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困境及策略

2014-02-13 07:00孙二军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外语教师应用性实践性

[摘要]外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困境与难题表现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课程与教学改革等多个层面,彼此间相互联系、互为影响。外语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需要注重外语学科与教育学科的兼顾与共融,逐步明晰培养的方向与特色.依托专业建设、课程与教学改革,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不断提升外语教师的培养规格与质量。

[关键词]外语教师 培养模式 实践性 应用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44-03

[作者简介]孙二军,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128)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既是当前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基本诉求,也是外语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机遇。外语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关系到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已成为外语教师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我国外语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仍然面临着系列困境,需要我们去努力破解。

一、外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困境

“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双重整合与质量提升已经成为世界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特性和趋势”。就外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而言,学术性侧重于外语专业素养的系统提升,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师范性侧重于教育专业素养的系统提升,解决“如何教、如何成长”的问题。然而.二者却总是处于顾此失彼的状态之中,成为所谓的理论与实践难题。

(一)外语学科与教育学科的分离,顾此失彼

对于外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而言,外语学科与教育学科是两大基础学科,二者的融合与协同发展是学科建设的根本所在。然而。在以往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中,外语学科与教育学科“两张皮”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且二者的分化泾渭分明,缺乏应有的交叉与融合。外语专业的“学术性”是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教育专业的“师范性”则是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充分条件。即便未能满足“师范性”的专业诉求,仍然可以勉强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但若不满足“学术性”的专业诉求,则在教学中会寸步难行。这或许是“重外语、轻教育”做法大行其道的现实出发点。问题的关键在于,随着外语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未来外语师资的教育专业素养要求会越来越高,具备外语专业知识与技能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外语课程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外语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需要处理好兼顾共融的发展方向,并逐步确立自身的特色,这是外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重中之重,亦是外语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此外,在外语教师职前教育阶段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也存在着外语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顾此失彼的现实问题。外语教师职前教育中师范性色彩普遍偏弱,理论脱离实践的倾向性较为明显,不仅影响了外语教师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也直接制约了外语教师后续专业发展的知识储备与能力支撑。在职后教育中,教师往往会将专业发展的重心放在外语学科与专业的持续跟进上,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或远离教育专业,或停留在教育经验表层,不能将教育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有效地融入到外语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之中。因此,外语学科与教育学科的兼顾与融合是外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及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必须重视的根本性问题。

(二)外语教师人才培养的困境折射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诉求

随着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外语教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合型、应用型的培养目标成为外语教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外语专业的课程与教材体系需要顺应这一趋势,改革固有的课程理念与模式,在课程与教材建设方面寻求突破与创新。然而,复合型、应用型的培养目标是建立在双学科、双专业的基础之上的,这内在地要求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通过课程与教学改革持续性地实现“外语+专业方向”的双重提升。对于外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而言,一方面,需要重新整合教育类与外语类的课程,教育类课程指向实践性和应用性,克服理论脱离实践的倾向,外语类课程指向有效性和方向性;另一方面,需要积极探索外语教师培养模式下特色课程的开发,即立足于外语学科的专业优势,通过对教育学科内容进行“精加工”,将相关的教育专业知识融入到外语的课程与教学之中,实现“外语+教育”双专业的协同发展。在这样一种专业发展背景下,迫切需要开展外语教师培养专业特色课程的开发及相应教学改革的探索,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专业学习需要,从而提升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

(三)外语教师人才培养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

研究表明,“当教师理解了如何将学科知识传达给学习者时,教学更有效。教学法内容的关键是知道学生是如何理解特定内容的,并以相应的策略去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学科的核心观念”。因此,要在外语教师培养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和更新外语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从而建构起学科教学知识体系,为自主发展奠定核心基础。然而,在外语教师培养的课程教学实践中,传统观念束缚了手脚,表现在:重外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轻外语学科教学知识与技能的训练;理论性教育类课程偏多,与中小学外语教育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性课程比重过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象较为严重。这种情况同样体现在外语教师职后教育的培训课程之中。

(四)应试教育与强化训练的负面效应

应试教育与强化训练的外语课程教学模式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中小学外语教育的改革实践,同样影响到外语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传统的课程与教学模式重视对外语知识与技能的强化训练,教与学的目的在于应付各类考试,这种现象在今天的外语教师培养模式中依然普遍存在。应试教育与强化训练的负面效应降低了专业教学的含金量。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未来的外语师资缺乏教育思维,也缺乏对外语学习的认知和领悟能力。对于外语教师培养模式而言,单靠应试教育与强化训练,既无法高效地提升其外语学科的专业素养,也严重制约着其教育专业素养的系统提升。因而,在外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克服应试教育与强化训练的负面效应,在课程与教学层面做出调整,回应中小学课程改革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诉求,重视未来外语师资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累积与提升,重视未来外语师资外语学科专业能力与教学业务能力的双重提升。

