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萍
对于高一、高二学生而言,笔者认为,“感性地引导学生品读课文,通过品读领悟课文的人情美、人性美,乃至思想美、价值美,应成为教学的立足点和关键点”。正如白居易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南海区地处珠三角,生活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上四季不分明,社会物质条件丰厚的地方,学生内在浸染少,生活体验不够丰富,加之受粤方言和南方人内敛特点的影响,学生常常羞于表达自己,仿佛早已习惯把一腔深情藏在心底。他们需要教师来激起他们内心的热情与激情,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敞开心扉也张开嘴巴,读出声来——朗朗读出《碗花糕》中“我”年幼时的顽皮、可爱特质,娓娓道出嫂嫂对“我”质朴、真诚的关爱,深情读出“我”长大后内心深处对真善美永久的怀念和追求……书读百遍,其情自见。
本节课,重点在于“读”,以“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一是教师也化身为学生,和学生一起,进入作者的世界里,与其同成长,同呼吸,一同经历难忘的童年;二是教师不忘自己的课堂引导者身份,在以学生参与为主的课堂上,全程穿针引线,关键时刻适时点拨与指导,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一、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理念创设情境,温情导入师:同学们,你最喜欢吃的菜是什么?我们最喜欢吃的菜通常是谁做的?妈妈——妈妈的拿手菜——嫂嫂的拿手菜——碗花糕——爱。(板书)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拉开情感交流的帷幕。品读课文细节,体会亲情一、自由朗读:文章中哪个画面最能引你会心一笑或让你流泪?
二、分小组交流:①有感情地朗诵;②说说这些段落在什么地方打动了你?
三、全班交流(适时板书)
四、教师范读
午间回家,发现嫂嫂不在了,我问母亲,母亲也不吱声,只是默默地揭开锅,说是嫂嫂留给我的,原来是一块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吃这种蒸糕了,泪水刷刷地流下,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咽。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自然体会文中之情。
体验共享,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概括、口述等能力。
学生边听边想象,融入情境。
回忆生活细节,回味亲情说一件你印象深刻的关于亲情的往事。
创设情境:
1.过年时
2.孤独、受伤、生病……
3.小时候与现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一是使学生的情与文中之情融合在一起;二是让学生在提取回忆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原来,在亲情细节中蕴含着的,是爱,是给予,更是无所保留。课堂小结与作业小结:细节之中品亲情
作业:片段写作(要求: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件难忘的亲情往事,不少于200字。)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巩固、加深本课所学知识,实现“读”“说”“写”的有机结合。二、针对本课课堂教学的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了作品的人情美,探索了作品的人性美,领悟了作家的人格魅力;使学生领悟到朗读的巨大作用——最朴素的文字也可以打动我们,只要它充满真情实感,从而鼓励了学生写作的热情,促使他们今后养成热爱朗读,边读边领悟的好习惯;使学生初步体会记叙类散文随事而感,借物感怀的写作特点,并能大胆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阐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尽管稚嫩。今天的一小步,是明日一大步的积累。
三、由本课教学所想到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确需要时刻学习,终身学习,不断强化自己的基本功,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涵养。无论教了多少年书,都应该保持初登教坛的那份热情、谦虚和兢兢业业。
感悟一:语文课堂需要返璞归真。
刚踏上岗位的时候,我就开始思考:用什么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高效的呢?时间慢慢溜走,我不断吸收知识,累积经验,慢慢成长,逐渐成熟。今年再次任教高一语文,已经时隔四年。在一轮小循环以后,我感触颇多:正所谓三年一盘棋,到了高三,学生的学习转入复习阶段,理所当然应该加强应试性培训;可是,在高一和高二,语文课还是应该上得“有滋味一些”。
如今我再次上《碗花糕》这篇课文,终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本,考虑到这是一节面对全省的公开课,在内容上,我和备课组的老师商量着是否需要上一些课外的内容,给外来听课的教师新鲜感呢?后来,科组长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不必去额外求新求深,就回归课本,你原本那天该上什么内容,就上什么内容;这个内容的特点是什么,你就根据这个特点去开展你的教学,该怎么上,你就怎么上。回归语文课堂的本色!”我恍然大悟。
的确,在教学探索的道路上,方法有很多,经验也有很多,但真正的大师,把一切了然于胸后,反而回归到最初,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化深奥为朴实。他们没有很多技巧,但他们抓住事物的本质,了解学生的特点,课堂上他们循循善诱,娓娓道来,既传授知识,传达温情和爱,更渗透理性的引导。对他们,学生爱之,敬之。返璞归真,成为我所追求的境界。
感悟二:以范读为制高点。
这一点是我在接受了佛山市语文教研的专家老师和学校高二语文组的老师们的点评后,得出的感悟。
抒情散文的教学,教师应尽可能范读。原因有二:1.借助教师的范读,引导这一节情感体验课进入高潮——这就是这节公开课的亮点。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一节课(尤其是公开课)必须有一个亮点。2.教师应该借助范读,把“读”这一行为提升到一个高度。一般情况下,无论学生多么优秀,他们的水平跟教师的水平,终究有一定的距离。这个时候,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范读——一方面,感染学生,让学生进一步投入到文章情境中,进行情感的感悟和陶冶;另一方面,让学生有进步的动力,因为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产生感叹:“哦!老师这样的读,才称得上‘深情朗读,我们要向老师学习!”
