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培全 马春伟 任江伟 刘传根 曹晓莲
[摘要]全英文课程建设是大学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的一部分,概述了期末课程评估的结果,统计了小班化教学、全英文/双语教学、选修/必修等课程特征,在分析学生对全英文课程建议和思考基础上,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核心,重点从课堂、学科、专业及对其对学生就业影响的角度讨论了全英文课程面临的关键问题以及转型时期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初步探讨了问题解决方案。
[关键词]内涵建设 课程期末评估 全学分制 小班化
一、课程背景与课程评估过程及方法
地方高校正经历从精英高等教育过渡到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转型,越来越多欧美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被引入到地方高校中[1-2],其中包括1.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中美工程学院、中法埃菲时装设计师学院、中韩多媒体设计学院等;2.聘任国外大学教授为我校兼职教授,依托国家级、地方级的千人计划等特聘教授人才引进平台,如材料学院引进的美国奥本大学的教授被入选2014年上海市千人计划,美国UCLA的多位兼职教授为学院研究生、本科生提供课程服务。此外,我校人事处、国际交流处等部门也在积极推动各项措施,多途径培养校内教师提高教学服务水平,如国外访学计划、实践计划等三大计划等,本课程是在教委资助的国外访学后开设的一门全英文课程,吸收了香港科技大学(www.ust.hk)、美国犹他州立大学(www.usu.edu)等大学的先进教学方法,配合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课程基本情况:050180: Welding and Joining of Materials
所属系:焊接技术与工程系
选/必修:必修
学分:3学分
课时:48学时,每周4课时,共12周
授课对象:大学4年级本科生
班级:0511103、0511104,共67人
授课时间:第7学期
本次调查是教师自行设计的课堂评价方法,属于本课程教学环节之一,是教务管理部门评教数据库的补充,主要用于教师根据所教课堂存在的问题,师生互动的环节之一。不会影响学生成绩,也不影响教师绩效工资,具有灵活方便,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特点。本次采用国际通用的评价指标,共设计了17个大项,分别调查学生对以下问题的反馈:学生、课程总体评价、教师及课堂组织、课内陈述机会及质量、课内教学活动及其质量、选修教授其他课程的意愿、课程对本科学业和就业的贡献、选修/必修、全英文/双语、小班化教学及其可选方案、教材、接收课程信息来源途径等,46个小项。评价选项采用5-7级分级指标、指定选项和附件COMMENTS,学生可针对每个小项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建议,这项期末进行的调查与平时针对每个小问题的调查互相结合,弥补了教务部门每学期进行的与绩效高度挂钩的学生评价而造成教师、学生压力过大的问题。
二、题目设计及调查结果
此次共发出34份调查卷,收回25份。随机选取班级,学生在1周之内,自愿决定是否参与评价,评级前,学生已能够查到自己的成绩。
第一部分,学生花在该课程上的时间:Estimate the average number of hours per week you have spent on this course for all course-related work including attending classes, reviewing notes, doing assignments, etc...调查显示 4人平均每周0-3小时;15人每周4-6小时;每周用在课业上7-9小时的1人;10-12小时的3人。
在课程总体评价方面,设计了6个题目,课程总体评价10人满意,9人中上,3人中等,中下和不满意各1人。教师在激励学生兴趣方面,授课前学生对课程兴趣4人选择高,中上5人,13人中等,中下和没兴趣各1人,教师激励学生兴趣的贡献4人高,12人中上,5人中,2人中下,1人认为教师的工作无效果。教师在电邮、答疑及个人预约方面提供的帮助有效性方面,11人认为很有效,中上5人,中等6人,中下和没有帮助各1人。有3人认为从该课程学到了很多知识,中上10人,中等8人,中下2人,学到很少1人。
在教师本身的评价方面,
15人认为教师授课准备充分,7人为中上,中等1人;
16人认为教师熟知自己的研究领域,7人认为中上;
17人认为教师上课热情,中上2人,中等3人;
10人认为作业很有价值,6人认为中上,4人认为中等,2人认为作业没有价值;
12人认为教师的教学过程很有效率,5人认为中上,3人认为中等,2人认为效率很低;
5人认为课堂组织的很好,10人认为中上,5人认为中等,认为中下和组织不好的各1人;
10人认为重点突出,6人中上,中等5人,1人认为重点不突出;
