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陈云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2014-03-03 02:11刘建伟梁珍妮
关键词:陈云环境污染造林

刘建伟 梁珍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71)

众所周知,陈云是新中国经济工作的主要规划者和建设者,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开拓者和推动者之一。建国后,陈云长期主持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参与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很多重大决策,较早地认识到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相关关系,富有预见性地指出了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提出了防治环境污染、有效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对策措施。梳理、分析陈云的环境保护思想,有利于今天我们总结建国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对环境污染及治理问题的思考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的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需要解决的首要社会问题是日益增长的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了解决人口的温饱问题、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需要源源不断地开采石油、煤炭等能源资源和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并将之投入到生产过程中,以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

由于建国初期科学技术尚不发达,资源开采、工业生产的设备也比较落后,大多数工厂也没有专门的废弃物处理设施,导致在资源的开采、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以及生产和消费活动的末端,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等,不可避免地污染了生态环境。然而在当时,快速建设、快速生产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的主导心理诉求和愿望,无论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还是普通的老百姓,更多地关注的是铺摊子搞建设,加大马力抓生产,以求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对于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上世纪70年代初,受官厅水库死鱼事件和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影响,我国才在周恩来的指示下召开了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成立了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并制定了一些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文件。但是由于“四人帮”叫嚣环境问题是资本主义国家特有的社会现象,社会主义国家根本不存在环境问题,并对环境保护工作极力阻挠,加上当时社会秩序混乱,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持续的关注,环境治理工作并没有实质性开展。

尽管建国后至70年代初,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并没有实际进展,但是党和国家的一些领导人并没有受“极左”思潮的干扰,还是敏锐地指出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主张积极治理环境污染。陈云就是较早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并重视治理的党的领导人之一。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他在考察江苏高邮石油钻井时就指出,环境污染治理要预防为先,将环境要求预先考虑在生产设计之中,强调“注意环境污染问题,在生产设计的同时就要做好防止污染的设计,不要等到事后再解决”[1]198。随后,在1979年3月份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陈云在谈到钢的产量问题时,提出要注意钢铁等重工业发展中的污染问题,“防止污染,必须先搞,后搞要多花钱”[2]254。可见陈云已经看到环境污染治理的紧迫性和超前性,认为如不及时治理将会增加治理成本和治理难度,给国家带来更大的损失和负担。同年6月,陈云特别提及在经济建设中应该注意工业污染的问题。1981年,他又对城市中的污染问题给予了关注,强调“从长远来看,也应该提到我们的议事日程上来了”[3]491。通过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这段时间陈云关于环境污染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出作为长期负责经济工作的党的领导人,他延续了70年代初我们党和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精神,更加强调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环境污染治理的紧迫性。

对于如何治理环境污染,陈云进行了富有预见性、前瞻性的思考。首先,他认为环境污染治理具有复杂性、全局性的特点,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工程,需要制定长远的规划。1981年3月,他在给陆定一的信中指出:“像植树造林、治理江河、解决水力资源、治理污染、控制人口这类问题,都必须有百年或几十年的计划。”[1]270同年9月,他又强调:“建设要有长期计划,对水力、轻重工业的比例、城市污染、外资利用等问题都要考虑。”[1]280陈云的这一思想后来在实践中得到了印证,我们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环境治理目标之所以没有实现①,原因就在于我们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其次,他强调环境污染治理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关涉全局利益的事情,应该作为今后政府工作的重点加以重视。陈云在1983年指出:“建设要有重点。……什么是重点?现在看,农业、能源、交通是重点,一批骨干企业的建设和改造是重点,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环境污染的防治以及知识分子生活待遇的提高等等也是重点。这些是从整个国家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考虑的。”[2]323再次,对于工业污染的治理,他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那些企业已经建成而污染问题没有有效解决的,以末端治理为主,积极规划、逐步加以解决;对于即将建设的企业,要以源头预防为主,将污染问题的解决“放在设计的首要位置,真正做到防害于先”[2]263。

最后,在环境污染治理的具体对策措施方面,陈云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1988年8月22日,人民日报记者撰写了《四川排放污染总量约占全国十分之一》一文,披露了四川省河流污染、噪音污染、“三废”排放等环境污染问题。五天后,新华社记者又对本溪市工业污染问题进行了报道。陈云看了这两篇文章之后,做了专门的批注,强调“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大的国策,要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来抓”[2]364。对于具体的解决措施,陈云提出了三点:一是要重视宣传教育,让人民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要增加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加大投资比例;三是要抓好责任落实工作,反复督促检查。对于第二点所提到的增加环境污染治理费用的问题,陈云在1992年再次提及,要求“治理费要放在前面,否则后患无穷”[1]308。

