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教育中的心理暗示作用研究

2014-02-20 03:39:38张晓青陈青山娄小平董明利
科教导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心理暗示学习心理学

张晓青 陈青山 娄小平 董明利

摘 要 基于心理暗示的基本概念,本文分析了心理暗示的特點及作用,针对本科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专业建设的具体实践,探究了心理暗示在本科生学习教育中的应用技巧。

关键词 心理学 大学生 心理暗示 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Implications

in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ZHANG Xiaoqing, CHEN Qingshan, LOU Xiaoping, DONG Mingli

(School of Instrumentation Science and Opto-electronics Engineering,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2)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sic concept of psychological implication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implied, for the study of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applied talents specialty construction, explores the psych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application skills.

Key words psychology;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implication; learning

21世纪的本科教育任重而道远,各项教学改革正在深入进行。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特色专业建设实践中设立了实施新培养计划与教学大纲的试点班,进校时对新生实行随机抽取而形成。对本专业2010级学生进校三年来的各科成绩进行全面考察的情况表明,试点班学风突出,单科与总体成绩均名列前茅,各科成绩优秀率远远高出其他班级。特色专业试点班的教学实践中产生了“罗森塔尔效应”,①引发了我们对于心理暗示教育学应用的深入思考。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存在一些特殊问题,如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适应选择与学习的专业、处理人际关系以及选择未来的职业等问题。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大学生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负面心理暗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无视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心理暗示现象,有责任和义务对其分析并引导,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大学生成长,为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提供有效的心理保障。

1 心理暗示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心理暗示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总是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广泛应用。它是指人或周围环境以言语或非言语的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识地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一定的心理或行为反应。②

心理暗示具有如下特点:(1)心理暗示具有无选择性,人都会受到心理暗示。当人处于一个环境中时,无时无刻不被这个环境影响,环境给予的心理暗示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学习。(2)心理暗示是发生在潜意识里的反应,有强弱之分,但是心理暗示效果的好坏无法由人的显意识控制,与其智力水平与文化程度并无决定性的关系。(3)他人暗示必须转化成自我暗示,才能够影响受暗示者,否则效果微弱。他人暗示主要是指受暗示者出于对暗示者的威望、信任,允许暗示者把某种观念含蓄地传递给自己,从而增进或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行为或生理机能。自我暗示是指自己的显意识不断重复,迫使潜意识接受显意识的思考内容从而得到改变。

所有的暗示归根结底都是自我暗示,因为在暗示中起作用的并不是暗示者的行为,而是受暗示者的想象。暗示作用在本质上就是用自认为比自己强的别人的智慧、代替或者干脆取代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这些心理过程通常都发生在潜意识,很少能被受暗示者意识到。当潜意识和意识性的意愿发生冲突时,往往是潜意识占上风。

暗示对人的作用很大,不仅能影响到人的心理和行为,还能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其作用可以是正反两方面的。积极的暗示可帮助受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获得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消极的暗示对受暗示者的身体和精神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2 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是18~24岁)决定其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心理变化比较剧烈,心理活动活跃,③其学习心理的特点表现为:

(1)自我意识增强,但真正的自我管理能力仍然有限。大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有时具有过分的自信心,但由于生活阅历有限,认知能力发展不协调,社会实践能力不强,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甚至表现为狂妄,这些都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非常重要。

(2)智力发展达到高峰,适合进行精深的专业训练。大学生一般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通过专业训练和系统学习,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智力水平大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3)情绪波动较大。大学生是一个极其敏感的群体,内心体验细腻微妙,随着文化层次的提高和生活空间的扩大,思维空间获得延伸,心理需要结构发生变化,其情感变得丰富和深刻。但价值观念还不稳定,常常处于波动、迷惘、抉择之中,学业、生活、人际关系等变化都容易引起情绪的波动。