感悟三:语文课堂应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活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动起来”,语文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教师喊哑了嗓子,撕破了喉咙,学生也无动于衷,这节课的学习效率依然是低下的甚至是无效的。
感悟四:高一高二语文课应追求“有滋味”。高三是复习的一年,学习内容相对理性,而高一、高二是打基础阶段,语文课应灵活生动一些,多关注学生的投入,即“接地气”。
感悟五:教师应努力建立自己的风格:或幽默风趣,或娓娓道来,或激情感染,或理性从容,或睿智大气……根据自己的优势来组织教学,定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感悟六:上课应大胆尝试,放开手脚,把荣辱观放在一边。上课时,应心无旁骛,不必背上“能否上好”的压力,只管全情投入,和学生享受教与学的过程。
我深深认识到,在今后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有“我要学”的需要;同时,教师自身应努力吃透新《课标》精神,努力培养自己扎实的教学功底、机敏的教学智慧、娴熟的教学技艺,才能使语文课堂成为快乐学习的沃土。
对于高一、高二学生而言,笔者认为,“感性地引导学生品读课文,通过品读领悟课文的人情美、人性美,乃至思想美、价值美,应成为教学的立足点和关键点”。正如白居易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南海区地处珠三角,生活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上四季不分明,社会物质条件丰厚的地方,学生内在浸染少,生活体验不够丰富,加之受粤方言和南方人内敛特点的影响,学生常常羞于表达自己,仿佛早已习惯把一腔深情藏在心底。他们需要教师来激起他们内心的热情与激情,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敞开心扉也张开嘴巴,读出声来——朗朗读出《碗花糕》中“我”年幼时的顽皮、可爱特质,娓娓道出嫂嫂对“我”质朴、真诚的关爱,深情读出“我”长大后内心深处对真善美永久的怀念和追求……书读百遍,其情自见。
本节课,重点在于“读”,以“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一是教师也化身为学生,和学生一起,进入作者的世界里,与其同成长,同呼吸,一同经历难忘的童年;二是教师不忘自己的课堂引导者身份,在以学生参与为主的课堂上,全程穿针引线,关键时刻适时点拨与指导,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一、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理念创设情境,温情导入师:同学们,你最喜欢吃的菜是什么?我们最喜欢吃的菜通常是谁做的?妈妈——妈妈的拿手菜——嫂嫂的拿手菜——碗花糕——爱。(板书)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拉开情感交流的帷幕。品读课文细节,体会亲情一、自由朗读:文章中哪个画面最能引你会心一笑或让你流泪?
二、分小组交流:①有感情地朗诵;②说说这些段落在什么地方打动了你?
三、全班交流(适时板书)
四、教师范读
午间回家,发现嫂嫂不在了,我问母亲,母亲也不吱声,只是默默地揭开锅,说是嫂嫂留给我的,原来是一块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吃这种蒸糕了,泪水刷刷地流下,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咽。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自然体会文中之情。
体验共享,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概括、口述等能力。
学生边听边想象,融入情境。
回忆生活细节,回味亲情说一件你印象深刻的关于亲情的往事。
创设情境:
1.过年时
2.孤独、受伤、生病……
3.小时候与现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一是使学生的情与文中之情融合在一起;二是让学生在提取回忆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原来,在亲情细节中蕴含着的,是爱,是给予,更是无所保留。课堂小结与作业小结:细节之中品亲情
作业:片段写作(要求: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件难忘的亲情往事,不少于200字。)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巩固、加深本课所学知识,实现“读”“说”“写”的有机结合。二、针对本课课堂教学的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了作品的人情美,探索了作品的人性美,领悟了作家的人格魅力;使学生领悟到朗读的巨大作用——最朴素的文字也可以打动我们,只要它充满真情实感,从而鼓励了学生写作的热情,促使他们今后养成热爱朗读,边读边领悟的好习惯;使学生初步体会记叙类散文随事而感,借物感怀的写作特点,并能大胆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阐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尽管稚嫩。今天的一小步,是明日一大步的积累。
三、由本课教学所想到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确需要时刻学习,终身学习,不断强化自己的基本功,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涵养。无论教了多少年书,都应该保持初登教坛的那份热情、谦虚和兢兢业业。
