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目标及其实施的理论模式

2014-02-13 07:00霍健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青年学生远程教育

霍健

[摘要]当代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状况如何,将关系到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重大问题。本文明确指出了当代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目标及特点,并阐明了实施的理论模式。远程教育更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自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环境,从而实现其政治社会化目标。文章借鉴了期望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等,是对这一领域进行多学科研究的一种新的尝试,以此进一步完善政治社会化理论。

[关键词]青年学生 政治社会化目标 远程教育 理论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017-03

[作者简介]霍键,吉林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吉林长春130022)

“政治社会化”是从西方政治学理论中引进来的概念,其实质是指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合格“政治人”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任何一个政治体系,都要通过政治社会化塑造合格公民,保证统治阶级的统治。因此,政治社会化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

任何经济现代化都离不开政治社会化,我国在注重经济现代化同时,也应该关注政治现代化。实现“中国梦”是当代青年学生的重大历史责任,他们的政治社会化程度如何,将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任何成功的活动,必须具备两大前提条件:一是确立正确目标与内容,二是遵循科学规律,采取科学的原则与方法。因此,研究当代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目标及其实施的理论模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目标的涵义

从广义角度讲,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是指青年学生接受政治文化的过程,包括所有的各种政治学习,并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稳固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等一系列反映和倾向的政治人的过程。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主要是在学校进行的。从狭义角度讲,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构对其政治知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实践的教育与训练,以及青年学生内化政治文化的过程。显然,从这个角度看,政治社会化是一种自觉而有目的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活动,同时也是教育对象内化政治文化的活动。政治社会化目标规定着政治社会化的方向和内容,影响着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方法。“公民政治社会化的目标是制定公民政治社会化措施的依据,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需要公民政治社会化作为基础保证”。凭借现代网络技术传播教学信息的开放教育,往往重视技能知识的传授,容易忽视这个重要环节。因此,远程教育更要为学生设计有利于自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环境,从而实现其政治社会化目标。

所谓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目标,是青年学生通过参与各项政治学习与实践,使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在一定时期内都能达到社会的要求与期望的结果。只有目标正确,才能为选择和实施政治社会化内容确立正确的政治社会化方式。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当代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青年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当代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目标的特点

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目标推动与制约着整个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具有导向性、层次性和激励性等特点。

1.导向性。导向性是使事情向某个方面发展的特性。政治社会化目标具有直接的导向性,这种导向性对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起着巨大的保障作用。政治性是政治社会化导向性的根本内容,政治社会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为本阶级服务为宗旨。首先,政治社会化目标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社会化总是同党的意志紧密相联,传播一定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这就从根本上决定和体现了政治社会化的这一本质属性。其次,政治社会化目标贯穿政治教育的始终,对政治社会化过程和其他政治社会化内容起着指导和支配作用,指引政治社会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层次性。层次性是自然界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政治社会化目标作为一个特殊的系统,其内部的层次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根据政治社会化对象的不同思想状况和发展需要,以及每个人的思想状况、道德水平的不同,可将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目标的层次性分为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大学生只有在政治社会化根本目标的指导下确定其具体目标,才能向根本目标迈进。政治社会化的具体目标又具有高层次与低层次性。低层次目标是让大学生成为一个政治心理健康、热爱祖国、热爱党、掌握相应政治知识与技能的个人。高层次目标要求要政治心理稳定,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具有无私奉献精神,这是青年学生中的先进分子能够达到的目标。现阶段,政治社会化目标要把青年学生的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目标的现实性、可行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3.激励性。心理学上把目标称为诱因,由诱因诱发动机,再由动机到达成目标的过程称为激励过程。通常情况下,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性的,没有目的性的行为就没有成果而言,而有目的性的行为,才可能取得最佳成果。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目标同需要一起调节着人的行为,把行为引向一定的方向。“人们在受到激发和鼓励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发挥内在的潜力,改造主观,积极工作,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政治社会化目标本身是人们政治行为的一种诱因,具有诱发、导向与激励行为的作用。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政治社会化目标的设置来激发动机,把青年学生的需要与国家、党的目标结合起来,使他们的思想、行为在实际中得到锻炼和升华。

三、政治社会化目标实施的理论模式

理论模式即解决问题的方法论。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目标的实施应当是一个科学、合理的过程。笔者认为,应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借鉴期望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人格发展阶段说理论作为一种指导方略,指导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实施。

(一)期望理论

1.期望理论的概念。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为企业管理而提出的。他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在行动中的激励力量或动力是一个人某一行动的预期价值和此人认为将会达到预期目标的概率之乘积。从这一观点可以看出,期望理论是研究和探索人的行为活动与目标设计的问题,将自己的需要转化为动机,并为实现某个目标而积极行为的心理过程。而外在目标设计能否给人以较强烈的期望值是能否产生激励力量的核心。人们对所追求的目标价值预计越大,实现可能性的预计越高,内部潜力越能被充分调动起来,所激发的力量程度就越强烈,反之就达不到目的。

2.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即M=∑V×E。其中M为激发力量,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V表示效价,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E是期望值,是人们根据过去经验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需要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即能够达到目标的主观概率。

