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分组,师生共创小学数学灵动课堂

2014-02-26 06:52姚菊香
教育观察 2014年35期
关键词:分组探究数学

姚菊香

(南通市如东县掘港小学,江苏南通,226499)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程式化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分组教学,将课堂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能够很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一、区分学生能力梯度,合理分组

一次成功的分组教学,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是第一步。很多教师为了节约时间,随便按照座位顺序对学生进行分组,这是不可取的。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数学掌握程度及其能力所长有一个大致的认知,以此为据进行分组。

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乘法内容的教学时,笔者通过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从中寻找简便规律。针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笔者在各个小组中分配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当要求学生去探究850×20的简便算法时,学生们相互配合,集思广益,找到了简便方法:先计算85×2的结果,再将两个0添加其后就可以了。

通过事先对学生进行了解,划分出每个学生之间的能力梯度,对其进行分层分组,使每组之间达到平衡,实现小组内学生相互帮助与启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把握课程教学进度,适时展开讨论

在采用分组教学形式的时候,教师尤其需要注意,分组讨论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形式,而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引发学生的讨论,才能够有效推动课堂实效的提升。

(一)针对发散性问题展开讨论

发散性问题往往是采用分组形式展开讨论的好材料。这类问题形式灵活、开放性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9单元统计的相关知识时,笔者在完成统计图中的图例、坐标等所表示的含义教学后,给每个小组两幅统计图,分别为青岛和昆明的降水量统计图,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尽可能多地发现信息。学生不仅找到了两座城市1~12月的降水量,还发现了6~8月均是两个城市降水较多的月份,青岛降水量最多为153mm,昆明为162mm,而青岛降水量最少月比昆明降水量最少月还多8mm等。

发散性问题一直是学生认为难度较大的问题类型。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启发,为问题的发展和解决增加了更多可能性,思维路径的充实性与思考过程的趣味性都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二)针对难点性问题展开讨论

很多教师认为难点即是教学的重点,便将这部分教学任务全部承担,不敢让学生自主控制分毫。其实,这样的做法是欠妥的。越是难的问题,越是锻炼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好机会。

三、追踪小组学习动态,及时从旁点拨

(一)小组学习开始之初——总体布置

教师对学生分组学习的点拨首先应当出现在学习开始之初。这个阶段中,教师要做的是对于接下来的分组学习进行一个整体布置,让学生明确本次分组学习的任务是什么,讨论起来方向也会更明确。

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美妙的“杯琴”教学时,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一组“杯琴”的模型,并通过敲击不同的盛水量杯发出了不同音高的声响。学生立刻被这个有趣的现象吸引了。于是笔者要求学生对这个模型进行探究:通过观察量杯中液体的多少来发现其发出的声音的特点。学生马上发现,随着7个量杯中的液体由10ml、20ml、30ml递增到70ml,它们所发出的声响也由高变低了。经过总体布置之后,学生的分组讨论直入主题,免去了很多入题过程中的偏差。这样一来,学生讨论的针对性增强了,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也提升了很多。

(二)小组学习进行之中——难点攻克

当教师发现学生的分组讨论陷入困难时,一定要及时介入,予以点拨。否则,学生有可能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过后再来进行修复,难度将会大大增加。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1单元“怎样滚得远”,有一个很有趣的探究问题:将木板倾斜在地面上,将小球从上面滚下,探究怎样能让小球滚得最远。小组学习开始之后,笔者通过观察每组的讨论过程后发现,学生出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不懂得如何通过控制变量来进行问题探究。在这个模型当中,影响小球运动距离的有木板与平面所成角度、小球开始下滑的高度、木板和平面的粗糙程度等多个因素。于是,笔者及时予以点拨:可以先将木板与平面的角度控制为30°、45°、60°来进行观察,再固定木板与平面的角度,将小球下落高度控制在10cm、20cm、30cm进行观察。学生接下来的探究活动果然顺利了很多。

及时的点拨纠正学生思维的偏差,可以帮助学生在接触新知识时形成一个正确的印象,为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四、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分组学习,深入探讨研究

既然分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在小组自由讨论的氛围之中自主进行研究,这个思维的过程便是我们最应该重视和追求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的分组学习预留出足够多的时间,以实现该教学方式的最终价值。

例如,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运算律的小组探究过程中,想让学生自主找到乘法分配率的存在,难度着实不小。但这也正是开启学生新思路的好机会。笔者引入一个实际问题启发学生:一件上衣32元,一条裤子45元,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多少钱?如何简化计算?学生很快列出算式:32×5+45×5。通过充分讨论,终于有学生提出“这不就是买了5套整身的衣服吗?也可以表示为(32+45)×5呀”,这个思路让所有学生恍然大悟。

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分组学习的做法,虽然需要牺牲一些课堂教学时间,但是这给学生带来的思维能力的飞越是不可估量的。教师要以长远眼光看待教学活动,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之上。

[1] 谢复娥.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0(21).

[2] 段军.数学课堂上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

猜你喜欢
分组探究数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分组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