感悟一:语文课堂需要返璞归真。
刚踏上岗位的时候,我就开始思考:用什么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高效的呢?时间慢慢溜走,我不断吸收知识,累积经验,慢慢成长,逐渐成熟。今年再次任教高一语文,已经时隔四年。在一轮小循环以后,我感触颇多:正所谓三年一盘棋,到了高三,学生的学习转入复习阶段,理所当然应该加强应试性培训;可是,在高一和高二,语文课还是应该上得“有滋味一些”。
如今我再次上《碗花糕》这篇课文,终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本,考虑到这是一节面对全省的公开课,在内容上,我和备课组的老师商量着是否需要上一些课外的内容,给外来听课的教师新鲜感呢?后来,科组长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不必去额外求新求深,就回归课本,你原本那天该上什么内容,就上什么内容;这个内容的特点是什么,你就根据这个特点去开展你的教学,该怎么上,你就怎么上。回归语文课堂的本色!”我恍然大悟。
的确,在教学探索的道路上,方法有很多,经验也有很多,但真正的大师,把一切了然于胸后,反而回归到最初,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化深奥为朴实。他们没有很多技巧,但他们抓住事物的本质,了解学生的特点,课堂上他们循循善诱,娓娓道来,既传授知识,传达温情和爱,更渗透理性的引导。对他们,学生爱之,敬之。返璞归真,成为我所追求的境界。
感悟二:以范读为制高点。
这一点是我在接受了佛山市语文教研的专家老师和学校高二语文组的老师们的点评后,得出的感悟。
抒情散文的教学,教师应尽可能范读。原因有二:1.借助教师的范读,引导这一节情感体验课进入高潮——这就是这节公开课的亮点。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一节课(尤其是公开课)必须有一个亮点。2.教师应该借助范读,把“读”这一行为提升到一个高度。一般情况下,无论学生多么优秀,他们的水平跟教师的水平,终究有一定的距离。这个时候,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范读——一方面,感染学生,让学生进一步投入到文章情境中,进行情感的感悟和陶冶;另一方面,让学生有进步的动力,因为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产生感叹:“哦!老师这样的读,才称得上‘深情朗读,我们要向老师学习!”
感悟三:语文课堂应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活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动起来”,语文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教师喊哑了嗓子,撕破了喉咙,学生也无动于衷,这节课的学习效率依然是低下的甚至是无效的。
感悟四:高一高二语文课应追求“有滋味”。高三是复习的一年,学习内容相对理性,而高一、高二是打基础阶段,语文课应灵活生动一些,多关注学生的投入,即“接地气”。
感悟五:教师应努力建立自己的风格:或幽默风趣,或娓娓道来,或激情感染,或理性从容,或睿智大气……根据自己的优势来组织教学,定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感悟六:上课应大胆尝试,放开手脚,把荣辱观放在一边。上课时,应心无旁骛,不必背上“能否上好”的压力,只管全情投入,和学生享受教与学的过程。
我深深认识到,在今后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有“我要学”的需要;同时,教师自身应努力吃透新《课标》精神,努力培养自己扎实的教学功底、机敏的教学智慧、娴熟的教学技艺,才能使语文课堂成为快乐学习的沃土。
对于高一、高二学生而言,笔者认为,“感性地引导学生品读课文,通过品读领悟课文的人情美、人性美,乃至思想美、价值美,应成为教学的立足点和关键点”。正如白居易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南海区地处珠三角,生活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上四季不分明,社会物质条件丰厚的地方,学生内在浸染少,生活体验不够丰富,加之受粤方言和南方人内敛特点的影响,学生常常羞于表达自己,仿佛早已习惯把一腔深情藏在心底。他们需要教师来激起他们内心的热情与激情,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敞开心扉也张开嘴巴,读出声来——朗朗读出《碗花糕》中“我”年幼时的顽皮、可爱特质,娓娓道出嫂嫂对“我”质朴、真诚的关爱,深情读出“我”长大后内心深处对真善美永久的怀念和追求……书读百遍,其情自见。
本节课,重点在于“读”,以“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一是教师也化身为学生,和学生一起,进入作者的世界里,与其同成长,同呼吸,一同经历难忘的童年;二是教师不忘自己的课堂引导者身份,在以学生参与为主的课堂上,全程穿针引线,关键时刻适时点拨与指导,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一、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理念创设情境,温情导入师:同学们,你最喜欢吃的菜是什么?我们最喜欢吃的菜通常是谁做的?妈妈——妈妈的拿手菜——嫂嫂的拿手菜——碗花糕——爱。(板书)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拉开情感交流的帷幕。品读课文细节,体会亲情一、自由朗读:文章中哪个画面最能引你会心一笑或让你流泪?
二、分小组交流:①有感情地朗诵;②说说这些段落在什么地方打动了你?
