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现代视觉影响下的阅读困境

2014-02-25 15:28张含华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8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反思

张含华

摘要:20世纪电子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觉文化时代,各种视觉影像为人们提供了新的理解方式,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阅读困境。现代视觉文化的消费性本质上让人们少了阅读文本的专注与持久,批判力、审美力随之降低。究其原因,并不是流动画面造成的思维断裂,而是现代视觉的商业特性。现代社会的视觉文化需要规范,引导人们回归文本阅读的反思,走出阅读困境。

关键词:现代视觉;反思;阅读困境;文本阅读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3

20世纪电子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觉文化时代,图像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观察我们周围,可以说是一个图像的世界,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图像作品:广告、电影、电视……就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构想和把握为图像了……世界图像并非从一个以前的中世纪世界图像演变为一个现代的世界图像,比如说,根本上世界变为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之本质。”(海德格尔,1996:899)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也在发生着变异。文学不再像以往一样仅仅由印刷文字表现出来,出现在荧幕上的广告和影视作品也被当做文学作品来解读。随着这些新鲜表现方式的出现,人们的阅读方式自然也随之变化。

一、视觉文化的悖论

视觉文化悖论指现代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媒介文化或影像文化的高度发展。(米尔佐夫,2003:134)现代社会中,各种人为符号充斥着我们的视觉,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景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视觉文化在成为主导文化形态的同时,带来了一些令人困惑的悖论。

现代视觉文化,从其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各个方面,都比印刷时代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和过去相比,现代社会可以说正处在一个视觉刺激富裕甚至过剩的文化中。例如,各种文学名著经过改编改写被搬上荧幕,使文学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传播,鲜活的形象、直白的情节使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人也能够看懂,满足更广层次人们的需求,增强了它的影响力。

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认为,视觉的直接性和冲击力还可以培养受众的崇高感: “那些紧张而又令人震惊、视觉冲击力的时刻激起了人们的钦佩、敬畏、恐怖和欲望,我们可以把这种感觉命名为‘崇高。崇高是表现现实中痛苦或恐怖的事物时产生的快感体验,它使人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尼古拉斯,2003:9)现代的视觉技术所制作的电影电视–如3D电影–确实给我们的视觉和精神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同时又不会造成实质性的伤害。此外他认为“由于崇高源于试图展示自然界中不相关的观念 – 如和平、平等、自由等 – 所以,对崇高的体验就要求人们具备一种对源于文化习得而不是生而具有的理念的敏感……崇高与美不同。美可以在自然或文化中体验到,而崇高是文化的创造物,因而它是视觉文化的中心。”(尼古拉斯,2003:10)尼古拉斯•米尔佐夫的所说的这种崇高感,我们确实可以在观看一些冲击力很强的影片时真切地体验到。

但另一方面,现代视觉形象毕竟是消费时代的产物,影像作品越来越多地倾向于人为的刻意策划,大部分不再是单纯精神表征,而是生产者提供给受众的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的的消费对象。原始社会,人们敬重图像,把图像看做是关乎人类生存的圣物。现在则完全不同。现代图像可以进行无穷地复制,人为设计的虚拟形象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难免使人们在视觉过剩后感到疲惫。而且“关注点的雷同使传统意义上的个人经验交流很难维持下去,似乎所有人一起进行的无差别的大合唱。”(海德格尔,1996:180)

现代图像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媒介,在产生新的文化艺术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接受方式和思维方式。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媒介传播什么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媒介的性质所传送的信息。”(麦克卢汉,2011:35)波德里亚形象地阐释了麦克卢汉的观点“铁路带来的信息,并非它运送来的煤炭或旅客,而是一种世界观,一种新的结合状态等等。电视带来的信息,并非它传送的画面,而是它造成的新的关系和感知模式,家庭和集团传统结构的改变。”(波德里亚,2002:132)

以上就是现代社会所表现出的视觉文化悖论,正是这种悖论使处在视觉时代的阅读极度追求娱乐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反思能力。

二、视觉时代的阅读困境

原始氏族社会的先民文学主要是借助于口头媒介的集体创作,形式简短,意图明确,它给人最直接的感受是消除疲劳、感受劳动的愉悦。但是由于口头语言是以人为载体,需要传播者直接面对接受者,故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后来,语言文字的产生 – 尤其是印刷术的出现 – 使文学在更广范围内传播,并且能够以文本的形式保存下来,具有了口头传播所不具备的稳定性。更重要的是,语言文字具有“言不尽意”的特点,给了读者很大的思考空间,在思考中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积极的创造者。由于语言文字所塑造的文学形象并不是直接出现在读者眼前,而是需要读者运用想象力和理性思维对语言文字进行分析解码然后塑像,每个人心中的形象也是不同的。印刷时代,文本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读者 – 或接受者 – 面前,文本和读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式交流的关系,因此读者是自由自主的。这正如本雅明说的那样,用语言文字呈现出来的作品是有韵味的,“无论时空的远近,审美主体与客体保持一定的距离感,正是这种距离感使人们能够通过静观的审美方式,在凝视沉思中品味到那种难以言传的艺术韵味,从而获得一种超越一切功利目的的审美享受。”(本雅明,1999:264)这种审美特性也是中国古代艺术所追求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的境界。

