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芳
写作,对学生而言,是最怕的事情,特别是三年级,已经从一、二年级的看图写话逐渐回归到抒写生活。学生一怕没有可写的生活材料,二怕不会观察不知如何写作。
四月初的一天,上完科学课,学生们拿着幼蚕兴冲冲地走进教室,虽然已是吃中饭的时间,但他们还美滋滋地沉浸在蚕宝宝的世界里,丝毫没有要吃饭的意思。看到这情景,我想何不利用养蚕的契机引导学生观察写作,来个蚕宝宝系列写作。眼前现成的蚕宝宝不正可以解决学生没有东西写的苦恼吗?
待学生吃完中饭,我就切入主题,提出要他们写写蚕宝宝的系列故事。一听说要写作,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忧的人正是需要我们老师帮助引导的对象,也恰恰是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习得观察本领的。
首先让学生写的题目是《我有新朋友啦》。先引导学生读读这个题目体会包含的情感:欣喜、快乐!接着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进行讨论:根据这个题目,可以写些什么?讨论整理后,无非就是这样一些主要的问题:新朋友是谁?是怎么来的?它的样子是怎样的?它是怎么吃桑叶的?怎么睡觉的?怎样拉大便的?
就这样一讨论,文章的基本框架就出来了。其实这也是学生观察的顺序!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这个框架逐一进行观察,边观察边交流,经过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后,学生各抒己见,在发现中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法,在运用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又不断有新的发现。等到火候差不多时,开始写作,写完后马上进行交流、修改。一个中午时间转瞬即逝。没有一个学生苦恼于没有东西写,也没有一个学生说不会写。学生的写作热情就这样被一只只蚕宝宝点燃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不断地给出不同的题目,如第一周要求学生课余时间去照料蚕宝宝,给出的题目是《我会照顾蚕宝宝啦》,着重写自己所做的事。有明确的要求,学生的体验就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有目的的观察,有真切的体验,学生不再担心无话可说。如给出《我的新发现》这一题目后,我发现学生观察更用心了,有观察到蚕宝宝蜕皮的,有观察到蚕宝宝结茧的,有观察到蚕宝宝拉大便的趣事的……相同的事情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不同的味道,如有发现蚕宝宝蜕皮获得意外惊喜的,有发现即将结茧的蚕异样的表现而感到担忧的,有盼望蚕结茧的期待的,有对茧中蚕宝宝的牵挂的……
写作后及时地交流又起到了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作用,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好势头。从学生的文字中,可以深深感受到他们跃动的童心,飞扬的灵性。当一只只蚕爬上蚕山结茧时,我想这个蚕宝宝系列应该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学生们都不愿意刹车,纷纷说,还没完呢!我们都期待着蚕宝宝变成飞蛾飞出来呢!于是又有了《蚕蛾飞出来了》,观察了飞蛾的样子,雌雄蛾的交配、产卵等情景一一摄进学生的脑海。
这次写作得到的收获给了我颇多的启示。
一、习作应该立足于学生鲜活的生活
生活永远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这次利用孩子养蚕的契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写作,正是对学生生活的一种挖掘,放大,激活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的校园生活与家庭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作为语文教师,时刻都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书写生活。这样才能够解决“巧妇”面对“无米之炊”的尴尬。
二、习作指导需要有一个共同的载体
三年级是写作的起始年级,指导显得异常的重要。平时的习作虽说也要求学生体验,进行生活的积累,但是由于环境、人物等诸多的因素不一致,指导学生观察与写作难免流于表面,难以深入。然而这次因为观察的是蚕,观察的对象一致,观察的内容相仿,给指导观察带来极大的便利,学生写出的习作更能互相启发,互相影响。一个共同的载体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
三、习作有时需要迎合学生的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习作,兴趣尤其重要。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侃侃而谈。养蚕,学生非常感兴趣。刚刚拿到蚕时,他们那样爱不释手,视若珍宝:给蚕造房子,给蚕喂桑叶,清理大便,忙得不亦乐乎!有了喂养的兴趣,因势利导,因而就有了观察的兴趣,继而就有写的兴趣,如此迎合,形成良性循环。
四、习作过程需要巧妙引导,循序渐进
习作过程需要讲究方法,这样才能使习作走向精致。遵照学生从得到蚕以及养蚕的过程,将这一过程逐一分解成《我有新朋友啦》《我会照顾蚕宝宝啦》《我的新发现》《养蚕趣事》《蚕蛾飞出来啦》《我的期待》等不同的题目,引导学生观察蚕宝宝的外形和吃喝拉撒,再观察蚕宝宝的蜕皮、结茧、交配等过程,将观察层层推向深入。在这一过程中,《我有新朋友啦》《蚕蛾飞出来啦》是指导学生学会写状物的文章,而《我会照顾蚕宝宝啦》《我的新发现》《养蚕趣事》重在记事。在类型上,将三年级的训练重点也在这个过程中巧妙地得到了落实。
(浙江省杭州市长江实验小学 310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