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富有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艺术教育观

2014-02-14 16:23侯学森
中国美术 2014年1期
关键词:主动审美情趣直觉

侯学森

[内容摘要] 当今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育已经逐渐从最初的传授技艺为主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校教育中,艺术教育能和谐地统整学生成长的过程,使他们的身心更加健全。

[关键词] 审美能力 审美情趣 直觉 主动 合作 探究

美术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情感方面的审美能力,对人进行情感上的陶冶是艺术最基本的功能和最根本的价值。中学时期是一个人形成人生观和培养高尚情操的重要阶段,学生们不仅要注重各门学科的学习,还要兼顾艺术的修养。艺术课程的设置无疑是学科结构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艺术课了解世界的优秀艺术,积累一定的审美经验并掌握一些基本的表现技法;这些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树立审美理想,进而培养他们的形式美感和审美能力,从而使其达到情感上的升华。如果忽视艺术教育,学生的创意思维必将受到限制,无法打开,而审美能力低下的人很难产生远大的理想,人生的发展也必然受到影响,其后果将很严重。

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指引下,美术课堂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从最初以传授技艺为主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罗恩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指出:“艺术教育对于我们教育系统和社会的主要贡献,在于强调个人和自我创造的潜能,尤其在于艺术能和谐地统整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造就出身心健全的人。”[1]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一、寓教于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艺术鉴赏

艺术教育首先是强调人在情感上的愉悦。在进行艺术教育时,我们首先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注重对优秀作品的赏析,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画作的内涵。如对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进行鉴赏时,教师会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以审美概念和生活经验相结合,感悟画作的意境;同时再让学生临摹一些简单的写意画,使其感受中国写意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精妙。这样就会激起学生的审美激情,也有利于他们积累审美经验。艺术教育更多的是要在教育方面发挥作用,所以更应当强调艺术具有积极的审美功能[2] 。

二、精讲善练,引领学生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在美术模块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结合理论和技法进行讲解:如讲到中西方绘画工具、材料、技法的异同,讲到美术界不同流派的创作理念,讲到各种绘画技法的逐步分解……这些授课内容如果仅靠教师的讲解而不做示范,不仅老师讲得很空洞,学生也会因为缺少基本概念而感到很茫然。但如果教师的课堂讲解顺带作一些技法示范,再让学生参与一些作品的临摹——即对一些传统绘画技法进行体验,让他们去切身体会、真实感受一番,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授课效果。继而教师再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创作;通过创作体验,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其创造性、探索性思维得以促进。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还有利于他们培养自己的团体精神,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协作意识。

三、直观教学,明确学校美术教育在思维训练中的意义

直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举足轻重。在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中,人的直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心理学教授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论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中指出:“有这样一些教育者,他们对直觉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抱以轻蔑的态度……直觉被认为是一种由上帝或遗传授予少数个人的神秘天赋,因此很难通过教育获得的。”[3] 他认为艺术教育是激活人的直觉的重要手段。人们在认识和接触外部世界时,首先通过直接感知来获得相关信息,人类最初的美术传播方式就是言传身教;在美术教育中,直观教学法是最为传统也是最为直接的教授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能说到画到,让学生直接感知什么是美及如何表现美;还要让学生参与一些体验性活动,如通过直观来体会现实中的场景和艺术加工后的效果对比;还可以拓展教学环境,如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和户外写生,让学生去画校园中的树木、房屋,可以举办校园风景作品展,把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以增强他们对校园和大自然的热爱。

美术教师不仅要充当课堂上的导演,还应当是一个好演员,其艺术修养和娴熟的技艺必然会给学生带来最直观的感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以促进他们的创意思维。如讲到《移情草木——花鸟画》一课时,教师先讲明中国古代的写意画家们为什么会寄情草木,然后现场示范画梅兰竹菊这中国画中的“四君子”。课堂上,教师的寥寥数笔而情景毕现,收获的不仅仅是掌声,更多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灿烂,体会到艺术情操的陶冶,尤其能感受到自我人格的升华,这才是艺术课堂的最高境界。当然,现代教学媒体的参与也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让教师的示范来得更为直观。

美术作品的评价主要是学生的自评、互评为主,学生凭借自己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去作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只有通过富有直觉的感知,使学生有了创作的冲动,才会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促使其思维得以全面发展。所以说,美术教育对思维训练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四、环境育人,创设良好的校园艺术环境

早在19世纪中叶,美国教育家阿莫斯·布朗森·奥尔克特认为:“源于宇宙精神的直觉应远离肮脏、丑恶的环境,而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中产生。”因而他强调学校的环境对于教育非常重要。为此,他在他的学校中用“能激发和培养想象力、陶冶心灵”的美好事物来装饰校园和教室。奥尔克特还认为,每一件“物质和有形的”东西都要与“尚未被破坏的幼年和少年时代的心灵的宁静”协调一致。我们可以通过在校园内摆设名人塑像、艺术雕塑、名人字画等形式,让学生置身于艺术感很强的校园环境中,给学生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来学习和生活,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美术课在现代课程设置中所占比重不大,仅凭单一的课堂模式教学显然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但是如果运用艺术的手段并以改善学校环境的名义来进行,将对促进学生心灵的成长无疑是最直接、最有益的补充,也是其他学科的学习所无法替代的。

五、与时俱进,了解当代艺术教育现状及价值观

现代社会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迅速、变化最丰富的时代,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意识形态也产生了巨大变化,人的变化必须要跟上社会的变化。众所周知,很多国家的学前教育都是让幼儿通过游戏活动进行探索发现的学习,包括特别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在小学、中学的课程设置中,艺术课目都占有一定的比重。艺术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富有跳跃性的想象,如富有创造性的思维,这是让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善于将一些想法与其他问题相联系。

人们所学的艺术技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不胜枚举。但是在我国,现有的学校评价机制和教学结构中仍旧存在一些偏科的现象,艺术课教学有时会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事实表明,艺术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还会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促进效果。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必须进行观念的转变,加强理论学习和艺术修养,要求老师至少能胜任三至五个模块的教学。美术教学任务不仅有其复杂性、艰巨性,而且应当具有创造性、广泛性,更是一个长期性、连续性的活动。只有在美术课堂教学的前沿阵地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示范性,注重对学生审美功能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这样才能既符合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又有利于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

猜你喜欢
主动审美情趣直觉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如何提高化学学习的效率
关注学生个性 促进主动学习
数学直觉诌议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论赏识教育的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浅谈花鸟画中自然格调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