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新技术对骨骼系统肿瘤的诊断价值研究

2014-02-21 01:54陈浩吕金纯刘静初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2期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诊断价值

陈浩+吕金纯+刘静初

[摘要] 目的 探讨MRI(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新技术对骨骼系统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 随机选取45例骨骼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试验组,另外选取42例骨骼系统良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均予以MRI动态增强新技术检查,比较两组在影像学上的差异性。结果 良性骨骼系统肿瘤不强化比率、强化不均匀率、均匀强化率、骨骼系统肿瘤动态增强强化SI-Time曲线上升率、缓慢上升型率及平坦型率和恶性骨骼系统肿瘤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MRI动态增强能反映出骨骼系统肿瘤组织的血管化程度和血流灌注情况,可鉴别良恶性骨骼系统肿瘤。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新技术;骨骼系统肿瘤;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 R7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2-0078-03

Study on diagnostic value of MRI new technology for tumors of skeletal system

CHEN Hao1 LV Jinchun1 LIU Jingchu2

1.Radiology Department,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ueqing in Zhejiang Province,Yueqing 325600,China;2.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Wenling in Zhejiang Province,Wenling 31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MRI new technology for tumors of skeletal system. Methods Forty-five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 in skeletal system were selected radomly as the experiment group, and 42 cases with benign tumour in skeletal system were selected randomly as the control group. Two groups received the examination of MRI new technology of dynamic enhancement. The difference for image betwee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non-reinforcement ration, reinforcement nonuniformity ratio, uniform reinforcement ratio, escalating rate of dynamic enhancement reinforcement SI-Time curve, slowly rising ratio and flat rate were more evident of malignant tumor in skeletal system compared with that of benign tumour in skeletal system (P<0.05). Conclusion MRI dynamic enhancement not only can reflect vascularization degree and blood perfusion of tumor tissue in skeletal system, but also can identify malignant and benign tumour of skeletal system.

[Key words] MRI; Dynamic enhancement new technology; Tumor of skeletal system; Diagnostic value

骨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较难诊断的疾病之一,因其有易变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其影像学表现呈现出多样性。X线平片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能体现肿瘤形态特征变化,但是对于观察软骨、肌腱韧带等诊断困难,而MRI则以能清晰显示软骨结构、可多平面成像、对骨髓异常十分敏感的优势在骨骼系统肿瘤的诊断和鉴别上有重要作用[1]。本研究通过对MRI动态增强新技术对骨骼系统良恶性肿瘤影像学情况的探讨,以期提高对骨骼系统肿瘤的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87例骨骼系统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对照组42例,肿瘤分类:骨纤维结构不良8例,骨囊肿5例,神经纤维瘤7例,骨巨细胞瘤4例,骨软骨瘤9例,骨血管瘤5例,骨样骨瘤4例;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78岁,平均(28.4±4.2)岁。试验组45例,肿瘤分类:纤维结构不良9例,骨囊肿6例,神经纤维瘤6例,骨巨细胞瘤5例,骨软骨瘤9例,骨血管瘤5例,骨样骨瘤5例。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79岁,平均(28.8±4.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类型上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肿瘤类型仅由病理科以及影像科、骨科会诊后确诊。

1.2方法

采用荷兰PHILIPS 公司提供的1.5T超导型磁共振,根据TIW1、T2W2,以病变最大径层进行横断面扫描,重复时间为85s,回波时间为5s,翻转角为70度,采集矩阵为192×221,层厚一般为4~6 mm,间距为0 mm,时间为16s,增强持续时间为642s,在注射对比剂前先常规扫描后再注射对比剂,然后进行对比,对比剂剂量为0.2 mmol/kg,速率为3 mL/s,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扫描结束后进行T1W静态扫描。endprint

