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红莉 詹浩辉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磁共振成像(MRI)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并与CT、X线等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对比。方法 27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均分别接受X线、CT以及MRI多序列检查, 分析X线、CT以及MRI图像特点, 并比较三种检查方法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效能。结果 MRI 0 级和Ⅰ级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效能显著优于CT和X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和CT、X线Ⅱ级及以上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I对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对关节面增生硬化以及关节侵蚀检出率高于MRI、X线(P<0.05), 而MRI对骨髓水肿、腰5 骶1 关节突病变以及关节面下骨质囊变的检出率高于CT、X线(P<0.05)。结论 对于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骼关节病变, MRI可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和程度, 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结合CT检查有助于发现早期关节面增生硬化和关节侵蚀等症状。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磁共振成像;骶髂关节病变;X 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诊断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9.056
强直性脊柱炎是较为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 属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主要累及中轴骨关节, 以脊柱附着点以及骶髂关节炎症为主要症状, 具有较高的致残率[1]。目前对于强制性脊柱炎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 在疾病早期, 骶髂关节滑膜部首先出现病变, 并逐渐侵袭椎旁韧带和脊柱骨突关节, 导致关节强直[2, 3]。早期诊断有助于及时干预, 减轻或延缓病情进展。MRI多序列扫描可对软骨及关节附近组织病变进行诊断, 本文即对MRI在早期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效能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2015年12月于本院诊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27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8例, 女9例;年龄20~52岁, 平均年龄(30.5±7.2)岁;病程3个月~
7年, 平均病程(2.3±1.6)年。临床表现:腰骶部疼痛伴有晨僵, 双侧骶骼关节以及腰部疼痛不适, 并向臀部以及大腿放射。双下肢无力、麻木, 活动剧烈时, 双髋部疼痛, 严重者可出现间歇性跛行。随着病情进展, 疼痛症状可向上侵袭, 当病变累及肋椎关节以及胸椎时, 患者可表现为呼吸幅度受限, 胸廓活动时伴疼痛症状。
1. 2 诊断标准
1. 2. 1 临床表现 ①下肢或外周其他关节非对称性关节炎, 上述症状持续时间>6周。②脊柱或外周关节晨僵、夜间痛明显。③疼痛症状在活动后可获得缓解。④非甾体类抗炎药能迅速缓解症状。⑤足跟或其他末端病。⑥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阳性或强直性脊柱炎家族史。⑦目前或既往虹膜睫状体炎。
1. 2. 2 影像学 ①双侧CT骶髂关节炎≥Ⅱ期。②双侧X线骶髂关节炎≥Ⅲ期。③MRI检查见广泛脂肪沉积、关节旁水肿或软骨破坏, 动态增强见明显异常。④病理学检查显示骶髂关节炎症。凡符合临床表现第①项并其他任意三项, 同时符合影像学任何一项者, 可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4, 5]。
1. 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②患者知情同意。③C反应蛋白、HLA-B27阳性, 血沉上升。④患者检查依从性较好;排除标准:①外周性关节炎、椎间盘突出、风湿及类风湿疾病患者。②合并精神障碍。③哺乳期妇女及孕妇。
1. 4 方法
1. 4. 1 X线检查 采用DR机, 摄取骨盆正位、腰椎正侧位片。
1. 4. 2 CT检查 采用西门子Flash双源CT, 扫描范围:髂嵴上缘至耻骨联合下缘。参数设置:矩阵512×512, 层厚
1.5 mm, 螺距1.0, 连续扫描。从软组织窗及骨窗观察骶髂关节情况。
1. 4. 3 MRI检查 采用西门子 1.5T 超导MR扫描仪, 行横轴位及平行于骶骨长轴的斜冠状位压脂质子密度加权像、快速自旋回波T1WI, 扫描参数:矩阵512×512, 层厚3 mm。横断面及冠状面脂肪抑制序列(FSE)T2WI, TR 5000 ms、TE 95 ms;常规SE 脂肪抑制序列采用常规SE T1WI TR500 ms, TE 15 ms。由2 名资深影像学医师分别进行独立阅片, 如对诊断结果存在异议, 则请第三位影像医师进行诊断。
