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自我认知解决人际冲突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2014-02-20 03:39:38罗文萍
科教导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自我认知大学生

罗文萍

摘 要 大学生的人际冲突问题是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常见案例。人际冲突问题表面是沟通技巧的缺失,其实质是个体自我认知出现偏差后消极投射的结果。本案例从构建求助者积极自我认知着手,解决求助者人际冲突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冲突 自我认知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A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ase Report about Solving the Problem of

Interpersonal Conflict through Improving Self-Awareness

LUO Wenping

(Clinical Medical Institute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Chengdu, Sichuan 611137)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nflict is a common case of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 universities. Surface of interpersonal conflict problem is lack of communication skills, the essence of which is the individual's self consciousness deviation after negative projection results. This case from the build patient positive self-perception, solve the problem of patient interpersonal conflict, good consulting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interpersonal conflict; self-awareness

1 一般资料

1.1 一般情况

王某,男,19岁,成都某高校2012级大一学生,身高约1.6米,体型偏瘦小,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无宗教信仰,系家中独子。父亲初中文化,母亲小学文化,均在外打工。家庭经济条件中等偏下,家庭基本和睦,但时有吵闹。自述家族无精神病史。

1.2 个人成长史

自幼被严格管教,是个很听话的孩子,成绩也不错。小时候因为个头矮小,被人欺负也默不做声,因为父母总是教他忍一忍就好,不要惹事,只有安全就好。进入高中,自己突然变得不再沉默和忍气吞声了,觉得自己不能再任人欺负,甚至一度认为自己用不着畏惧任何人。于是经常和同学产生矛盾,成绩也不好了。特别讨厌那些自以为了不起的人,也特别讨厌很懦弱的人。在与人交往时只要被人拒绝或因别人的一句话让他感到不被尊重,就火冒三丈,与其发生冲突。

2 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最近一个月都无法集中精神学习和生活,心情很低落,感到迷茫,与同学交往有问题,总会发生冲突。与寝室同学关系很不融洽,被排挤,但又不愿意去主动融入。现在感到心烦意乱,没法静下心来学习,感到孤独。

个人陈述:自从我进校以来一直与寝室室友关系不和,我觉得寝室里每个人都有些自己非常看不惯的毛病,于是也常常不参加他们的集体活动,甚至在寝室里因为室友的一句话对室友很生气而把凳子扔向同学,于是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现在感觉被寝室同学孤立了,这样的感觉很不好受,但自己也不愿意去讨好任何人,觉得这样做显得自己很卑微。在班上的人际关系也不好,与班上其他同学的相处也不融洽,总是与别人接触不了多久,就会因为发现他人的缺点或因为与他人发生冲突而开始疏远班级同学。

其实我平时也爱思考做人的问题,常常在网上浏览相关的文章,自己去体会,但是一直以来人际关系问题都不太好,特别是最近的这些人际冲突已经让我无法承受与释怀了。所以怀着忐忑不安,有些懷疑的心态来到心理咨询中心求助。我有一个很好的哥们,每次很郁闷的时候都会给他打电话讲述这些烦恼,他也会认真的给我指出我的缺点来,只要是他指责我的地方,我都容易接受,不会生气。但是其他人的意见,我很难接受。

3 咨询师观察

从王某第一次走进咨询室,就给人很压抑的感觉,整个人的姿态有蜷缩感,本来已经不高的身材让人觉得其负重累累。衣着得体,神情稍有紧张,坐下来后,身子仍然蜷缩,双手交叉,拳头紧握。时常讲到痛苦的事情时会不自主的想要深呼吸。眼神有比较明显的怀疑、审视与防御。但从言谈中仍然能透露出深深的失落感与无助的心情。精神正常,自知力完整,思维顺畅,语言表达清晰,有较大的求助动机。

4 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来访者临床资料的收集,将求助者的问题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4.1 诊断依据

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主客观世界统一,个性稳定,对自己的问题和症状有自知力,有主动求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障碍,无心理变态倾向,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性。