二、对资源保护问题的思考

人类在生产源头投入自然资源的多少、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以及生产和消费末端所产生的废弃物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直接决定着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所以说,环境保护最主要的是保护自然资源,实现供给的永续性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为人类提供舒适的栖息环境。陈云由于所分管工作的关系,对于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资源保护问题有着更多的关注。通过阅读陈云的相关著作,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森林资源、水力资源、矿山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视。

(一)倡导护林、育林、造林

森林作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资源及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中起着重要作用。建国后,我们党一直重视造林、育林、护林工作,而陈云更是大力倡导者和实际推动者。他认为“植树造林,既可提供工业燃料,又可改变气候”[1]102,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必须高度重视。1957年,他在修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文稿时,特别增加了一条:“开展造林运动对于水土保持和保护农田水利关系甚为密切。各地务须抓紧季节,采取必要步骤,在同时保证数量和质量的条件下,做好今冬明春的造林工作。”[4]399

建国初期,由于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生产对木材的需求量骤然增加,导致对森林资源的开采速度加快。然而,如果采用粗放型开采的方式,不注重森林资源的再生产和生态补偿,那么长时间后可能会引起森林资源存量的衰减。陈云认为,为了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保证工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以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温饱问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防止人为地破坏森林资源。陈云认为必须制止住人为破坏森林的行为,强调“森林失火和滥砍滥伐的现象,正在引起地方政府和人民的注意,但还需继续努力”[5]314。(2)提倡积极造林、育林。森林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是随着建国后经济的全面高涨,森林资源再生的速度、规模要远远低于被砍伐的速度、规模,因而植树造林、恢复森林资源的良好生态功能就成为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早在1950年,陈云通过对中苏森林面积差距及造林情况的分析,指出了植树造林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他认为为了推进这项工作,必须出台一个详细的法令,包括五项内容:“第一是方针任务,第二是工作计划,第三是不准滥砍滥伐,第四是干部训练,第五是组织机构。”[4]481955 年 11 月,陈云在签发甘肃省委所作《关于农业增产规划的报告》时,特别强调报告中没有造林、育林、护林规划这一项,建议甘肃及其它省委制定计划时列入。(3)倡导造林方式多样化。在造林的方式上,陈云也认为并非都要依靠国家这一种途径来解决,而是“个体造林、合作造林和国家造林的办法都可以用”[4]392。(4)要求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植树造林工作。陈云强调,首先要加强立法,指出“除了讲清道理之外,还应该有法令、条例才行”[5]210;其次,要加强报纸的宣传,报道造林护林事迹,揭露滥砍滥伐、浪费木材的行为;再次,各级领导要重视,制定长远的规划。

需要指出的是,陈云之所以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并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还有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目的。他在上世纪50年代指出:“发展山区经济应把改善人民生活和适应国家需要结合起来。一是种树,个体造林、合作造林、国家造林一齐上;二是发展木本油料,种油茶树、桐树、核桃树。”[4]402也即是将植树造林活动与发展地方经济结合起来,做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要求节约水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防止水环境破坏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所依赖的基本自然资源,然而中国却是全球公认的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早在建国初,陈云就认识到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指出水资源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然而我国人均占有水量偏低,还存在个别地区缺水、干旱的现象,他强调“水利建设是治本的工作,是百年大计”[6]141。上世纪80年代初,他又明确提出:“水资源短缺,在我国北方是个大问题。……总之,水资源的问题已经提到我们的议事日程上来了。”[3]491面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陈云认为应该从实际出发,通过节约水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防止水资源破坏等措施保障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用水需求。

1.节约水资源。要保证水资源供给能够满足生活和生产需要,最重要的是从源头抓起,节约用水。陈云认为,水资源问题是经济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党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他强调,随着人口规模的剧增、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全国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大,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很多城市缺水,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因此必须想办法节约用水。对于工业领域如何用水、节水,陈云还专门进行了论述,他指出:首先,新建工厂必须做好规划,在建设前将用水量考虑在内;其次,新建工厂除矿藏加工类因资源关系不能异地办厂外,其它尽量建在有水源的地方;最后,即使工厂建在水资源充足的地方,也要注意用水节约问题。[2]263