在对图像进行处理时,先选择病灶区,避开囊变、出血和坏死区域,在病灶周围明显处选择1~2个ROI,正常的肌肉组织再选取1~2个ROI,测定SI平均值。观察图像,结合相关的分类方法,将绘制的动态增强SI-Time曲线和动脉动态增强曲线进行对比,分成3型。Ⅰ型又称为快速上升型:动态增强SI-Time曲线和动脉动态增强曲线的第一相处于平行状态,指数上升达峰值后可维持一段时间或者迅速下降;Ⅱ型又称为缓慢上升型:两者的第一相与Ⅰ型形态相似,但指数上升较为缓慢;Ⅲ型又称为平坦型:此型曲线呈平坦状或仅稍微上升。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常规强化方式及动态强化时的SI-Time曲线类型并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且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良恶性骨骼系统肿瘤病变常规强化方式情况比较

从表1中看出,良恶性肿瘤在病变常规强化方式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常规强化方式时良性和恶性肿瘤病变对比[n(%)]

2.2良恶性骨骼系统肿瘤动态强化SI-Time曲线比较分析

从表2中看出,良恶性骨骼系统肿瘤动态强化SI-Time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良恶性骨骼系统肿瘤动态强化SI-Time曲线比较分析[n(%)]

2.3 各肿瘤类型病理(封三图1~4,图1~4)

A B

图1 腓骨骨巨细胞瘤病理(A: FLASH-2D-FS;B:时间信号曲线呈III型)

A B

图2 高分化软骨肉瘤病理(A: FLASH-2D-FS;B:时间信号曲线呈I型)

A B

图3 腰5骶1骨巨细胞瘤病理(A: FLASH-2D-FS;B:时间信号曲线呈III型)

A B

图4 肺癌右髂骨转移病理(A: FLASH-2D-FS;B:时间信号曲线)

3讨论

骨骼系统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较难确诊的疾病类型,因为在影像学上很难区别良恶性,且两者之间还会存在交错重叠情况,如存在着单发和多发、非肿瘤性和肿瘤性的鉴别情况,在具体肿瘤类型上,软骨细胞瘤和成骨细胞瘤就很难鉴别。而近些年随着影像学不断发展,特别是MRI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使得骨骼系统肿瘤的临床确诊率越来越高。

MRI动态增强扫描的病理基础是根据肿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2]。因为肿瘤内部回声较低,而血管内皮细胞为血窦样,呈现血流灌注不足状态。在MRI动态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上,时间越早则肿瘤组织时间-信号强度越大,斜率值越明显[3]。而从另外一个方面分析,动态增强MRI对肿瘤组织血流量情况可以较为真实地予以反映,且影像学上呈高血流灌注和高渗透性。而正常组织则走向平直,在任何时间段强化均不明显[4,5]。

就MRI动态增强扫描骨骼系统肿瘤上看,在注入造影剂前后比较得出,对影像学摄片进行比较得出,连续成像时间差为1~3s。研究称,血管和肿瘤强化时间间隔低于6s,则往往代表恶性肿瘤[6,7]。而造影剂注入后肿瘤时间一般在10~20s之间。

研究[8-9]称,在骨骼系统肿瘤发生发展的不同时间段内,其影像学强化会呈现不同的状态。早期强化主要是毛细血管内灌注(图1~3、5、7),晚期强化则主要表现为肿瘤组织弥散(图4、6)。在TIW1静态增强需要在造影剂注入后的3~4s开始进行。故肿瘤组织的强化以弥散为主,故在静态增强下不能反映出病变组织的血管化程度和血流灌注的情况。研究[7]称,静态增强在肿瘤组织边缘和相邻肿瘤组织水肿和脂肪组织之间差异性大,同时对于区别肿瘤实质和中央坏死区难度大,研究通过对比MRI动态增强后发现,良恶性肿瘤在内部强化、组织结节、组织间隔、组织斑片上存在均匀和不均匀情况(可从图4、6和其他良性骨骼系统肿瘤图1~3、5、7进行比较,良性肿瘤往往内部强化明显,存在组织结节,但无明显的组织斑片形成,组织之间较为均匀,而恶性肿瘤则相反),两者间往往无特异性[10-12]。

从本次研究结果看,MRI动态增强扫描能区别出肿瘤的良恶性情况。而其作用的机制是造影剂进入毛细血管床后,组织血管内的磁场敏感性增高,局部磁场化,周围组织的氢离子共振频率明显变化。且由于信号不同会造成肿瘤组织的血流动态变化过程和血液灌注情况差异性[13,14],而这就可以间接地反映出肿瘤组织的微血管病变情况,在SI-Time曲线上良恶性肿瘤会有不同的分型。所以,MRI动态增强扫描SI-Time曲线表现的是肿瘤组织的血流和灌注情况,而不是表示肿瘤的组织学类型[15]。

[参考文献]

[1] 张雪哲,王武. 提高肌肉骨骼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水平[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37(7):583-585.

