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川
·短篇论著·
奥曲肽与垂体后叶素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比较
梁川
目的对比分析奥曲肽和垂体后叶素在救治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将本院2011年3月~ 2013年10月收治的64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各32例, 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奥曲肽治疗,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垂体后叶素治疗, 观察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0.6%)及不良反应率( 12.5%)与对照组总有效率(68.8%)及不良反应发生率(43.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曲肽和垂体后叶素均为药物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较好选择, 但奥曲肽临床效果更加显著, 不良反应少, 安全性好。
奥曲肽;垂体后叶素;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约占内科住院患者的3%, 其中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胃食管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占到20%, 常常伴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病死率高, 是消化系统常见急症, 需要积极治疗[1]。本文旨在对比分析奥曲肽和垂体后叶素在救治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差异,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4例, 男39例, 女25例;年龄35~71岁, 平均(45.6±4.1)岁;所选患者具有呕血、黑便和(或)便血等临床表现, 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腹部彩超或腹部CT、奥林巴斯电子胃镜等检查确诊为肝硬化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排除标准:其他疾病引起的出血;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 严重心脏病史及脑血管意外史的患者。所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各32例。观察组中, 男21例, 女11例, 年龄35 ~71岁, 平均(45.8±4.2)岁。对照组中, 男19例, 女13例, 年龄35 ~ 69岁, 平均(45.2±3.9)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皆给予禁食、PPI抑制胃酸分泌、维生素K1、立止血等凝血药物、快速补液、扩容、有紧急输血指征安排急诊输血等必要治疗。
1.2.1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奥曲肽(成都力思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治疗, 给予 0.1 mg的奥曲肽缓慢静脉注射后以25~50 μg/h持续静脉泵入, 持续48~72 h。
1.2.2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垂体后叶素(安徽宏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治疗, 给予 6 U 的垂体后叶素缓慢静脉注射后以6~12 U/h持续静脉泵入,持续48~72 h。
1.3 疗效评价标准[2], 显效 :用药48 h后患者呕血和(或)便血停止, 胃管抽吸液量减少, 颜色明显变淡, 大便变黄, 血压及心率恢复正常且稳定;有效:用药48~72 h胃管抽吸液转为清亮, 血压、心率持续稳定;无效 :用药72 h后患者呕血或黑便次数增多,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与Hct 继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增高;补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 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胃管抽吸液仍为血性,血压、心率不稳定, 而改用其他治疗措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研究分析所得计数资料, 数据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比较 总有效率:观察组(90.6%)与对照组(68.8%)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53, 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共4例, 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3例, 腹胀1例;而对照组则有1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以头痛,腹痛、腹泻多见, 腹痛5例, 头痛3例, 腹泻3例,血压升高2例, 心悸1例, 舌下含服消心痛5 mg后症状缓解。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 12.5%、43.8%, 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观察组治疗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存在明显优势。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32, 例)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治疗手段[3]包括血管活性药物、双气囊三腔管填压术、曲张静脉套扎术及硬化剂治疗以及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等。尽管目前内镜与药物联合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式[4], 但由于地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因而运用血管活性药物便成了必须且必要的治疗手段[5]。
目前, 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血管活性药物有奥曲肽和垂体后叶素。有“内科止血钳”美称的垂体后叶素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线药物, 通过收缩内脏动脉, 减少内脏血流, 减低食管静脉曲张内压力;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张力, 致食管下端静脉丛收缩, 使静脉曲张血流减少, 从而达到止血目的[6],但由于选择性差, 全身性血管收缩作用, 在老年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禁用或慎用。
奥曲肽是于1982年人工合成的生长抑素类似物, 由8个氨基酸组成的环状多肽, 与生长抑素作用相似, 由于半衰期比生长抑素半衰期长, 使用方法更加广泛且能保留较高生物活性, 能够降低内脏血流、降低门静脉阻力、抑制包括胰高血糖素的许多扩血管多肽, 间接地阻断内脏血管扩张, 减少门脉血流量, 同时还抑制胃泌素分泌, 进而抑制胃酸, 达到与质子泵抑制剂相近的效果, 并能够防止胃酸反流消化血凝块中的纤维蛋白, 因而减少再出血的危险性。特别是对心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用药安全, 不良反应少。本研究结果显示, 奥曲肽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6%, 不良反应率为 12.5%, 垂体后叶素组总有效率为68.8%, 不良反应率为43.8%,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率对比有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 奥曲肽和垂体后叶素均为药物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较好选择, 但奥曲肽效果更为显著, 不良反应少, 且不影响心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安全性较高, 临床使用价值重要, 值得推广应用。
[1]于皆平, 沈志祥, 罗和生.实用消化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752.
[2]季淦, 严正平, 陈俊, 等.奥曲肽与垂体后叶素联合治疗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临床医学, 2008, 28(5):39-40.
[3] 萧树东, 许国铭等.中华胃肠病学.第 1 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66-670.
[4]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专家共识.中国急救医学, 2010, 30(4):289-293.
[5] 詹师.奥美拉唑联合垂体后叶素和硝酸甘油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30例疗效观察.海南医学, 2011, 2(219):21-22.
[6] 汪鸿志.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新医学, 2006, 37(12):816.
Efficacy comparison of octreotide and pituitrin in the treatment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in hepatic cirrhosis
LIANG Chuan.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Qingbaijiang People's Hospital, Chengdu 610300, China
Objective To contrastive analyze the efficacy of octreotide and pituitrin in treatment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in hepatic cirrhosis.MethodsChosing 64 hepatic cirrhosis patients with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in our hospital and dividing them into two groups, each group(32 cases), all of the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herapy.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the treatment of octreotide plus conventional therapy.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he treatment of pituitrin plus conventional therapy.The curative effect were compared.ResultsTotal effective rate(90.6%)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12.5%)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otal effective rate(68.8%)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43.8%)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Octreotide and pituitrin in treatment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in hepatic cirrhosis have good efficacy, but the effect of octreotide is more obvious and safety, and has few adverse reactions.
Octreotide; Pituitrin; Hepatic cirrhosis;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R573.2
B
1674-9308(2014)01-0018-02
10.3969/J.ISSN.1674-9308.2014.01.009
610300 四川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消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