3 心理暗示的教育学运用

如果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恰当地使用心理暗示,对提高教学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④教师在运用心理暗示时应把握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权威性:权威的暗示会出现良好的暗示效果,因为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成功的教师都是杰出的心理暗示运用者,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首要责任是要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胜于口头教诲。当今时代需要创造型的优秀教师,具有较高的威望及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无论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最终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素质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2)积极性:积极善意的心态,往往会给出积极的暗示,使他人得到战胜困难、不断进取的力量。积极心态的核心就是积极的自我意识,其来源是经常进行心理上的积极自我暗示。当我们发现他人有可能受到自己的暗示时,更要注意暗示的方式和度,尽量使他人接受积极的、适度的暗示。

(3)含蓄性:在教育中应善于使用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在直接暗示时以技巧性的语言、表情或动作,给予学生诱导和暗示,使其改变原有的不良心态,达到教育目的;在间接暗示时借助于某种具体事例或环境语言的配合进行暗示。如果心理暗示使用得含蓄巧妙,将会达到好的引导效果。

(4)技巧性。教师要力求为教育活动配上适当的形式,借助于形式、色彩、韵律和节奏,通过非理性直觉,直接诉诸人的情感,使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因此当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教育时最好尽量少用命令方式去提出要求。例如:尽量保持平和的性情,避免尖刻和粗暴,说话时使用温和而坚定的语调;非常清晰地给出一切可能的解释,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工作和学习的热爱;教育工作者必须谨慎地运用有益的暗示,避免学生受到消极暗示的影响,积极、优秀和努力的暗示将会进入到学生的脑海中,在不知不觉中就变成了现实。

4 进一步思考

(1)心理暗示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学生的求知与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吸收,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积极的心理暗示促使他们情绪振作,行动积极,好好学习,不断进步,主动规划专业和就业道路,从而规划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2)盲目滥用心理暗示是不可取的,常规的教育体系仍然是学生成长强有力的保障。暗示作用建立在想象的理论基础之上,其人格基础比较脆弱,因此暗示作用常常会失效。教师应非常谨慎心理暗示的作用,因为学生是最易接受心理暗示的群体。但不能盲目夸大心理暗示的作用,不能依赖心理暗示去完成教育的功能,因为它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还要注意暗示的度,避免重复暗示引起对方形成相应的心理定向,产生与愿望相反的效果,达不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3)大学教师应加强心理学修养,改善教育方法,培养优秀人才。大学教育的专业教育体系主要落实在课程设置上,因此大学任课教师在大学生的成才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论是从事专职学生工作的老师,如班主任、辅導员等,还是从事课堂教学的老师都要懂心理学,要在不同的教育场合善用心理暗示。另外,教育学生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方法,提升自我的心理调适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来抵抗外界环境给予的消极暗示。

(4)对于试点班与平行班进行侧重点不同的心理调适,促进学生共同成长。针对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特色专业试点班而言,他们已经在入校时收到了正面良好的心理暗示,在后续的教育过程中,教师需善用一些成功的学生实例,尤其是往届毕业生的成功例子,在各种场合以各种方式对他们给予激励性的心理暗示,使他们迅速成长、少走弯路,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对于非试点班(平行班)的课程教育和心理教育,则应该把重点放在怎样克服负面心理暗示上。经过近四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在非试点班中也有不少同学脱颖而出,成绩优异,品格优秀,这些学生就是其他同学很好的学习榜样,是身边活生生的例子。总之,教师要真诚体谅学生,努力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和他们做朋友,建立师生友谊,以便学生能接受更多的来自教师的积极心理暗示,达到健康的心理状态,学有所成,早日成才。

*通讯作者:张晓青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2JGYB11)支持

注释

① 李红.心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2-3.

② 巨生花.试论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学生教育的影响[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8(19).

③ 葛明贵著.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3:4-10.

④ [法]埃米尔·库埃著.暗示与自我暗示[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9:10-11.

猜你喜欢
心理暗示学习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25:32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心理暗示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20期)2016-09-27 0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