二、超越与创新:我国外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

(一)外语学科与教育学科的兼顾与共融

外语学科与教育学科的兼顾是外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在要求,忽略任何一方都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共融成为外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的可行路径选择,能够体现外语教师培养模式的优势与特色。在兼顾与共融的改革背景下,外语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在保持外语学科基础性与应用性的基础上,突出教育学科的优势与特色,在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改革等层面实现两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外语学科建设立足点要体现“宽精结合”的特点,即在拓宽学生外语语言素养的基础上,凝炼外语学科的发展方向,不断提升学生外语学习的质量与效率;教育学科建设的立足点则要体现“厚重有度”的特点,即在夯实学生教育专业基本功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的教育学科发展特色,回应或引领外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外语学科与教育学科的共融要实现“1+1>2”的基本诉求,教育学科需要面向外语学科的特殊性,强调教育学科的应用性与实践性,而外语学科则应围绕教育的主题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专业教育。教育学科与外语学科的交叉与融合,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等方面谋求提高教育专业素养与外语语言综合素养的有机结合。

(二)外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外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有两个方向与路径可供选择:一是将其纳入外语大学科之内,外语教育专业独立设置;二是打通传统师范类的专业壁垒,各类高校的外语教育专业均纳入教师教育系列,获得教师教育相关政策的支持。对于前者而言,不是简单地恢复1993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而是进一步明确外语大专业下的教育方向,体现外语专业建设的基本走向。对于后者而言,传统的师范专业系列需要发生变革,正如很多学者所建议的,要独立设置教师教育专业系列,将外语教育划到教师教育大专业之下,体现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走向。两种路径的选择虽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外语+教育”的专业建设方向是共同的,这也反映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诉求。事实上,后一种路径的选择更加符合未来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尤其适合高层次化的外语师资培养,如教育硕士学位教育等。但这种路径的关键在于必须打破传统的专业壁垒,让更多的外语类高校或院系参与到开放性的教师教育专业建设中来。

(三)外语教师培养模式的多层次课程与教学改革

外语教师培养模式的多层次课程与教学改革既体现于外语类课程、教育类课程、特色课程与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也体现于职前与职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体化设计,还体现在大学与中小学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开发等方面。具体而言,一是外语类课程与教学改革要克服传统应试教育与强化训练的负面效应,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精炼和优化外语专业课程的设置,注重多元化的外语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力求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提升外语专业素养。外语类课程还应加大“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和“应用语言学”等课程的设置比例,拓宽外语专业学生的视野,并将视角聚焦到初学者(中小学生)的群体性特征上。二是教育类课程与教学改革要克服理论脱离实践的弊端,加大实践性教育课程的设置比例,“外语教学法”、“外语教师职业技能”等课程要回应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实践,帮助未来师资学会如何将学科教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了解并掌握外语教学研究方法并开展基于教学实践的研究,从而逐步提升其教育专业素养。三是外语教师人才培养特色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既要注重教育理论的前沿性、实践性和指向性,围绕教育学理论体系选取外语文献,在听说读写译的训练中为其今后的教学生涯奠定良好的教育专业基础,也要在教育类外语文献的选编过程中注重外语学习的专业性、基础性和针对性。外语教师培养模式特色课程的开发与教学改革能够实现外语学科课程资源与教育学科课程资源的共享与优势互补,促进高素质、复合型师资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四是从事外语教师职前教育的高校师资应积极承担外语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以训促研、以研促教、教研结合”,通过职前与职后课程的衔接与互补,不断加强外语教师培养模式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五是实现“走出去、请进来”的课程改革模式,高校外语师资力量要进入中小学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和研究工作,同时聘请中小学教学一线的专家型外语教师和教学名师定期走进高校的课堂,有针对性地开设实践性课程,努力提升未来师资的教育专业素养。

猜你喜欢
外语教师应用性实践性
基于结构化教学的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研究
高中物理教材实践性栏目育人价值及其实现策略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课程的第一性
实践性教学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互联网+教育”下的外语教师TPACK框架构建
后方法视野下外语教师角色述评
基于单片机课程的“教、学、做、练、研、赛”六步教学法探索与实践
大数据时代大学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探究
高校外语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养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复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