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厘清的几个关键问题

2014-02-24 03:04杨亚丽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4年1期
关键词:言语识字文言文

杨亚丽

在我国语文教育研究领域,浙江师范大学的王尚文教授是十分活跃且声望颇高的专家之一。多年来,他不仅有论文频频见诸报刊,还出版了多本专著,影响深远。而这本《语文教育一家言》旨在以最小的篇幅、最大限度地呈现王尚文教授数十年来关于语文教育的思考、钻研成果,是名副其实的“精选本”,值得认真研读。

当下,一些理论研究者为了使自己的思想空灵、高深,概念层出不穷,语言艰涩难懂,而王尚文教授所著的此书浅近、平实,叙述简洁生动、深入浅出,让人读来颇有如沐春风、茅塞顿开之感。以下,笔者就阅读中的一些发现谈谈收获。

语文教学教什么?

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呢?可能会有教师脱口而出: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啊,课程标准就是这么规定的。

那么,何谓“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呢?这样的表述过于宏观、模糊,而《语文教育一家言》一书中王教授的表述则相对明确,且易于理解和把握:“对于教材,其他课程的教师是为了了解它‘说什么——呈现了什么事实、传播了什么知识、表述了什么观念等,即课文的言语内容;而语文教师为了完成提高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能力这一目标,就必须关注课文‘怎么说,必须侧重课文的言语形式。”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它的奥妙,熟悉它的门径,学习它的艺术,这应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也是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独当之任。

王教授认为,关注言语形式,其目的可分为高低两个层次。较低的层次是把话说通,即语句说得通顺,意思说得明白。较高层次的目的是把话说好,说得精确妥帖。在日常教学中,经常涉及的辞格及说明、描写方法等虽是“语文”的,但其实最要紧、最困难的还是遣词造句的精确妥帖。

什么是遣词造句的精确妥帖?王教授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好词好句,任何一个词,只要用对地方,都可能产生上佳的美学效果。正如袁枚所说:“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任何一个看似最最寻常的词,只要能够“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都有可能发挥意想不到的巨大力量。真正的好文章总是“增之一字则太繁,减之一字则太简”。比如朱自清的《匆匆》,“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跨过”能否换成“闪过”呢?“闪过”能否换成“跨过”呢?“匆匆”能否改为“快速”“匆忙”“迅捷”呢?……教学中,教师若能由此着力,当能使学生收获真正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言语形式有一种尖锐的敏感,能够把“精确妥帖”准确传达给学生。正如王教授所说的,语文教学内容如果守住了话语形式这一门槛,教的即使是政治性论文,也不会上成政治课;跨越了这一门槛,即使教的是诗歌、小说、散文,也会上成政治课或别的什么课。语文课改只有循着话语形式这条路,才真正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

小学生该不该读经?

近年来,总有一些“爱国人士”时不时站出来摇旗呐喊:再不让孩子从小读经,传统文化就到了灭亡的危险时刻了!也有人认为,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必须学好文言文,否则就写不好现代文;孩子一定要大量背诵经典,读不懂没关系,先背下来,以后慢慢理解,并形象地将之比喻为“牛反刍”。在这种背景下,“国学热”“私塾热”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传统文化呢?王教授提出,传统文化既要继承,也要批判。“四书五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以文言为主要载体的经典论著,是一种精华与腐朽并存的文化有机体。我们不能像吃梨子一样,吃掉好的,轻松挖去烂掉的。进一步来讲,所谓精华、糟粕也是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甚至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读者必须通过自己的头脑来分析、择取。孩子显然不具备这个能力。比如对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愚忠愚孝的封建思想,我们怎么给孩子讲解?孩子能够理解并辨别吗?传统文化不能先继承后批判,更不能先灌输后理解。

事实上,文言文并不优于白话文。文言文用字简省,但往往词意、句意不明。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含蓄笼统成为文言文一大致命缺点。“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为何提倡白话,就是因为文言文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发展。与文言文相比,现代汉语的词汇更丰富,语法更严密,表达也更精确。有人认为,文言简洁、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比白话文更优美。王教授引用朱光潜先生的话予以反驳:“如果讲究得好,我相信语体文比古文的声音节奏应该更生动,更有味。”因而,不学文言文就学不好白话文的说法,也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理论,经不起推敲。

死记硬背只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和想象力。成年人要想读懂文言文,尚且必须经过长时期的辛苦训练,何况孩子呢?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死记硬背,对孩子百害而无一利。所谓的“文学大师都是背出来的”,更是无稽之谈。书中,王尚文教授言及:“旧时私塾里能够大量背诵经典的很多,可是在他们中间到底又出了几个类似鲁迅这样的大师?不能把背诵文言文与成为鲁迅、郭沫若之类的文学大家等同起来。”况且,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文学家。我们不能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了培养所谓的“文学大师”,而牺牲掉孩子当下的幸福以及长远的发展。

乌申斯基说得好:“现代社会的智慧并非蕴含在古代的语言里,而是蕴含在最新的语言中。”现代汉语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套复杂、精致、成熟的语言系统,它代表着一种先进的文化。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应以当代普世价值为准绳,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千万不能把糟粕当作宝贝灌输给下一代。

识字教学有多重要?

2011年版课标,强调了识字与写字的重要性,但实际情况并不容乐观——要么重视不够,要么方法不当。

对于识字教学面临的种种问题,王教授的表述饱含深情:“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识字,树起中国人的脊梁。小学要是打好了这3500个常用字的基础,就谢天谢地了,我要站起来三鞠躬。”

在王教授看来,相比其他国家的语言,汉字具有许许多多的优点,是中国的脊梁。不同时代的人,不同观念的人,看到同一汉字都会有相似的甚至是完全相同的理解,这就是汉字的优越性。孔夫子现在活回来,他说的话我们虽然不懂,但《论语》我们仍看得懂,几千年后甚至几万年后仍然能看懂。英语就不同,英国文学系的教授可能读不懂莎士比亚的原著,因为英语是表音的,语音的发展变化是非常快的。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只要我们学会了汉字,几千年的文明就彻底展现在我们面前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讲,小学语文教师有义务担负起识字教学这一神圣职责。

从实际运用的角度来看,文章错写一字,有时会改变整句话甚至整段话的意思。小学生要尽量避免读白字、写错字别字。小学阶段弄错了,往往终身受其祸害。王教授指出,小学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其实也是最难完成的,就是识字教学。教师要用六年时间,扎扎实实地做好识字教学工作,让学生做到3500个常用字会认、会写、会组词。

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具备文字学、语言学的功底,才能把字词讲出浓浓的文化气息,讲出别具一格的趣味来,让学生对常用字的读写和理解终生难忘。也唯有如此,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专业性和语文教师的不可替代性。

(河南教育报刊社《小学教学》编辑部 450004 )endprint

猜你喜欢
言语识字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