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导入

2014-02-17 22:14:49魏烈娟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1期
关键词:导入法兴趣培养初中数学

魏烈娟

【摘 要】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数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一堂课迈向成功的起点和关键点。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法;兴趣培养

教无定法,根据教学科目提出的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就是适合学生的最好教学方法。

一、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總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二、类比导入法

类比导入法是已知的数学知识类比未知数的数学知识,以简单的数学现象类比复杂的数学现象,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类比导入法运用了对比分析的做法,联系旧知,提示新知。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三、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与新课主题密切相关的数学现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激发学生探究奥妙的愿望,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发现真理。

四、反馈导入法

根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导入新课。如在上直角三角形习题课时,课前可以先拟一个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讨论。

五、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六、演示教具导入法

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弦切角定义时,先把圆规两脚分开,将顶点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画好的圆上,让两边与园相交成圆周角∠BAC,当∠BAC的一边不动,另一边AB绕顶点A旋转到与圆相切时,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特点,是顶点在圆上一边与圆相交,另一边与圆相切。它与圆周角不同处是其中一条边是圆的切线。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印象深,容易理解,记得牢。

七、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开门见山,干净利落”的导入方法。教师一上课就直接把要解决的问题,即新的知识提出来,也就是上课不绕圈子而直接说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有的教师走上课堂就出示本节课的教学和学习目标,并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最本质最主要问题的学习上。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教学内容相对独立的,难以和其它内容联系起来章节的教学导入。由于初中数学知识有很多知识点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所以这种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频率较高。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将定理的内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清已知、求证后,师生共同探索完成证明过程,从而领会定理的正解性。又如讲全等三角形的定理时,教师就可以将全等三角形的定理通过小黑板板书或大屏幕直接显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通过阅读定理内容,找出定理的已知条件和结论,理解掌握定理内涵。应用直接导入法学习的新知识,一般在学生确信内容正解性后,都要通过一定数量的习题训练,达到深化理解和巩固知识的目标。

八、强调式导入法

根据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一上课就叙述本课或本章的重要性的一种方法。例如: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重点,而圆是平面几何重点的重点,它在中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将来学习深造的基矗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七章圆。总之,数学的导入法很多,其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例如:初中平面几何中,三角形一章无论是内容量,还是知识在学生后继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或者是在初中数学课本中所占的篇幅的多少,都能说明这一章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在这一章第一节的学习时,可以应用强调式导入法导入新课。同样“圆”这一章第一节的学习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内容。

九、复习导入法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对与新知识联系最紧密的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必然影响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导入时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难又不十分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做法是: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通过提问、练习等教学活动,提供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从“旧的”过渡到“新的”,从“已知的”拓展到“未知的”,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做了铺垫。

十、生活问题导入法

如在讲“黄金分割”一节时,可以以“同学们,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当你打开电视机观看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的主持人一般不站在正中或台角,而是在偏左或偏右的三分之一处。这是因为他们巧妙地应用了‘黄金分割;‘黄金分割不仅是艺术家创作遵循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用,如门窗、书本、课桌的比例确定也都符合‘黄金分割的尺寸,同学们‘黄金分割具有巨大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九、强调式导入法

根据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教师一上课就强调叙述本章节知识内容重要性的一种导入方法。这种方法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能引起特别的注意,不敢放松自己,从而创设了较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学困生来说可能意义不太大,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为,无论教师怎样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学困生没有任何感觉,从而无动于终。所以这种方法的运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总之,不管创设什么样的数学情境,核心是蕴含其中的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积累出发,进行积极的、独特的思考,从新鲜有趣的素材和情节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目的。这样,以情境为起点的数学学习才能有效的展开,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效果,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导入法兴趣培养初中数学
浅析导入法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谈谈幼儿音乐兴趣培养及唱歌教学过程
浅谈初中语文课的导入法
高中生物学习兴趣培养方法探讨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20:23
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初探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28:40
灵动指尖的艺术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45:31
扩展阅读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00:03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9:50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