与神经症相鉴别: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燥、睡眠障碍等症状。但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并不严重,从病程上看没有超过 2 个月,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该求助者并没有因为自身人际交往问题影响逻辑思维等,问题没有泛化,社会功能受损并不严重。因此可以排除心理问题。

心理测验结果:艾森克人格问卷(EPQ):P:54分,E:38分,N:62分,L:35分,测量结果为:内向,情绪不稳定性人格特征。

综合测验结果表明,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范畴,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冲突问题及由此而引起的学习、生活适应困难。

5 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5.1 生物原因

该求助者的问题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5.2 社会原因

家庭教养方式严厉,父母从小要求他小心甚至有些卑微的做人,要求其要对周围人忍耐,不要得罪他人,否则要挨打或吃亏。所以该求助者在经过长期压抑的成长后,到了青春期的叛逆期则出现不太恰当的过度反抗他人的逆反心理与行为模式。

5.3 心理原因

(1)从小成长环境压抑导致其性格内向,敏感,自负又自卑,父母教养方式让他没有获得足够的自我力量。(2)人际关系处理方式生硬,尤其是缺乏与人协商的技巧,由于对自己的不接纳,对他人有明显的消极自我投射,不能正确接受他人信息。

6 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1)具体与近期目标:缓解抑郁焦虑情绪,改善心境压抑的状态,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2)最终与长远目标:增进对自己的积极认知,逐渐接纳和认可自己。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建立积极的人际沟通模式。

7 咨询方案

7.1 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认知行为疗法。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表面上是人际关系冲突,缺乏足够的人际协商与沟通技巧,其内在的原因是没有获得足够的成长动力,在人际交往中投射出了对自我的消极认知与否定。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心理投射,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所以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个人外在的人际关系是自己内在关系的投射。当我们自己的内在关系不和谐时,对自己不认可、不接纳时,就会表现在对他人的攻击与批判上,我们对他人有指责与愤怒,往往是投射出我们对自己的不满与愤怒。结合本案例,求助者由于从小家庭教养方式的原因造成其没能正确的认识和接纳自己,对自己有很多的批判与否定,从而在人际关系中不能很好的认可与接纳他人,冲突很容易产生,如此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其对自我的否定。

7.2 双方责任与义务

求助者要提供与此次心理问题相关的真实资料,遵守预约时间,努力完成双方商定的家庭作业与心理测评。咨询师必须尊重求助者,并对其访谈资料与测评资料保密。

7.3 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一次60分钟;咨询收费:免费。

7.4 咨詢过程

(1)心理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2)分析与重组问题的咨询阶段。(3)结束与巩固阶段。

8 具体咨询过程

8.1 第一次咨询

目的:收集资料、了解基本情况;建立咨访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等。

主要过程:(1)了解求助者基本情况,主要问题,想要解决的困惑,对咨询的期望,完成心理测验。(2)通过积极倾听、关注、共情为求助者营造充分尊重、安全与信任的心理氛围,了解其成长背景。(3)确定主要问题:分析求助者的人际冲突问题其实质是对自己消极自我认识的心理投射,要改善自己对他人的冲突性认知,其根本是要重组对自我的积极认知,接纳与认可自己。(4)布置咨询作业:要求求助者回去后认真地观察和思考同寝室几个同学的优点有哪些以及他最看不惯室友的哪些特质或行为。