1. 5 观察指标 分析X线、CT以及MRI图像特点, 并比较各种检查方法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效能。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图像特点 X线图像显示, 骶髂关节出现异常表现者14例, 关节软骨下有细小密度减低区, 骨质密度增高及硬化, 上述病变多累及双侧髂骨面。其中8例关节间隙增宽, 出现骨破坏;10例骶髂关节面边缘模糊不规整。CT图像显示, 骶髂关节出现病变者22例, 表现为关节边缘模糊, 呈锯齿状或毛刷状表现, 关节面硬化。其中12例轻度骨质破坏, 关节间隙宽窄欠均匀;16例软骨下骨质轻度硬化, 关节面下骨质硬化、囊变。MRI图像显示, 27例患者均表现为骶髂关节病变, 主要表现为肌腱附着点炎、关节面硬化、关节面下骨破坏、侵蚀、关节周围骨髓内脂肪蓄积、关节软骨破坏、关节积液以及骨髓水肿。
2. 2 分级诊断效能 MRI 0级和Ⅰ级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效能显著优于CT和X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和CT、X线Ⅱ级及以上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3 病变类型 CT与MRI对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对关节面增生硬化以及关节侵蚀检出率高于MRI、X线(P<0.05), 而MRI对骨髓水肿、腰5 骶1关节突病变以及关节面下骨质囊变的检出率高于CT、X线(P<0.05)。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属风湿病范畴, 是以关节强直为病变特点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炎性疾病, 导致其出现纤维化和骨化, 最终关节强直, 其中以脊柱附着点和骶髂关节炎症为主要症状[6]。目前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已知其与HLA-B27呈强关联, 在遭受某些致病微生物感染后, 部分患者可产生异常免疫应答, 进而导致自身免疫。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强直性脊柱炎较为常用的手段。X线是最基本的检查方法, 但由于分辨率较低, 只能显示骶髂关节面的切线位, 而对细微骨质变化无法清晰显示, 诊断的准确度和敏感性较低。因此, X线只适用于中晚期强直性脊柱炎关节损害的诊断。CT 检查因具有高分辨力的特点, 可对细微的骶髂关节病变情况进行显示, 层面检查不受干扰。但对于急性炎性改变如滑膜炎和骨髓水肿, CT并不能进行显示[7]。而MRI是水成像, 可对软组织病变进行清晰显示, 对骶髂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8]。本研究显示, MRI 0 级和Ⅰ级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效能显著优于CT和X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和CT、X线Ⅱ级及以上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I对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对关节面增生硬化以及关节侵蚀检出率高于MRI、X线(P<0.05), 而MRI对骨髓水肿、腰5 骶1 关节突病变以及关节面下骨质囊变的检出率高于CT、X线(P<0.05)。
综上所述, 对于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骼关节病变, MRI可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和程度, 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结合CT检查有助于发现早期关节面增生硬化和关节侵蚀等症状。
参考文献
[1] 尹成俊, 鲁国卫, 章宏, 等. CT 与MRI 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3):485-486.
[2] 梁佐堂, 李继峰, 董乐, 等. 对比分析X 线、CT 和MRI 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应用的价值. 中国CT和MRI 杂志, 2015, 13(2):84-87.
[3] 陈瑞科, 朱锐, 史常勤. MRI 多序列联合应用在强直性脊柱炎相关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 24(5):835-838.
[4] 李光, 刘焦枝, 王勇, 等.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变的三种影像学特点及敏感性. 海南医学, 2012, 23(12):81-82.
[5] 崔保刚. 比较与分析不同影像学检测方法用于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效果. 中国CT 和MRI 杂志, 2015, 13(5):25-28.
[6] 张瑞明, 郝德峰, 耿喜娥. CT 与MRI 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程度上的不同表现. 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11):97-98.
[7] 丁建林, 易旦冰. 多层螺旋CT 与磁共振成像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比较. 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6):804-806.
[8] 谢光辉, 吴慧忠, 曾伟锋, 等. X 线、CT 和MRI 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早期的影像学价值对比观察.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6(4):916-917.
[收稿日期:2016-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