性。起初,语言学家们着眼于如何取代早期的限制理论,未能摆脱受结构束缚的局限性,依然保留着早期理论的影子。语段理论提出后,生成语法真正突破了具体结构,回归到语言生成机制的本真,从句法推导的程序中寻找各种移位限制现象产生的根源,为它们提供了统一的解释。wh-移位限制条件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转换生成语法日渐成熟的发展轨迹。
注释:
① Müller(2011)认为,所有的短语都可看作语段,VP在这里是当作语段来对待的。
② Müller(2011)认为,“语段平衡”指的是使插入边缘特征的语段(即这里的VP)保持平衡,而本文作者认为是使最大语段CP保持平衡。对比下面两句:(1)(I wonder)what1John read t1.(2)(I wonder)who2read what1.(1)和(2)中的VP都是read what,但为什么(1)中的V要插入边缘特征才能使VP保持平衡,而(2)中的V不需要插入边缘特征就能使VP保持平衡呢?显然问题不在 VP本身。Müller(2011)认为,(1)中的 what和 John尽管都可以消除 T的[·D·]特征,但只有what可以消除C的[·wh·]特征,所以必须插入边缘特征来吸引what移位。从他的论述可以看出,所谓的“语段平衡”还是指CP是否平衡。
[1]Ross J.Constraints on variables in syntax[D].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67.
[2]Chomsky N.On wh-movement[C]//Culicover P,Wasow T,Akam-Jian A.Formal Syntax.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7:71-132.
[3]Chomsky N.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Dordrecht:Foris,1981.
[4]Chomsky N.Barriers[M].Cambridge,MA.:MIT Press,1986.
[5]Huang T J.Logical Relations in Chinese and the Theory of Grammar[D].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82.
[6]Chomsky N.Conditions on transformations[C]//Anderson S,Kiparsky P.AFestschrift for Morris Halle.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3:232-86.
[7]Larson R K.On the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J].Linguistic inquiry,1988,19(3):335-91.
[8]Adger D.Core syntax:Aminimalist approach[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9]Chomsky N.The 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e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10]尹德谟.人脑信息加工神经网络化体系初探[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2):76-85.
[11]尹德谟.外语学习信息加工特殊心理机制探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1):100-7.
[12]Chomsky N.Minimalist Inquiries:the Framework[C]//Martin R,Michaels D,Uriagereka J.Step by Step:Essays on Minimalist Syntax in Honor of Howard Lasnik.Cambridge,MA.:MIT Press,2000:89-155.
[13]Uriagereka J.Multiple Spell-out[C]//Epstein S,Hornstein N.Working Minimalism.Cambridge,MA:MIT Press,1999:251-82.
[14]Chomsky N.Derivation by phase[C]//Kenstowicz M.Ken Hale:ALife in Language.Cambridge,MA.:MIT Presss,2001:1-52.
[15]Chomsky N.On phases[C]//Freidin R,Otero C,Zubizarreta M L.Foundational Issues in Linguistic Theory.Cambridge,MA.:MIT Press,2008:133-66.
[16]Müller G.Constraints on displacement:A phase-based approach[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