[2] 刘永杰,贾振丽,刘红光,等. X线平片,CT及MRI在恶性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及对比[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16(11):990-992.

[3] 盘晓燕.骨灵汤联合rh TNFR:Fc对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影像学及OPG/RANKL表达的影响[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6(12):573-575.

[4] 徐夏荫,晁岳举. 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探查恶性肿瘤全身转移的初步临床应用[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0,20(3):1-3.

[5] 陈海松,徐文坚. 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术后并发症的影像表现及评价[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45(12):1230-1232.

[6] 李娜,屈辉. 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进展[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2(1):159-162.

[7] 马玲,孟悛非. 恶性骨肿瘤周围水肿的MRI表现、机制与意义[J]. 中国骨肿瘤骨病,2012,1(3):153-156.

[8] 刘义,向阳,孙厚长,等. 良、恶性骨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J]. 贵阳医学院学报,2010,32(4):412-414.

[9] 彭东,刘学芬,王荣辉,等. SPECT/CT骨显像对肿瘤骨转移诊断的增益价值[J]. 医药前沿,2012,(31):79-80.

[10] 蔡自强,闫培华,郝培来,等. 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与SPECT骨显像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灶检出的对比研究[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12):932-935.

[11] 张晶,程克斌,过哲,等. 骨肿瘤的功能MRI研究[C]//第四届中国放射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2010:20-21.

[12] 梁绍奖. 骨显像与M砒对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比较[J].吉林医学,2008,29(17):1427-1428.

[13] 张华. 骨转移瘤全身弥散加权成像[D]. 徐州医学院,2008.

[14] 姜新宇,陈宏伟,陈静雯,等. 3.0T 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在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J]. 山东医药,2010, 50(50):75-76.

[15] 王武. 骨转移瘤早期影像诊断:PET-CT与MRI比较[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07,1(6):450-451.

(收稿日期:2013-10-14)endprint

在对图像进行处理时,先选择病灶区,避开囊变、出血和坏死区域,在病灶周围明显处选择1~2个ROI,正常的肌肉组织再选取1~2个ROI,测定SI平均值。观察图像,结合相关的分类方法,将绘制的动态增强SI-Time曲线和动脉动态增强曲线进行对比,分成3型。Ⅰ型又称为快速上升型:动态增强SI-Time曲线和动脉动态增强曲线的第一相处于平行状态,指数上升达峰值后可维持一段时间或者迅速下降;Ⅱ型又称为缓慢上升型:两者的第一相与Ⅰ型形态相似,但指数上升较为缓慢;Ⅲ型又称为平坦型:此型曲线呈平坦状或仅稍微上升。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常规强化方式及动态强化时的SI-Time曲线类型并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且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良恶性骨骼系统肿瘤病变常规强化方式情况比较

从表1中看出,良恶性肿瘤在病变常规强化方式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常规强化方式时良性和恶性肿瘤病变对比[n(%)]

2.2良恶性骨骼系统肿瘤动态强化SI-Time曲线比较分析

从表2中看出,良恶性骨骼系统肿瘤动态强化SI-Time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良恶性骨骼系统肿瘤动态强化SI-Time曲线比较分析[n(%)]

2.3 各肿瘤类型病理(封三图1~4,图1~4)

A B

图1 腓骨骨巨细胞瘤病理(A: FLASH-2D-FS;B:时间信号曲线呈III型)

A B

图2 高分化软骨肉瘤病理(A: FLASH-2D-FS;B:时间信号曲线呈I型)

A B

图3 腰5骶1骨巨细胞瘤病理(A: FLASH-2D-FS;B:时间信号曲线呈III型)

