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倩
摘 要 文章尝试通过分析和总结现有的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管理模式中凸显出的学生干部工作动机复杂,工作效率低下,在教育管理中激励教育使用过度,学生干部个体和群体的培养教育失衡等问题,积极引入心理契约理论,将其应用于高校的学生干部培养管理实践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干部培养和管理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 心理契约 学生干部 动态平衡 培养 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Students Cadre Training Management Work
Research Based on Psychological Contract
CHEN Qia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existing college students cadre training management model highlights the complexity of the student leaders work motivation, low efficiency, the use of incentives in education management education in excessive imbalance between training and education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 of student leaders and other issues, actively introduc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theory, applied to college student cadre training management practice. Explore new educational model, the specific program student cadre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contract; students cadre; dynamic equilibrium; training; management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 H. Schein)教授提出的一个名词。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心理契约本身是双方建立在互惠交换基础上单方的主观信念。因此除了雇佣双方,心理契约在其他领域仍然有广泛的应用空间。本文尝试通过对高校学生干部管理现状的分析,提出将心理契约应用于高校学生干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方案。
1 高校学生干部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学生干部流动大,工作动机复杂,在培养和管理上存在难度。从近些年的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看,普遍存在着学生干部的更换过于频繁,学生干部资源流失严重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现在学生干部的工作动机较为复杂,其中大多数学生干部是以服务老师同学,锻炼自身能力为工作初衷,但也存在着想将学生干部的身份和工作经历作为自己的考研、入党、就业资本的工作动机。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干部责任心不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随着工作热情的退却,选择自动离任,或者消极怠工,往往不能做到善始善终,存在着培养好就卸任的不良风气,极不利于学生干部的长期培养和管理工作。
(2)学生干部工作效率低,存在低层次运转的现象。在学生干部的培养中长期存在着“重活动,轻理论”的问题,学生活动的教育意义不大,思想层次不高。其具体表现为学生活动的数量较多,但是参与人数不多或者教育意义不够深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干部在组织活动的时候对于举办活动的意义和目的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和明确的教育目标,久而久之,在重复的低层次运转中,学生干部的个人能力不能进一步提升,个人自我价值无法进一步实现,便对举办学生活动产生了倦怠心理,进而影响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
(3)现有的学生干部管理模式难以实现学生干部素质的全面提升。在现有的学生干部管理过程中对于激励教育使用过度,对于不良现象的反应不够,认为“瑕不掩瑜”,不能及时制止纠正个别学生干部的不当行为,甚至采取包庇纵容等态度,对学生干部个体的引导和约束能力弱化,学生干部的素质难以达到高校培养的要求。
(4)在對学生干部个体和群体培养教育失衡导致学生干部组织的机能弱化和学生干部流失。在对学生干部的教育培养过程中缺乏整体意识和全局意识,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教育方面普遍体现出个人培养和集体培养的失衡状态,进而造成在学生干部群体中如果起到核心作用的学生干部暂时缺席,则整个学生干部群体的工作机能大幅度下降,甚至处于瘫痪状态。而在学生干部群体中处于协作配合地位的学生干部则因为长期不能受到足够的重视,得到足够的培养和实践机会,对学生干部群体和老师失去信心,进而离开学生组织,造成学生干部资源的大量流失。
2 心理契约理论是改善学生干部管理现有问题的积极探索和有效尝试
鉴于以上论述的学生干部培养和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尝试引进心理契约理论在学生干部和学生干部群体管理者中建立新的交互关系来进行改善。心理契约是一种有别于实体契约的隐性关系,其通过建立契约双方心理上的联系,为实现契约双方的共同利益诉求而进行“有默契的配合”。通过建立心理契约关系,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干(下转第217页)(上接第215页)部的个人潜力,提升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积极配合教育管理者进行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强化,完善个体人格,增强责任心和团队凝聚力。
3 对策
3.1 寻找共同诉求,建立共同愿景
从长远来看,学校对于学生干部的培养目标与学生干部自身对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诉求是一致的。并在整个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充分的尊重学生干部的主观意愿,提升学生干部个体的参与度,在心理上增强学生干部对于共同愿景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和个人潜能。从而有效缓解学生干部工作动机多元化和学生干部流动大的问题。
3.2 建立有效沟通渠道,维持动态平衡
心理契约关系的维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是因为学生干部自身的成长和目标实现情况本身在不断的变化,而学生干部个体也会因此调整自己的心理契约期待值,当期待值变化后学生干部管理者不能及时的调整培养和管理措施,则导致心理契约破坏感的产生。从而学生干部为了建立新的“公平”的心理契约,降低工作表现来平衡自身诉求得不到满足的心理契约违背感。
因此应加强学生干部团体内部,以及学生干部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有效性,通过动态关注、及时发现、分析原因和有效干预来维持心理契约的动态平衡。通过有效沟通,及时的引导和指导学生干部的工作,有效的缓解了学生干部工作效率低和在工作中存在的低层次运转问题。
3.3 引进反向激励机制,强化管理效果
心理契约关系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学生干部积极的、有益的工作表现和个人提升,管理者应及时给予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褒奖,以起到正向强化的作用。与此同时,对于消极的和不良的工作表现和个人成长趋势,管理者也应果断的给予适当的批评和处罚来起到反向强化的效果。只有奖罚结合,奖惩有度,才能保持心理契约的公平性不被破坏。
3.4 注重集体培养模式,提升全局意识
将学生干部的培养纳入到组织体系中进行培养,提升学生干部的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加强学生干部对于组织体系的理解和认识,并在组织建设中尊重和听取每一位组织成员的建议和意见,可以提升学生干部对于组织团体的认同度和归属感。从而建立起学生干部个人与学生干部团体之间的心理契约。通过组织内部的沟通和协调来解决学生干部工作上和个人成长方面的问题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干部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进而有效的缓解了学生干部个体和群体教育失衡导致学生干部的组织机能弱化和学生干部大量流失的问题。
总之,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学生干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建立心理契约管理模式,改善和解决学生干部培养和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对于强化学生工作效果,提升学生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学生干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工作职能,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施恩.职业的有效管理[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2.
[2] 赵鑫,王淑梅.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现状及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
[3] 祝菡.高校学生干部管理中的心理契约模式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
[4] 王雪梅,戴佳.高校學生干部的培养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