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燕+许金苗
“随文练笔”是指依随文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相机进行的表达训练。在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今天,随文练笔被大量引入课堂,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但与此同时,随文练笔功能被窄化,被简单当作课堂中的一类作业甚至点缀,设计随意、偏离目标、操作机械等问题同样普遍存在。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随文练笔与作业作一区分。
《实用教育大词典》中对作业这样定义:“为完成学习任务由学生独立从事的学习活动,包括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两种,是课堂学习的继续,常用来巩固、消化、理解或迁移课上已学过的知识,是课堂教学工作的延续,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大辞典》中的定义也相类似。
观照我们的教学实际,教师对作业的认识与定位和定义一致,作业通常被安排成新授课结束之后的一个独立环节,多是由教师布置学生独立完成,其功能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巩固强化功能。凡作业都与学习内容有联系,学生为了正确作答,就需要回顾学习过程和相关内容,作业因此起到了消化和复习的作用。有时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新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作业又会是重复性的操练,以促进知识的熟记、技能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说,巩固强化是作业最主要的功能。
第二,诊断反馈功能。教师从学生作业中及时获得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了解自身教学的真实情况,反思自己备课、上课过程中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它诊断教学,改进教学功能的落实,一般通过讲解错题、补充练习的方式进行。
随文练笔与之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随文练笔就文取材,依文生成,其结果又通常以语段形式呈现,只要设计恰当,就可以把学生有组织的言语活动和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成为具有综合性和生成性的语文学习任务。依托它,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定向引导,对学生的表达活动进行整合反馈;学生则可以明晰阅读任务和思考路径,并让思维过程接受物化检验。如是,对教师而言,随文练笔是导读、导练、导评的综合性载体,对学生而言,随文练笔是引读、引思、引写(说)的综合性学习任务,显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作业练习,而是具有独特的教学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强化感受的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对这些“场景、人物、细节印象最深”必然需要在学生头脑中构建起鲜活生动的“形象”,所以阅读的首要任务是感受形象。
教师的教学可以从“举象”开始。举象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动作演示、图像呈现、音乐渲染等等,但与之相比,随文练笔举象具有一定优势,理由有四:第一,象的鲜明度高。描述的过程,本身就是使形象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而且显象的过程需要激发联想与想象,但存在于联想与想象中的象跳跃、零碎,只有用语言文字等媒介加以定格才具有完整性和鲜明性。第二,象的丰满感强。经文字物化的象可以反复进行交流、并置,相互渗透、叠加,使之更加丰满、立体。第三,学的语文性浓。开展言语实践活动举象,区别于音乐、美术等学科,学科个性浓郁。第四,学的参与面广。利用任务驱动、成果交流等方式促使每个学生参与练笔,提升了举象的效益。
例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感受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文品,教师可以这样进行举象:(1)勾画叙写叶老批改作文的语句,朗读疏通句意;呈现作文修改稿的影印图片,情境引读。(2)想象练笔:“透过那份改得密密麻麻的作文稿,我们可以想象叶老改作文的情景,请你把它描写下来。”交流之后,引导学生把文中描绘爬山虎的语句补充进去,环境衬托使形象更加鲜明。(3)选择学生的练笔与课文相关语段对照朗读,谈谈自己对叶圣陶先生的印象。练笔举象避免了读议、分析的烦琐,避免了将人物品质浓缩为诸如“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等词语的抽象 ,突出了语文的形象性,强化了语文的感染力,深化了对人物形象的感受。
二、领悟表达的功能