A B

图4 肺癌右髂骨转移病理(A: FLASH-2D-FS;B:时间信号曲线)

3讨论

骨骼系统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较难确诊的疾病类型,因为在影像学上很难区别良恶性,且两者之间还会存在交错重叠情况,如存在着单发和多发、非肿瘤性和肿瘤性的鉴别情况,在具体肿瘤类型上,软骨细胞瘤和成骨细胞瘤就很难鉴别。而近些年随着影像学不断发展,特别是MRI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使得骨骼系统肿瘤的临床确诊率越来越高。

MRI动态增强扫描的病理基础是根据肿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2]。因为肿瘤内部回声较低,而血管内皮细胞为血窦样,呈现血流灌注不足状态。在MRI动态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上,时间越早则肿瘤组织时间-信号强度越大,斜率值越明显[3]。而从另外一个方面分析,动态增强MRI对肿瘤组织血流量情况可以较为真实地予以反映,且影像学上呈高血流灌注和高渗透性。而正常组织则走向平直,在任何时间段强化均不明显[4,5]。

就MRI动态增强扫描骨骼系统肿瘤上看,在注入造影剂前后比较得出,对影像学摄片进行比较得出,连续成像时间差为1~3s。研究称,血管和肿瘤强化时间间隔低于6s,则往往代表恶性肿瘤[6,7]。而造影剂注入后肿瘤时间一般在10~20s之间。

研究[8-9]称,在骨骼系统肿瘤发生发展的不同时间段内,其影像学强化会呈现不同的状态。早期强化主要是毛细血管内灌注(图1~3、5、7),晚期强化则主要表现为肿瘤组织弥散(图4、6)。在TIW1静态增强需要在造影剂注入后的3~4s开始进行。故肿瘤组织的强化以弥散为主,故在静态增强下不能反映出病变组织的血管化程度和血流灌注的情况。研究[7]称,静态增强在肿瘤组织边缘和相邻肿瘤组织水肿和脂肪组织之间差异性大,同时对于区别肿瘤实质和中央坏死区难度大,研究通过对比MRI动态增强后发现,良恶性肿瘤在内部强化、组织结节、组织间隔、组织斑片上存在均匀和不均匀情况(可从图4、6和其他良性骨骼系统肿瘤图1~3、5、7进行比较,良性肿瘤往往内部强化明显,存在组织结节,但无明显的组织斑片形成,组织之间较为均匀,而恶性肿瘤则相反),两者间往往无特异性[10-12]。

从本次研究结果看,MRI动态增强扫描能区别出肿瘤的良恶性情况。而其作用的机制是造影剂进入毛细血管床后,组织血管内的磁场敏感性增高,局部磁场化,周围组织的氢离子共振频率明显变化。且由于信号不同会造成肿瘤组织的血流动态变化过程和血液灌注情况差异性[13,14],而这就可以间接地反映出肿瘤组织的微血管病变情况,在SI-Time曲线上良恶性肿瘤会有不同的分型。所以,MRI动态增强扫描SI-Time曲线表现的是肿瘤组织的血流和灌注情况,而不是表示肿瘤的组织学类型[15]。

[参考文献]

[1] 张雪哲,王武. 提高肌肉骨骼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水平[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37(7):583-585.

[2] 刘永杰,贾振丽,刘红光,等. X线平片,CT及MRI在恶性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及对比[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16(11):990-992.

[3] 盘晓燕.骨灵汤联合rh TNFR:Fc对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影像学及OPG/RANKL表达的影响[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6(12):573-575.

[4] 徐夏荫,晁岳举. 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探查恶性肿瘤全身转移的初步临床应用[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0,20(3):1-3.

[5] 陈海松,徐文坚. 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术后并发症的影像表现及评价[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45(12):1230-1232.

[6] 李娜,屈辉. 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进展[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2(1):159-162.

[7] 马玲,孟悛非. 恶性骨肿瘤周围水肿的MRI表现、机制与意义[J]. 中国骨肿瘤骨病,2012,1(3):153-156.