科技发展带来的现代电子图像改变了文学的呈现方式,接受者的思维方式随之改变。本雅明认为,随着现代视觉文化取代传统的沉思默想日渐成为主导,传统的审美静观就变得不合时宜了。审美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扫描式、消遣性的接受方式。本雅明对比了两种不同的接受方式 – 电影与绘画。他说:“人们可以把电影幕布与绘画画布比较一下,后者使欣赏者凝神观照。面对画布,观察者就沉浸于他的联想。”但是,“观赏者很难对电影画面进行思索,当他意欲进行这种思索时,银幕画面就已经变化掉了……实际上,观照这些画面的人所要进行的联想活动,立即被这些画面的变动打乱了,基于此,就产生了电影的惊颤效果。”(本雅明,1999:288)画作呈现出的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画面,人们可以在一幅画作前长久的观察欣赏,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比较大。相比之下,影视作品呈现给观众的是一连串的动态画面,留给人们思考的空间并不大。 “收视率的影响,屈服于紧急性的压力,从而制造了一种快速思维,培养了一批‘快思手。电视只赋予一部分‘快思手以特权,让他们去提供文化快餐,提供事先已经消化过的文化食粮,提供预先已经形成的‘固有思想。”(布尔迪厄,2000:138)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阅读的时空限制被打破,人们在大量超文本自由阅读的冲击下,很容易迷失自己,无法深入到文字当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而产生一定的阅读困境。

然而,如果只将人们的接受困境归咎为电子图像的动态画面导致观众思维的断裂,显然是不对的。电子图像显现的单个画面虽然不能展现一个完整的意义,但从整体来讲,每个单个的画面都与其前后的画面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联,观众有能力把单个画面连接成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整体。再者,人们的视觉与思维是统一的,有能力对所看到的画面形成一个全景式的把握。阿恩海姆说,“视知觉远远不单纯是一种对有关个别性质、个别物体和个别事件的信息收集,而是对一般普遍性质的把握。”(阿恩海姆,1987:424)视觉和思维并不是分裂的。视觉图像本身不是产生阅读困境的根源。近年来荧屏上依然有优秀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的电视剧,如《空镜子》、《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等等。这三部作品从审美意识的角度切入新世纪女性的生活,向观众呈现出觉醒的新世纪女性对婚姻、爱情、责任、奉献以及家庭等现实问题的看法,对新的社会实际所作出的可能性探寻,折射出多元文化冲突下中国女性的文化焦虑和自我提升。上述电视剧在播出后曾一度引发人们的热烈讨论,说明许多观看者联系自己,对自身现实进行了思考。当然,虽然上述三部作品引发了一定的讨论热潮,但不能代表全部。这些少量的优秀作品不能掩盖人们的反思能力被极度弱化的现实。对于影像作品,人们更多的还是“一看而过”,少了阅读文本时的专注与持久。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代视觉文化的消费性本质。

三、视觉时代阅读困境的原因

在商品文化的浪潮中,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视觉文化与市场紧密关联。视觉文化已经成为经济产业之一,追求最大化的利润自然成为其根本目的。产业的主导者以大众化的文化趣味作为主流文化。商家们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企业效益,顺应大众的主流文化生产各种快餐式的作品,观众不用严肃的思考,获得精神的放松。比如,那些千篇一律的内地剧场、老故事新编的搞怪历史剧,其剧情几乎人人都能轻松理解,观看时哈哈一笑,获得一时的放松。一方面,这些让人愉悦的影视作品的确可以让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得到放松,但是如果不加以规范,过多的此类影视作品就可能使受众的思维在一次又一次“快餐式”文化的反复冲击下渐渐被钝化,失去反思批判的能力,不去思考它存在的合理性,好像眼前呈现的画面是理所当然的。再比如,到处播放、张贴的商业广告更具有欺骗性,往往以其先天的技术优势营造一个温馨的“虚拟现实”,这个虚拟现实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现实感体验,然而其真正的目的却并不是再现现实生活,而是制造欲望,诱导消费,使人们相信画面的美好生活就是现实生活 – 不是个体努力创造的结果,而是他们所宣传的产品带来的。这些以诱导消费为目的的大量冲击人们视觉的影视作品是视觉文化产品不断复制生产并传播的结果,消解了观众的判断力,使人们习惯于以消遣娱乐的态度对待一切视觉文化产品。久而久之,传统文本时代,人们“合上书本后回想情节、思考”的情形将不再出现。

现如今,文学已然进入视觉文化的时代,而各种视觉作品的商业性本质又使文学运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这个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商家不得不投合大多数人的喜好,制造大量纯娱乐作品。从受众的整体情况来看,大多数人的文化素质还有待提高,商家不惜投入巨资生产出来的大多数影视作品,其文化内涵也有待提高。其次,视觉产品作为当今人们获得精神资源的主要渠道,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视觉作品的商业性又使得它们迎合性大于启发性。所以,视觉文化是需要规范的,现代社会的视觉文化主流急需精英阶层对大众进行积极的精神引导,引导人们走出阅读困境,回归传统文本阅读时代的“反思”。这样才能从文学作品本身或根据其改编的影视作品中更多地获益而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本雅明(德). 经验与贫乏. 王炳钧,杨劲译.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2]波德里亚(法). 消费社会. 刘成富,全志刚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布尔迪厄(法). 关于电视. 许晖译.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4]海德格尔(德). 世界图像时代. 孙周兴译. 上海:三联书店,1996.

[5]鲁道夫•阿恩海姆(美). 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 滕守尧译.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6]马歇尔•麦克卢汉(加).理解媒介.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1.

[7]尼古拉斯•米尔佐夫(美). 什么是视觉文化. 王有亮译. “文化研究(第3辑)”. 陶东风等主编.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反思
源于文本 思于文本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策略探析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
高中语文文本阅读的元认知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