1989年,张光斗、陈志恺两位专家合写《我国水资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文上报党中央和国务院,就中国水资源的供需现状及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途径进行了论述。陈云在阅读此文后专门做了批注,指出:“水的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水的问题的严重性。各级领导部门,尤其是经济、科技领导部门,应该把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治理污水和开发新水源放在不次于粮食、能源的重要位置上,并列入长期规划、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加以实施,以逐步扭转目前水资源危机的严重状况。”[2]375后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采纳了陈云的建议,将水利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和基础产业来发展。

2.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途径,除了节约水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增加水资源存量、实现既定水资源的综合利用。1951年,在谈到农业发展问题时,陈云特别提到了如何加强水利建设问题,他强调:“从总的看,从长远看,要以蓄为主,蓄泄兼顾。以后我们要重视蓄水,许多地方要修水库、筑塘堰,山区更要注意种树种草、保持水土,对水一定要好好利用。”[6]141也就是说,要注意将自然界中可再生的水资源聚集起来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后来,陈云在讨论《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时又强调,要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在开发黄河的过程中,要“发电和防洪相互结合,进行整个流域的规划”[4]259。

3.防止水环境被破坏。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活跃了市场、便捷了就业、繁荣了经济,但是由于它们大都建在农村或者城乡结合部,技术和设备都比较落后,而主要从事的是煤炭开采、化工、印染、电镀、建筑等行业,很容易破坏水环境。陈云较早地关注到了这一现象,在视察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时,他指出:“随着工业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要注意保护环境,一定不要使黄浦江水系受到污染。”[1]394

(三)提出保护矿山资源、提高矿山资源开采率、实现废弃物综合利用

矿山资源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气态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水气矿产等。矿山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原料库和动力源,要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首要的是实现矿山资源的可持续性开采、使用。除了关注森林、水资源的保护外,陈云对于矿山资源的保护工作也很重视。

上世纪50年代初,时任重工业部副部长的何长工上书陈云,提到湖南省的矿山大多被封建矿主把持,工程混乱,破坏异常严重。陈云将何长工的报告转交政务院,并致函刘少奇:“这样重要的矿产原则上必须收归国有。”[4]55而后周恩来、陈云主持政务院第六十四次政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业暂行条例》,规定了“全国矿藏,均为国有”的基本原则,要求探矿或采矿人应尽力避免损害矿藏或减低矿产收获率,也即提高矿产的开采率,实现可持续开采。1988年10月8日,陈云和中央领导同志谈学习西方市场经济的问题时,特别指出我国正处于发展市场经济的探索阶段,“工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掠夺式使用资源的倾向,应当引起重视”[1]416,进一步批评了粗放式开采矿山等自然资源的行为。另外,陈云还认识到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性,提出“要研究、试验各种劣质白煤造气的处理办法。要组织化工厂、冶炼厂联合进行生产,充分利用冶炼厂的炼铜尾砂来生产硫酸”[1]73-74。通过矿山资源的综合利用,可以减少生产过程和末端产生的废弃物的排放量,保护生态环境。

三、结论

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周恩来是“新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创者和奠基者”[7],而协助周恩来工作的陈云也是较早关注中国环境问题的党的领导人之一。建国后,他重视环境污染治理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工作,并将环境问题放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认为“治理污染,保护环境,造福子孙后代”[1]414。

陈云最初将环境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不良后果看待,后来将之视为与农业、交通、科技发展等并列的、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加以重视,强调环境治理是关系到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事情,必须进行长期的规划。他认为应当末端治理和源头治理相结合,通过增加投资、制定法律政策、加强宣传教育、推动层层落实等多种措施,治理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我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是随着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而逐渐清晰和明确的。陈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看到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现象,还不像今天这么突出和严重,因而他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也就不可能系统化、理论化,提出的解决环境问题的主张和见解也不可能全面、具体,但是就是这些散见于其著作中的只字片言亦难能可贵,显示着真知灼见,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2000年,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实际上,2000年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控制。

[1]朱佳木.陈云年谱(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陈云文选(第三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4]朱佳木.陈云年谱(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陈云文选(第二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7]曲格平.新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周恩来[J].党的文献,2000(2):83.

猜你喜欢
陈云环境污染造林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加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策略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陈云贵:你是泥土你是光
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应坚持三个原则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