随文练笔在领悟表达方法方面更具优势。通过随文练笔进行言语仿写,便于学生领会其中的表达特点,而透过表达这一形式又深化了文本体验,推进了文本阅读,实现言意兼得。通过随文练笔表达文意,之后将学生练笔与文本言语进行比较,打破了文本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统一与整体,凸显其中的矛盾与隔阂,便于分析的切入、运作。而且练笔发乎学生之心,成于学生之手,比较之时更易于激发其思维,实现真正的顺学而导。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第4自然段介绍园中收藏的历史文物,仅用“上自……下至……”这一句式,罗列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表达十分概括简略,因而教学中常常一笔带过。其实,表达形式的选择往往取决于表达内容,圆明园中收藏的历代艺术珍品浩如烟海,难以摹状,这样表达恰恰可以起到以简驭繁的效果,与第3自然段相映成趣,共同建构起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阅读中着实不可忽略。教学时不妨从表达切入来推进阅读,具体操作可以分两步走:(1)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或想象,运用第3自然段中积累的句式进行随文练笔:“圆明园中收藏着不计其数的珍贵历史文物,有______________,也有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也有__________________。”练笔承应第3自然段的表达方法,为比较提供语料。(2)交流反馈学生练笔,加以集中呈现,对比教材文本进行阅读:作者为什么不这么写?引发矛盾,触动思维,从而领悟到无论如何枚举,都不足以再现圆明园内历史文物之巨、之美。简简单单一句话涵盖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其精练、精准的特点展露无遗,毁灭圆明园造成文化史上损失的不可估量同样展露无遗。
三、完善理解的功能
理解意蕴是阅读教学中绕不过去的内容。一方面,阅读本身就是获取意义的过程,比如语文教材中存在的大量通过生活事件表达人生感悟或生命启示的篇什,或先叙事后说理,或边叙事边说理,将事与理紧密结合在一起,都需要深入理解。另一方面,文本写作往往讲究虚实相生,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认为写虚比写实更为重要,因为虚处可以给读者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促使读者与文本展开思想互动,从而创生出无穷的意蕴,获得无尽的审美趣味。写作需要“写虚”,显得空灵;而阅读则需要“举虚”,将作者有意不着笔墨的东西一一发掘出来,进行全视角观照,实现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对作者的深入理解。
如何以语文的方式进行意蕴理解,这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我们认为,随文练笔恰可担此任务。像教学启示类课文时,先可着眼于“分”——由事入理,重在分析事件与哲理之间的联系,对文本进行解构;之后再着眼于“合”——以事证理,重在列举事例印证道理,整体把握思维运作的方式。所举事例,可以是课文中的直接事例,也可以是学生生活阅历、储备知识中的共鸣事例,借助练笔印证、检验道理的深刻性与广泛性,或根据理解对道理进行补充、修正。选择练笔的形式来实现举例印证,目的在于书面练笔与口头表达相比更为严谨,更有利于学生整理自己的思想,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参与分析、综合,对深化文本理解、提升思辨能力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例如,教学《桃花心木》一文,在理清了种树与育人之间的关系之后,教师可以安排这样一个随文练笔:“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些什么?”学生练笔时,首先需要对文中的事与理进行整合;其次需要对父母的教学方式进行理性判析;再次需要对自己的成长状况作一客观评量。还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将古今中外与之相关的成功或失败的事例吸纳进来,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加以印证。这样,不仅深化了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习得了一种思维的方法,掌握了一种阅读的策略。
对于行文跳跃、含蓄,留有大量空白点的文本,可以实施练笔举虚。这主要基于以下两点思考:第一,虚处的切入点在实处,只有对实写部分进行细细爬梳,方能还原出无限空阔的虚处。这爬梳研读的过程非常深入细致,需要较强的任务驱动,由此选择了体现沉静思维的练笔活动。第二,练笔举虚,可以利用物化成果对虚处与实处进行比照、印证,从而实现“圆识”。
例如,《伯牙绝弦》一文总计77字,行文十分跳脱,仅以凝练的笔调记叙了俞伯牙和钟子期相知、相别两个片段,其余作空白处理。教学可以这样展开:
第一板块:初读感知。把课文读准确,读出节奏,并说说对俞伯牙的整体印象,写下几个关键词。
第二板块:练笔举虚。这一板块分两步走:第一步,理解课文。在4人小组里借助课后注释、工具书、同学讨论读懂课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第二步,练笔举虚。思考“课文哪些内容没有写出来,请你补一补”这一主问题,小组交流“什么地方省略了什么内容”“对这些内容有哪几种具体设想”等细节,要求说出这样思考的依据,之后在小组里进行分工练笔,并将练笔放在课文情境中,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朗读展示。
第三板块:理解升华。再说说对俞伯牙的印象,并补充历史上对《伯牙绝弦》的评论,深化阅读。
练笔举虚的过程,引导学生以自身的认知经验认同、补充文本内容甚至扩大文本的内在意蕴,达到整体观照的圆识状态。阅读的乐趣就随着举虚过程的展开而逐渐生成。
综上所述,随文练笔与作业在实施方式、教学功能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作业在于复习巩固、检验教学;而随文练笔则在于建构课堂教学环节,推动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使阅读教学更加语文化。
(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 315300
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第二小学 31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