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海琼
【摘 要】本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笔者的一些看法和观点,以期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意义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能力;培养
语文是门综合性的语言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文学性,朗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阅读的基本形式,朗读是一种语言能力,是把书面的文字作品具化为有声有色的语言活动,也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心智过程。通过有效的朗读,能使学生产生对于文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燃“情”——以境传情,调动朗读情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良好的内部动机是学习兴趣产生的动力。小学生大都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他们有旺盛的精力、充沛的情感,这些都为培养朗读能力提供了条件。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把握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依靠画面、声音等直观的形象,将文本具象化,为学生创设诗情画意的情境,从而以境传情,调动起学生积极地朗读情感。
例如:《草原》的朗读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草原吗?
生:喜欢!
师:你们所了解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1:草原的景色很美丽
生2:草原的空气很清新
生3:草原的天空很晴朗
……
师:那现在请大家现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好吗?
师示范朗读:“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学生们都沉醉在意境中
师(出示草原情景图),生:真漂亮啊!
师:下面,我们就要带着对草原的喜爱之情,来读读这篇文章
……
通过这种以境传情的方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地朗读情感。
二、学“情”——技巧渗透,正确流利地朗读
朗读是阅读的基本方式,也是一门有声语言艺术,要实现朗读能力的提升,有效的技巧至关重要。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还要注重对于学生朗读技巧的传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据此,要巧妙指导学生捕捉文本的“闪光点”,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出技巧,帮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
例如:《蓝色的树叶》的朗读教学
这篇讲述的是一个小故事,通过在美术课上借铅笔的事情,体会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的道理。文章以李丽和林园园的几次对话为主线,朗读的重点在于把握几次对话不同的情绪。为此,我首先引导学生们分析李丽和林园园在几次对话中情绪的区别,然后根据不同的语气将其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次是有求于人,带着请求,因此要读得小心翼翼、吞吞吐吐的样子
李: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读出谦和、礼貌的语气)
林:我还没画完呢。(读出吞吞吐吐的样子,声音较低缓)
第二次是带着商量,比如“只好、小心一点”等等这些关键词句,我们要轻轻地读,读出商量的语气
李: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吧。(读出商量的语气)
林:我怕你把笔尖弄断了。(读出不乐意的语气)
李:我小心一点。(读出小心谨慎的态度)
林:你要注意,不要削,画的时候不要用力,不要画得太多。(读出不放心的语气)
李:我只画树叶和小草。(读出连忙答应的语气)
第三次是真诚,抓住“连忙、只画”等关键词,读出李丽的真诚和林园园的舍不得。
通过这种策略引导,潜移默化地教授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技巧,从而准确把握思想情感,实现正确流利地朗读。
三、悟“情”——含英咀华,读出情感内涵
情感是语文的灵魂,也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朗读能力的动力。许多优秀的文章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往往都需要细细研读才能体会,因此,只有把握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实现和作者的情感共鸣,从而读出感情。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技巧的传授外,还应重点加强对于学生的品读训练,启发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展开联想,设想人物的语言状态,让学生通过咬文嚼字,咀嚼文章的精华,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感受言中之情,从而读出文章的情感内涵。
总之,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应当引起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关注。教师要把握好小学生的心理,对朗读环节多作思考,精心设计,通过燃“情”、学“情”、悟“情”,调动学生积极地朗读情感、掌握朗读的技巧,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读出文章的情感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史定东.关于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1,24.
[2]湛红利.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方法和技巧[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1,11.
[3]肖国民.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J].课改探微.2010.10,6.
[4]杨芳.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朗读训练[J].教育界.201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