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小芳
(苏州市职业大学 图书馆,江苏 苏州 215104)
网络环境下大学新生入馆教育创新模式初探—以苏州市职业大学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为例
傅小芳
(苏州市职业大学 图书馆,江苏 苏州 215104)
以“面授式”“广播式”“灌输式”为基本特征的传统入馆教育模式,不仅操作难度大而且收效差,亟需进行改革。苏州市职业大学图书馆在实践中探索出以“自学式”“点播式”“交互式”为特征的入馆教育创新模式,突出学生在入馆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中的各种媒体资源,有效促进馆员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从而提高入馆教育的实效。
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创新模式
入馆教育是高校新生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的主要渠道,也是馆员了解读者、服务读者、培育读者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大学新生入馆教育,通常由馆员带领新生走进图书馆,边参观边讲解。这种以馆员与学生面对面授课方式进行的“面授式”入馆教育,不仅操作难度大,而且由于其“一人说众人听” “馆员说学生听”的“广播式” “灌输式”特点,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收效甚微。改革入馆教育模式,使之适应新时代读者和图书馆双方面的发展需要,已势在必行。
(一)“面授式”的入馆教育,难以“面面俱到”
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使许多高校都面临扩招后新生数量急剧增加所带来的工作压力,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以下简称“苏职大”)图书馆为例,每年入学新生数量超过5 000名,加上苏职大图书馆面向苏州国际教育园南区三所职业院校开放,每年实际新增读者近万名。如果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新生入馆教育,图书馆不仅需要安排一定数量的馆员参与授课活动,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对授课时间
地点、参观路线等进行组织和协调。
新生数量的激增,使传统的入馆教育出现了捉襟见肘、顾此失彼的尴尬局面,一些矛盾随之激化,如参与授课馆员数量与授课质量之间的矛盾、入馆教育与日常工作之间的矛盾,等等。
(二)“广播式”的入馆教育难以深入人心
“一人说众人听”的入馆教育采用“广播式”教学方法,这一方法在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历程中,对教育规模的扩大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教学方式单一(授受)、教学内容统一(大纲)、教学程序刻板(教材)等工业时代追求“标准化”的烙印,导致了教学过程中对学习者个体需要和认知能力的忽视,从而使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只有听众将收音机调谐到特定的频率才能收到“广播电台”,但在入馆教育授课过程中,馆员无法强迫学生跟随自己的思路,也很难检测学生是否正在听课及听课的效果如何,学生容易心不在焉,也容易看过听过后一转身便忘记,因此,“广播式”的入馆教育虽然可以将信息传播给每个学生,却无法保证学生个体愿意和能够接受这些信息。
(三)“灌输式”的入馆教育难以引起共鸣
“馆员说学生听”的“灌输式”入馆教育所对应的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是管理人员与管理对象、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实施教育的人与接受教育的人之间的关系。换言之,馆员是主动给予的一方而读者是被动接受的一方,因此,馆员可以依仗管理者的“权威”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向读者讲解图书馆的布局、图书馆馆藏资源及其利用、图书馆的规章制度等,读者只能被动听讲,在这样的关系中,读者与馆员之间缺乏对话和互动,读者的诉求容易被忽视,许多读者甚至会认为入馆教育是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多余”的活动,内心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入馆教育的效果。
创新入馆教育模式,是高校图书馆“以变应变”、顺应时代变化的必然选择,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兼顾新生和馆员的发展诉求,确定合理的入馆教育内容及方式,则是应对变化“谋后而动”的理性选择。
针对传统入馆教育所面临的挑战,苏职大图书馆从2010年起推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目标为导向的“交互式”入馆教育模式(见图1),这一模式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基点,以帮助新生尽快取得图书借阅资格为目标,馆员和新生通过双向互动,共同完成入馆教育的各个环节。
图1 以学生为中心、目标为导向的“交互式”入馆教育模式
(一)从“面授式”到“自学式”:学生成为入馆教育主体
作为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比传统的授受式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成更好的学习效果。苏职大图书馆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将自主学习方式移植进新的入馆教育模式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了解图书馆的基本信息。
对于图书馆而言,入馆教育从“面授式”转变为“自学式”,不仅可以在人力资源和组织工作方面“减负”,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入馆教育的效果。但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学方式并不直接等同于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为保证入馆教育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整体规划和指导。苏职大图书馆的做法是:一方面强化图书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导作用,在新生报到后立即与各院系协调,将入馆教育嵌入新生入学教育之中,在“为什么要开展入馆教育” “如何开展入馆教育”和“如何检测入馆教育效果”等一系列问题上,与学生达成共识,使学生明白入馆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使用图书馆,从而变“要我了解图书馆”为“我想了解图书馆”;另一方面确定自主学习效果的检测标准和手段,图书馆专门开发了一套类似于驾照理论考试的入馆教育网上考试系统,将需要学生了解的内容编译为可测试的题目。考试时通过学号对学生进行身份识别,然后由系统完成自动抽题、自动扣时、实时阅卷、实时显示成绩等功能。图书馆按照划定的合格分数线,为超过分数线即为考试通过的读者办理借书证,未超过分数线的读者必须等补考合格后才能办理借书证。
学习起点、学习目标和检测手段的确立,明确了入馆教育的刚性要求;而学生随时随地通过自学了解图书馆的基本信息,则拓展了入馆教育的弹性空间。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不仅有助于入馆教育的开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图书馆的认同感,促进学生在学习生涯中更好地使用图书馆。