在“小班化教学是否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的问题上,25人认为“是”,在如何在67人的专业实现小班化教学,有人提出可以在周末或晚上开设小班;有人建议在授课教师方面有所选择,即多名教师同时开设小班课程;有人建议多位班导师对学生分组督导,类似毕业设计模式。在问题“如果开设暑期班,你愿意参加吗?”的问题上,19人不愿意,6人愿意。
在“如果该课程可以用双语或全英文讲授,从你的角度,你会选择全英文还是双语?”的问题上,3人选择全英文授课,22人选择双语教学。
对“你最愿意从哪里获得本课程的消息?”的问题,9人愿意从班长获取信息,5人愿意从同学处获取信息,14人选择教师,3人选择其他,2人选择其他社交工具。
课程作用方面,对于“Overall, the course will help you in your undergraduate career.”14人完全同意,9人选择中上,3人中等。对于“Overall, the course will help you in your work career.”,11人完全同意,8人中上,3人中等,4人选择中下。
问题:在全学分制条件下,你还会选修这门课吗?17人选修,6人不选修;关于选修原因,3人选教师因素,11人选对学业和工作还有点帮助,7人选学分因素,对于不选修原因,8人选择课业过重、压力过大。
三、问题分析与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该课程的选修还是必修,没有明显倾向,在全学分制条件下,仍有大多数人选修此课程,而学生课业压力过大是不选修的原因,目前本专业4年级学生仍然沿袭旧的教学体系,课程压力过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即将推出的全学分制、全程导师制,三学期制以及教学团队奖励计划将彻底改变学生忙、教师忙,重课程数量,轻课程质量的弊端。通识教育课程、核心课程的革新而不是简单地把课程分为选修和必修是重要的一步[3],而通识教育课程、核心课程的改革必然是教授团队领衔,符合国际发展方向,为修课学生的就业和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课程改革必然涉及学生培养及潜力挖掘、教师收入分配方式及国际化培养、通识教育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开发等。
“小班化教学”得到了同学的广泛认可,国际上也是如此,诸多名校都是从小班化教学开始的走上强校之路的。在普林斯顿大学,虽然大多数的基础课程都是在100到150人的大礼堂内授课,但每个星期学生们都参加10至15人的小班导修课,由教授或助教带领,复习一周以来所学的课程,这些由助教或教授带领的讨论,能给学生们更大的空间去理解课堂所学的理论。在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学生的学习模式包括课堂及课余监督。监督课通常为每周一次,以小班形式进行(通常为一对三,甚至是一对一),由教师或博士生带领,学生可以倾诉自己在一周内所遇到的烦恼以及学习上的困难,另也需完成由导师或高年级生设计的问题工作纸或论述题,以巩固已学过的知识。这也是剑桥及牛津特有的学习模式。非常符合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温故而知新”。因此,在科研基础较好、研究生培养具有一定水平的团队可以尝试小班化教学及课后督导学习,目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学院建立了上海市知识创新平台,并得到了市教委重点学科和教育部地方高校基金的支持,引进了近亿元的教学科研设备,从数量过渡到质量的时机已经成熟。
调查结果也表明,课堂组织形式存在一定问题,目前还主要以讲授为主,很难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因此,在不断优化课堂内容的同时,组织形式也需要不断完善,包括Group presentation, Research Proposal & Proposal Presentations, SRS documents writing等。这些对教室环境,包括多媒体、桌椅及黑板都有一定的要求。
四、结论
在期末课程评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实现从课程数量向高质量教学水平转化的可行性,结合目前学院所处的历史机遇,得出了推动课程革新、为学生和社会提供更好的课程服务的结论。首先,课程改革需要资深教授、学生的共同参与及共同推动;有必要开发更多符合国际发展方向的通识课程和核心课程;此外,“小班化教学”是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基金支持: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建设项目(k201305004)
[参考文献]
[1]张艳新.我国弱势高校的应对战略选择.高等教育研究,2011,3(2):39~44
[2]荀渊.近30年来中国大学的转型与发展困境.江苏高教,2011,1:12~14
[3]曲铭峰,龚放.哈佛大学与当代高等教育—德里克·博克访谈录.高等教育研究,2011,32(10):1~19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材料工程学院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