[8] 刘义,向阳,孙厚长,等. 良、恶性骨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J]. 贵阳医学院学报,2010,32(4):412-414.

[9] 彭东,刘学芬,王荣辉,等. SPECT/CT骨显像对肿瘤骨转移诊断的增益价值[J]. 医药前沿,2012,(31):79-80.

[10] 蔡自强,闫培华,郝培来,等. 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与SPECT骨显像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灶检出的对比研究[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12):932-935.

[11] 张晶,程克斌,过哲,等. 骨肿瘤的功能MRI研究[C]//第四届中国放射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2010:20-21.

[12] 梁绍奖. 骨显像与M砒对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比较[J].吉林医学,2008,29(17):1427-1428.

[13] 张华. 骨转移瘤全身弥散加权成像[D]. 徐州医学院,2008.

[14] 姜新宇,陈宏伟,陈静雯,等. 3.0T 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在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J]. 山东医药,2010, 50(50):75-76.

[15] 王武. 骨转移瘤早期影像诊断:PET-CT与MRI比较[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07,1(6):450-451.

(收稿日期:2013-10-14)endprint

在对图像进行处理时,先选择病灶区,避开囊变、出血和坏死区域,在病灶周围明显处选择1~2个ROI,正常的肌肉组织再选取1~2个ROI,测定SI平均值。观察图像,结合相关的分类方法,将绘制的动态增强SI-Time曲线和动脉动态增强曲线进行对比,分成3型。Ⅰ型又称为快速上升型:动态增强SI-Time曲线和动脉动态增强曲线的第一相处于平行状态,指数上升达峰值后可维持一段时间或者迅速下降;Ⅱ型又称为缓慢上升型:两者的第一相与Ⅰ型形态相似,但指数上升较为缓慢;Ⅲ型又称为平坦型:此型曲线呈平坦状或仅稍微上升。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常规强化方式及动态强化时的SI-Time曲线类型并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且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良恶性骨骼系统肿瘤病变常规强化方式情况比较

从表1中看出,良恶性肿瘤在病变常规强化方式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常规强化方式时良性和恶性肿瘤病变对比[n(%)]

2.2良恶性骨骼系统肿瘤动态强化SI-Time曲线比较分析

从表2中看出,良恶性骨骼系统肿瘤动态强化SI-Time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良恶性骨骼系统肿瘤动态强化SI-Time曲线比较分析[n(%)]

2.3 各肿瘤类型病理(封三图1~4,图1~4)

A B

图1 腓骨骨巨细胞瘤病理(A: FLASH-2D-FS;B:时间信号曲线呈III型)

A B

图2 高分化软骨肉瘤病理(A: FLASH-2D-FS;B:时间信号曲线呈I型)

A B

图3 腰5骶1骨巨细胞瘤病理(A: FLASH-2D-FS;B:时间信号曲线呈III型)

A B

图4 肺癌右髂骨转移病理(A: FLASH-2D-FS;B:时间信号曲线)

3讨论

骨骼系统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较难确诊的疾病类型,因为在影像学上很难区别良恶性,且两者之间还会存在交错重叠情况,如存在着单发和多发、非肿瘤性和肿瘤性的鉴别情况,在具体肿瘤类型上,软骨细胞瘤和成骨细胞瘤就很难鉴别。而近些年随着影像学不断发展,特别是MRI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使得骨骼系统肿瘤的临床确诊率越来越高。

MRI动态增强扫描的病理基础是根据肿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2]。因为肿瘤内部回声较低,而血管内皮细胞为血窦样,呈现血流灌注不足状态。在MRI动态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上,时间越早则肿瘤组织时间-信号强度越大,斜率值越明显[3]。而从另外一个方面分析,动态增强MRI对肿瘤组织血流量情况可以较为真实地予以反映,且影像学上呈高血流灌注和高渗透性。而正常组织则走向平直,在任何时间段强化均不明显[4,5]。

就MRI动态增强扫描骨骼系统肿瘤上看,在注入造影剂前后比较得出,对影像学摄片进行比较得出,连续成像时间差为1~3s。研究称,血管和肿瘤强化时间间隔低于6s,则往往代表恶性肿瘤[6,7]。而造影剂注入后肿瘤时间一般在10~20s之间。