(二)从“广播式”到“点播式”:多媒体成就个性化学习
网络时代以其海量的资源和丰富的信息获取途径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安排自已的学习进程,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个性化的方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个性化学习使信息受众从“一人说众人听”的广播听众变为“选择性倾听”的点播主体,从信息传播的边缘走向中心,成为资讯、管理、学习系统的“操盘手”。
对于图书馆而言,在入馆教育中有效开发和利用媒体资源,不仅可以充分挖掘各种媒体在承载和传播信息方面的独特优势,而且可以为读者在获得信息的渠道、内容、时间、地点等方面提供更大的选择性,从而使学生有可能通过个性化的方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为丰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资源,苏职大图书馆编制了《图书馆使用指南》,并根据馆情和学情变化每年进行修订和完善,《指南》涵盖图书馆馆藏布局、借阅规则、规章制度、常见问题解答等多方面内容,体例上以学生进入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的顺序为主线,形式上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语言上力求亲切自然、言简意赅。与此同时,图书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在图书馆网站上开设了微博、微信和QQ等互动平台,及时回应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疑问;为增加吸引力,进一步拉近学生与图书馆的距离,图书馆专门拍摄了宣传视频,供所有读者随时观看。
从口口相传的单一传播方式到口头、文字、视频、网络等多种传播方式,学生无需在指定时间到指定地点接受入馆教育,可以自己安排时间翻阅《图书馆使用指南》,观看图书馆宣传视频,有问题时随时在网上请教图书馆的老师,掌握信息后在图书馆主页上(外网亦不受限制)参加考试,就可以完成入馆教育。
(三)从“灌输式”到“交互式”:合力提升效率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师生交往应该是对话、理解和共享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缺一不可,是“主体—主体”间的关系,即“主体间性”的关系。
对于图书馆而言,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依存、共谋发展的“主体间性”关系。因此,入馆教育不应该是馆员单方面向读者灌输信息的过程,而是馆员与学生为共同的目标追求而展开的对话、理解和共享活动。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苏职大图书馆将“使新生尽快取得图书借阅资格”定为入馆教育中馆员和新生共同的行动目标,充分兼顾了双方的利益诉求,有利于促进馆员和新生在入馆教育各个环节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增进馆员与新生之间的互动,图书馆充分挖掘网络环境的媒介作用,努力搭建互动平台,一是利用微博、微信和QQ平台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二是利用考试系统通过人机交互获得信息的立即反馈;三是通过收集宣传视频在公网上播出后学生所留下的评语了解情况;四是在图书馆网站上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入馆教育虽然以学生自学为主,但入馆教育信息的发布与接收、图书馆使用指南的编写与阅读、宣传视频的拍摄与收看、考试系统的开发与使用等每一个环节都是馆员精心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馆员与新生为达成目标而付出的共同努力。馆员与新生之间的互动和信息的即时反馈所营造的自由平等的对话环境,消弭了以往馆员与读者交往过程中馆员的“话语霸权”地位,通过馆员与读者双方的有效互动,形成合力,提高入馆教育的效率,并进而促进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使馆员与读者共享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成果。
馆员与读者之间平等、合作、相互依赖、和谐共存的关系,促进了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也有利于入馆教育成为馆员与新生交互作用、共同进步和获得发展的过程。
[1] 胡舒莉.对高校新生入馆教育的审视[J].图书馆学刊,2007(3):51-52,58.
[2] 陈靖,郑宏.普通高校新生入馆教育方法新探[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3):95-98,52.
[3] 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22(6):26-31.
(责任编辑:宋现山)
The Exploration about Library Entry Education Patterns of University Freshmen under Network Environment: Taking the Library Entry Education of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Library as an Example
FU Xiao-fang
(Library,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Suzhou 215104, China)
The traditional library entry education patterns such as “face-to-face teaching”, “broadcasting mode”, and“indoctrination” are not only diffcult to operate, but also with low effciency. To innovate the library entry education patterns and to render them “self-study”, “on demand”, and “interactive” can highlight the students’ status as the main body in the education process, make full use of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from various media in the network,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librarians and readers effectively, and improve the effect of the library entry education ultimately.
university library;library entry education;innovation pattern
G250.1
A
1008-7931(2014)06-0084-03
2014-07-25
傅小芳(1964—),女,江苏苏州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技术教育、图书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