三、全班交流(适时板书)
四、教师范读
午间回家,发现嫂嫂不在了,我问母亲,母亲也不吱声,只是默默地揭开锅,说是嫂嫂留给我的,原来是一块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吃这种蒸糕了,泪水刷刷地流下,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咽。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自然体会文中之情。
体验共享,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概括、口述等能力。
学生边听边想象,融入情境。
回忆生活细节,回味亲情说一件你印象深刻的关于亲情的往事。
创设情境:
1.过年时
2.孤独、受伤、生病……
3.小时候与现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一是使学生的情与文中之情融合在一起;二是让学生在提取回忆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原来,在亲情细节中蕴含着的,是爱,是给予,更是无所保留。课堂小结与作业小结:细节之中品亲情
作业:片段写作(要求: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件难忘的亲情往事,不少于200字。)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巩固、加深本课所学知识,实现“读”“说”“写”的有机结合。二、针对本课课堂教学的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了作品的人情美,探索了作品的人性美,领悟了作家的人格魅力;使学生领悟到朗读的巨大作用——最朴素的文字也可以打动我们,只要它充满真情实感,从而鼓励了学生写作的热情,促使他们今后养成热爱朗读,边读边领悟的好习惯;使学生初步体会记叙类散文随事而感,借物感怀的写作特点,并能大胆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阐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尽管稚嫩。今天的一小步,是明日一大步的积累。
三、由本课教学所想到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确需要时刻学习,终身学习,不断强化自己的基本功,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涵养。无论教了多少年书,都应该保持初登教坛的那份热情、谦虚和兢兢业业。
感悟一:语文课堂需要返璞归真。
刚踏上岗位的时候,我就开始思考:用什么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高效的呢?时间慢慢溜走,我不断吸收知识,累积经验,慢慢成长,逐渐成熟。今年再次任教高一语文,已经时隔四年。在一轮小循环以后,我感触颇多:正所谓三年一盘棋,到了高三,学生的学习转入复习阶段,理所当然应该加强应试性培训;可是,在高一和高二,语文课还是应该上得“有滋味一些”。
如今我再次上《碗花糕》这篇课文,终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本,考虑到这是一节面对全省的公开课,在内容上,我和备课组的老师商量着是否需要上一些课外的内容,给外来听课的教师新鲜感呢?后来,科组长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不必去额外求新求深,就回归课本,你原本那天该上什么内容,就上什么内容;这个内容的特点是什么,你就根据这个特点去开展你的教学,该怎么上,你就怎么上。回归语文课堂的本色!”我恍然大悟。
的确,在教学探索的道路上,方法有很多,经验也有很多,但真正的大师,把一切了然于胸后,反而回归到最初,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化深奥为朴实。他们没有很多技巧,但他们抓住事物的本质,了解学生的特点,课堂上他们循循善诱,娓娓道来,既传授知识,传达温情和爱,更渗透理性的引导。对他们,学生爱之,敬之。返璞归真,成为我所追求的境界。
感悟二:以范读为制高点。
这一点是我在接受了佛山市语文教研的专家老师和学校高二语文组的老师们的点评后,得出的感悟。
抒情散文的教学,教师应尽可能范读。原因有二:1.借助教师的范读,引导这一节情感体验课进入高潮——这就是这节公开课的亮点。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一节课(尤其是公开课)必须有一个亮点。2.教师应该借助范读,把“读”这一行为提升到一个高度。一般情况下,无论学生多么优秀,他们的水平跟教师的水平,终究有一定的距离。这个时候,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范读——一方面,感染学生,让学生进一步投入到文章情境中,进行情感的感悟和陶冶;另一方面,让学生有进步的动力,因为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产生感叹:“哦!老师这样的读,才称得上‘深情朗读,我们要向老师学习!”
感悟三:语文课堂应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活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动起来”,语文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教师喊哑了嗓子,撕破了喉咙,学生也无动于衷,这节课的学习效率依然是低下的甚至是无效的。
感悟四:高一高二语文课应追求“有滋味”。高三是复习的一年,学习内容相对理性,而高一、高二是打基础阶段,语文课应灵活生动一些,多关注学生的投入,即“接地气”。
感悟五:教师应努力建立自己的风格:或幽默风趣,或娓娓道来,或激情感染,或理性从容,或睿智大气……根据自己的优势来组织教学,定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感悟六:上课应大胆尝试,放开手脚,把荣辱观放在一边。上课时,应心无旁骛,不必背上“能否上好”的压力,只管全情投入,和学生享受教与学的过程。
我深深认识到,在今后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有“我要学”的需要;同时,教师自身应努力吃透新《课标》精神,努力培养自己扎实的教学功底、机敏的教学智慧、娴熟的教学技艺,才能使语文课堂成为快乐学习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