8.2 第二次咨询

目的:帮助求助者分析问题症结所在,澄清对自我的消极认知,重建对自我的认识,改变其不适应的情绪与行为。

过程:(1)反馈咨询作业:求助者罗列了寝室同学的优点,同时找出了最看不惯室友那种自以为是,霸道欺人或者胆小懦弱的样子。我引导其反思这些行为或思想在其自己身上是否存在。(2)与求助者进一步探讨他最看不惯的这些特质,并分析这些特质是怎样地存在于他自己身上。帮助其理清这些特质存在的原因,并正确认识这些特质,以达到接纳与认可自己的目的。(3)针对求助者看不惯他人自以为、霸道欺人和胆小懦弱的问题,我给予的分析如下:小时候由于很听父母的话,被人欺负了从来不敢吭声,但是其实内心是很愤怒,很想还击的,但又由于父母因为担心其与别人发生冲突而吃亏所以教导他不要反抗,于是渐渐使其心理开始很自卑,感到受伤与卑微。虽然不能表现出愤怒,但其实内心是恨那些自以为是,霸道欺人的人。也因此他开始恨自己这样的懦弱胆小,让自己承受了那么多委屈。所以以后再看到自以为是、胆小懦弱的人时就会引起他一系列糟糕经历的联想,于是愤怒的情绪就很容易不受控制爆发出来。深深的自卑感让他反而要表现出现在看似很有脾气,不再受任何人欺负的强硬态度。也因为这样的自卑感,他特别容易感受到被伤害自尊,于是发起攻击,发生人际冲突。更深层次的讲,他对别人的不宽容是对自己的不原谅与不接纳。最后,在与他的交流中,我告诉他这一切都不是他的错,是家庭所带给他的一些创伤,小时候没有能力反抗父母,为了顺从父母才做了一个胆小懦弱的人。希望他能先原谅与宽容自己,接纳自己的这些过去。(4)通过这次深入的交流,他终于开始明白为什么自己这么容易动怒,这么容易看不惯周围的人。他决定回去好好想想,试着接受一个很不完满的自己,虽然他说这很难,很难面对。我鼓励他尝试看看。(5)布置咨询作业:当下一次再想对别人发火的时候,命令自己冷静3秒,马上想想我又在看不惯什么,而这个特点在我身上存在或曾经为此受伤吗。

8.3 第三次咨询

目的:巩固与结束咨询阶阶,巩固在咨询中领悟所得,建立积极认识与接纳自我,提升人际协商与沟通技巧,改善人际关系水平。

过程:(1)反馈咨询作业:求助者反馈,最近发火的次数越来越少,而每当又想发火时就会想起咨询中提到的话:宽容他人就是宽容自己。他说自己一直记得这句话,一遇到自己又特别看不惯的事情,就学会反思背后的原因,并试着去调整与接纳,这样就可以慢慢地将对别人的愤怒转向到对自己的思考上。这个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其与人发生冲突的情况。(2)通过分享他最近与人发生的一个冲突事件,引导其学会与人沟通与协商。我跟他一起分析他的人际交往状况。小时候,他只学会了全盘接受,默默忍受,这样很痛苦和受伤。长大后他决定不再忍气吞声,于是发展为另一个极端——极度爆发冲突,这样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他一直没有学会与人协商,没有学会怎样在他人与自己之间取得平衡地去做沟通。于是我给他示范了一些与人协商的表达方式,让他慢慢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既不损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3)一起总结三次咨询达成的共识: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改变对自己的不合理认知,原谅自己的过去;认识到自己外在糟糕的人际关系是内心消极认知的投射。建立对自己的积极认知,能有效地减少人际冲突。学习了一些协商沟通的技巧,在人际关系中做到适当妥协但不卑不亢的平衡。

9 咨询效果评估

半个月后,通过求助者本人的反馈得知通过这三次的咨询,让其更了解了自己、接纳了自己,并学会了与人积极沟通,人际关系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他开始可以每天静下来坚持上自习了,心理感到很踏实,希望自己可以继续坚持。其人际交往也由冲突慢慢转变到接纳。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

[2]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

[3]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

[4] 钱怡铭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自我认知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大学生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追风筝的人》中影响阿米尔认知发展的人物分析
戏剧之家(2017年1期)2017-02-05 14:53:33
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具”角度看国内外校服的变革
新一代(2016年17期)2016-12-22 12:15:37
大学生悦纳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大学生自我认识偏差和整合分析
商(2016年24期)2016-07-20 11:05:18
《七天》与《变形记》的比较分析
高职学生入学教育的自我认知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8期)2016-03-07 09:41:18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