研究[8-9]称,在骨骼系统肿瘤发生发展的不同时间段内,其影像学强化会呈现不同的状态。早期强化主要是毛细血管内灌注(图1~3、5、7),晚期强化则主要表现为肿瘤组织弥散(图4、6)。在TIW1静态增强需要在造影剂注入后的3~4s开始进行。故肿瘤组织的强化以弥散为主,故在静态增强下不能反映出病变组织的血管化程度和血流灌注的情况。研究[7]称,静态增强在肿瘤组织边缘和相邻肿瘤组织水肿和脂肪组织之间差异性大,同时对于区别肿瘤实质和中央坏死区难度大,研究通过对比MRI动态增强后发现,良恶性肿瘤在内部强化、组织结节、组织间隔、组织斑片上存在均匀和不均匀情况(可从图4、6和其他良性骨骼系统肿瘤图1~3、5、7进行比较,良性肿瘤往往内部强化明显,存在组织结节,但无明显的组织斑片形成,组织之间较为均匀,而恶性肿瘤则相反),两者间往往无特异性[10-12]。

从本次研究结果看,MRI动态增强扫描能区别出肿瘤的良恶性情况。而其作用的机制是造影剂进入毛细血管床后,组织血管内的磁场敏感性增高,局部磁场化,周围组织的氢离子共振频率明显变化。且由于信号不同会造成肿瘤组织的血流动态变化过程和血液灌注情况差异性[13,14],而这就可以间接地反映出肿瘤组织的微血管病变情况,在SI-Time曲线上良恶性肿瘤会有不同的分型。所以,MRI动态增强扫描SI-Time曲线表现的是肿瘤组织的血流和灌注情况,而不是表示肿瘤的组织学类型[15]。

[参考文献]

[1] 张雪哲,王武. 提高肌肉骨骼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水平[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37(7):583-585.

[2] 刘永杰,贾振丽,刘红光,等. X线平片,CT及MRI在恶性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及对比[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16(11):990-992.

[3] 盘晓燕.骨灵汤联合rh TNFR:Fc对强直性脊柱炎骨代谢、影像学及OPG/RANKL表达的影响[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6(12):573-575.

[4] 徐夏荫,晁岳举. 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探查恶性肿瘤全身转移的初步临床应用[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0,20(3):1-3.

[5] 陈海松,徐文坚. 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术后并发症的影像表现及评价[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45(12):1230-1232.

[6] 李娜,屈辉. 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进展[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2(1):159-162.

[7] 马玲,孟悛非. 恶性骨肿瘤周围水肿的MRI表现、机制与意义[J]. 中国骨肿瘤骨病,2012,1(3):153-156.

[8] 刘义,向阳,孙厚长,等. 良、恶性骨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J]. 贵阳医学院学报,2010,32(4):412-414.

[9] 彭东,刘学芬,王荣辉,等. SPECT/CT骨显像对肿瘤骨转移诊断的增益价值[J]. 医药前沿,2012,(31):79-80.

[10] 蔡自强,闫培华,郝培来,等. 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与SPECT骨显像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灶检出的对比研究[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12):932-935.

[11] 张晶,程克斌,过哲,等. 骨肿瘤的功能MRI研究[C]//第四届中国放射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2010:20-21.

[12] 梁绍奖. 骨显像与M砒对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比较[J].吉林医学,2008,29(17):1427-1428.

[13] 张华. 骨转移瘤全身弥散加权成像[D]. 徐州医学院,2008.

[14] 姜新宇,陈宏伟,陈静雯,等. 3.0T 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在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J]. 山东医药,2010, 50(50):75-76.

[15] 王武. 骨转移瘤早期影像诊断:PET-CT与MRI比较[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07,1(6):450-451.

(收稿日期:2013-1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磁共振成像诊断价值
多序列联合应用MRI检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技术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
弥漫性轴索损伤CT、MR动态观察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轻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腹部超声对肝胆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脑CT对脑器质性精神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氙同位素应用及生产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