比照分析期望理论,笔者认为它与激发学生实现政治社会化目标的实现有其相通之处。我们按照期望理论公式可以得出:激发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力量一目标对于满足个人成才的价值x实现期望的可能性。由此便可以看出,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动机的力量往往由设计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所决定,设立激励目标后,人们的心理会向积极方面转化,建立其实现目标的期望值,在激励目标下便可转化为良好的行动。

根据期望理论,目标设立以后,一方面要认真执行,应该维护目标的稳定与严肃性;另一方面,把握好绩效评估,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进行考评,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修正目标,既要防止目标过高、难以攀登,又要防止目标过低,以致无人重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近期的具体目标。

(二)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是在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当前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社会认知发展研究涉及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领域。班杜拉(Albert Ban-dura)作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的提出者对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进行了修正。基本理论观点如下:

1.三元交互决定论。班杜拉(AlbertBandu-ra)是交互作用理论的典型代表。他认为人类不是由环境摆布的,人影响着环境,同时也被环境所影响,人格就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论的思想认为,在行为的发生过程中,有三类因素在综合起作用:环境、个体和行为,三因素互为因果、彼此联系,共同决定了行为的发生。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受着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他们的政治心理受到时代、民族、群体、区域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位的影响和制约。正如列宁曾经指出的那样,“社会上有哪些派别,大学生中必然而且不可避免的有哪些派别”。大学生政治情感中存在明显的“个性”和“合群性”共存的特点,不少学生参与政治活动或发表政治观点时有独特的个人见解,但有时政治情感中却带有很强的“同辈群体心理效应”的痕迹,说明个体的信念、预期、态度和知识在政治社会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认知协调可以改变与行为相对应的认知元素,即改变自己的行动使之与环境元素相协调。

2.替代性学习。班杜拉对行动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定义为:行动性学习就是从做中学并体验到行动结果的过程中来学习;替代性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来学习,是指通过对学习对象的行为、动作,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结果观察获取信息,而后经过学习主体的大脑进行加工、辨析、内化,再将习得的行为在自己的动作、行为、观念中反映出来的一种学习方法。班杜拉认为,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可以仅仅通过观察另一个体来掌握某些行为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替代性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因为人们不可能通过亲自行动并体验到行动后果来掌握各种复杂事物。有效的替代性教学必须是有意义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策略。替代性学习思想虽然有其不足之处,但是对于强化青年学生政治文化的接受、制定教学策略,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3.观察学习。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在社会情境中个体的行为会因受别人的影响而改变。当榜样行为出现时,学习者首先注意并精确地知觉榜样行为的重要特征以及行为的意义,从而引起观察学习的行为。学习者如果在年龄、态度、价值观或文化背景等方面同榜样越相似,就越容易学习榜样的行为,并产生对榜样模仿的动机。社会声誉良好、富有人格魅力、能力出众的榜样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并对其行为有效地进行模仿。如果观察者具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更可能从榜样身上进行学习,即他们要相信自己能完成那些达到特定目标的行动。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个人的政治社会化行为是由许多强度不同的因素决定的,单一因素不能解释人的政治社会化状况,社会认知理论强调替代性学习以及个体的行为会因受别人的影响而改变。因此,要针对青年学生的特点制定良好政治文化学习策略,并挖掘和运用好身边的优秀典型,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不断提升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在我国学术界,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代表性人物的有陈秉公等学者。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指人格是一个有序的系统结构。安排政治社会化目标和内容,必须符合人格系统结构的内在逻辑。所以政治社会化目标的设计和实施要符合其政治心理人格发展的水平。

1.政治社会化目标要符合政治人格系统结构的内在逻辑。首先,政治人格作为人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综合性。其构成要素包括自我独立意识、参政意识和政治技能。政治人格是一种复合的成品,作为一个整体,三要素缺一不可,否则便不可能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政治人格特征。其次,政治人格三要素是有机统一的关系,独立自我意识是形成政治人格的基础,如果缺乏基础,就形同空中楼阁,无法产生主动参与意识。再次,政治技能只有在参与实践中才能得到提高,而参与实践又必须以自主的参与意识为前提。

2.政治社会化目标要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和水平。政治社会化过程从人出生开始,直到其生命终止,这期间只要不脱离社会生活,就不会中断。“人格力量的形成有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连续的分阶段发展过程”。当前青年学生心理水平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容易出现各种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对其政治社会化形成直接或间接的障碍。为此,针对青年学生的特点,政治社会化应以内化知识为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以“三观”教育为内容,以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为基础。高年级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为此,要积极鼓励他们靠近党组织,参与政治活动,提高他们的政治能力,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

依据人格结构发展阶段理论,要实现政治社会化目标必须符合青年学生人格系统结构的内在逻辑,符合青年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年学生们顺利实现政治社会化的目的与任务。

猜你喜欢
青年学生远程教育
论社会实践对农业类院校青年学生的素质提升的作用
长征精神对于构建当代青年学生精神家园的启示
以“四进四信”教育引领校园文化研究
远程教育中教学交往策略探究
论五四时期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历程
发挥远程教育平台优势?探索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
教育信息处理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从《远程教育》35年载文看远程教育研究趋势
网络远程教育学习行为及效果的分析研究
基于IPoverDVB—S单向传输模式的远程终端系统与数据维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