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

2014-02-16 03:41汤哲声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神雕侠侣武侠大众文化

中国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

栏目特邀主持人:汤哲声

主持人语: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依托于现代媒体存在,因此,无论是作家的职业身份,还是作家的创作资源、媒体的市场化生存方式,甚至作家的讲述方式……都决定了通俗文学文本与新闻之间必然具有暧昧不清的互文性特征。鲁迅先生曾在《<某报剪注>按语》中称:“我到上海后,所惊异的事物之一是新闻记事的章回小说化。无论怎样的惨事,都要说得有趣—海式的有趣。”从一个方面对近现代媒体新闻与通俗文学文本之间的特殊关系一语中的。而在文学创作中更为普遍的现象是,近现代通俗文学文本大量借鉴了新闻资源,成为新闻背后的“故事”,事件真实与故事虚构的边界模糊不清,因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与新闻事件的关系是非常有趣的研究课题,有待深入,其中的史料考证功夫,更是检验研究者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期黄湘金博士的《<好姻缘>与苏州大同女学1909年的风波》一文,正是从小说《好姻缘》与苏州大同女学1909年风波的关系的视角进入讨论,将新闻真实与故事虚构条分缕析,在对历史真实进行辩诬的同时,也剖析了新闻资源入小说时作家复杂的创作心态,并对通俗小说“通俗”与“庸俗”之间的界限给予了一定程度上的理论阐释,值得一读。

进入新时期的当代中国通俗文学,由于媒体形态多样,文化市场日臻成熟,加之创作资源的丰富,类型文学创作呈现井喷之态。尽管迄今为止,各类型文学中一枝独秀的代表性作品凤毛麟角,但是,时代的文化形态以及人们在此时期的社会心理在各类型文学中均得到了丰富呈现。王纬纬的《巫术:女子武侠的性别话语》和周小兰的《“恐怖来自心灵深处”—论李西闽恐怖小说中的焦虑与恐惧》都是这类创作心态和阅读需求的反映。新时期的武侠文学,女子武侠独步江湖,一方面丰富了武侠文学样态,另一方面,也使女性话语在阳刚气十足的男性“童话”中赢得一席之地,获得了与男性平等对话的可能,是女权意识的当代呈现。王纬纬的《巫术:女子武侠的性别话语》特别关注到女子武侠中的“巫术”这一道具所承载的当代社会心理、女性的情感心理和行为心理。周小兰的《“恐怖来自心灵深处”—论李西闽恐怖小说中的焦虑与恐惧》以李西闽的恐怖小说对当代人的焦虑感和恐惧感的关注为核心,认为小说中多次出现的“焦虑的梦”直接源自作家的童年经验,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当下信仰缺失和中国传统鬼文化影响的延续。

影视剧生产是当代大众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经典化的必经之途。但由于载体的不同,改编必然带来某种程度上的变形,这就要根据载体的性质和受众的特点进行适当且合情的处理。张杨的《论〈神雕侠侣〉小说与电视、动画的改编》一文,以《神雕侠侣》为研究文本,对《神雕侠侣》原著到电视和动画的改编从情感表现到人物性格再到文化内涵予以比较分析,认为引起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传播主体、媒介与受众的显著差异直接导致了作品美学特征的差异。在这些表面差异的背后,作者更强调了影视和动画改编对原著尊重的必要性,这也为当下影视剧改编有针对性地提供了参考意见。袁静的《“角色扮演”模式、运作方式及意义探讨—以〈顽主〉〈甲方乙方〉和〈私人定制〉为例》一文,对“角色扮演”这一叙事模式予以关注,并以王朔的《顽主》、冯小刚的《甲方乙方》和《私人定制》为例,对“角色扮演”这一叙事语言在各部作品中的叙事功能进行分析,在阐明各部作品运用“角色扮演”达成不同叙事目的的同时,也指出了当下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心理。

本期作者都非常年轻,但选题均能以一斑而窥全豹。笔法虽尚嫌稚嫩,对问题的思辨却也不乏敏锐和犀利之处,值得一读。

猜你喜欢
神雕侠侣武侠大众文化
武侠风
要拍《神雕侠侣》?徐克方面澄清
嘿!这才是武侠
取名为“掩耳”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武侠影后郑佩佩
武侠教室
一壹传媒集团支持IP创作
《神雕侠侣》以郭襄视角再度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