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潜在因素 注重培养创造思维

2014-02-13 10:25徐益平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1期
关键词:甲数定势正方体

徐益平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079-02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下面就如何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思维谈些体会。

一、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兴趣

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为了使学生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就必须创造教学情境,揭示事物矛盾,让学生在探索和解决矛盾中形成乐于独立思考的愿望。

1.激发好奇之心。好奇是小学生心理年龄特征之一。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让学生对新授课的知识情境,产生一种迫切要求获取知识的欲望。这样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自觉地积极开动脑筋,主动学习,让创造思维得以发挥。如在教圆周长这节课,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量出若干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和半径,当学生报出半径时,我便讲出周长,而学生报出周长时,我便说出半径。由于老师报出的数据与学生量的数据基本一样,一连几次后,激起学生好奇之心。当学生急于想了解其中奥秘时,我拿起教具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恍然大悟。

2.鼓励探索精神。学生的创造思维只能在积极的学习中培养。要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动手的过程中让他们仔细观察,积极探索新知识,寻找新规律,让他们在主动探索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满足感。如教圆柱侧面积时,让学生准备一张长宽分别标有长度数量的长方形纸皮,让他们用这张纸皮分别卷成两个高不相等的圆柱体,学生在卷起——摊平——又卷起——又摊平的过程中寻找关系,推理出圆柱体侧面积求法。

3.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就是使学生面临着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有“手起刀落”之势。创设问题时必须注意两点:①问题必须与学生掌握的知识有一定联系,使学生对该问题有可能去思考探索和解决。②要求学生不能简单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或已形成的习惯去解答,要使学生认识到旧知识不够用,这样就会产生一种要掌握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探索新问题的积极性。

如教分数基本性质这个知识时,课前我先让学生尝试完成这道题:“在括号中填上适当分数 ”,若依靠学生所掌握知识,显然难以完成(个别学生利用分数与除法关系化成小数完成),甚至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5和6之间没有分数存在。当学生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再让学生讨论上述题目,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寻求解题途径,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不但理解关于5与6之间有无数个分数,而且也让学生尝到掌握新知识的甜头,同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

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方法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在课堂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愈灵活、愈有创造性,学生的创造思维才愈能得到培养。

1.重视思维过程。重视思维的过程是引发学生学会思维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当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或解决一个问题时,要让学生提出例证,并要抓住他们表述的每一条思路,不放过任何一个为他们揭示某种新知识的机会,这样当学生解决一个新问题时,思维的深刻性就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在讲到百分数的应用题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道判断题:

“甲数比乙数多20,乙数就比甲数少20。”

“甲数比乙数多20%,乙数比甲数少20%。”

一部分学生认为两句话都对,因为根据第一句话正确的表述自然导出第二句话。另一部分学生认为第二句话是错误的,因为第一句话是单纯的两个数量相差关系,可以倒叙与正叙;第二句是倍数关系,随着叙述形式的变化,单位1的量也发生变化。从这里可以看出两部分学生都体现了思维过程,前者却暴露了错误的思维过程,但同时也为老师纠错提供了依据。

2.培养首创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老师应当为他们提供较灵活的学习素材,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的奥妙,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彻底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爆发一个意想不到的思维结果。如在一次思维训练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计算题 。大部分学生都把含有共同因数的两个乘法式子结合再提取公因数,但这样仍然摆脱不了通分过程。这时有个学生脱口而出等于2,因为他发现了其中规律,即把乘号全部改为减号。这种计算方法在班级引来一片反对,理由很简单,“两数相乘不等于这两数相减”。显然大部分学生仍然根据习惯的定势进行机械的演算,而这位学生别出心裁的演算技巧,却揭示了新颖的解题手段,体现出创新的精神。

3.鼓励质疑问难。创造思维要从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并有意识地去发展它、培养它。

例如一次上圆的周长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 化成分数是多少?”“ 为什么不用分数表示?”而另一个学生提出:“祖冲之是怎样发现圆周率?”面对这三个问题,我当堂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才认识到由于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无法确定分母,所以无法化成准确的分数。而对第三个问题,我让学生课后去思考,去动手测量。应当承认这三个问题都不在我备课内容之内,但由于我在课堂上采取较灵活的方法,使学生获得一种得到知识的满足感。

三、加强学生创造思维的训练

1.想象思维的训练。想象渗透在小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它是小学生创造思维的前提。一方面要尽量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材料,另一方面要训练小学生运用已有的表象进行想象。特别是学习几何知识时,学生离开想象,就无法在脑子里形成立体形象。如教到正方体表面积时,我出示下列思考题:

下列哪些图形,把它按照虚线折叠后可成五个面的正方体,并标上底。

要完成上述思考题,首先要在脑子中形成正方体的立体感,通过训练提高学生想象思维能力,也为后面的体积教学打下基础。

2.求异思维的训练。心理学表明,思维定势人人都存在。为了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他们打破常规的思维束缚,让学生会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学生习惯上对求单位“1”的分数应用题总用除法进行计算,造成思维定势,阻碍了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针对这一弊病,在完成分数应用题教学后,我有意让学生思考下列应用题的另一种解法。

“某厂去年实际产值为15万元,比原计划产值增加,求原计划产值。”

列式为15€譡1€鳎?+)]。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对单位“l”与都分量这两种分数应用的内在关系,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3.求同思维训练。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找出各部分知识间联系,再把这些含有共同特征的知识纳入整体体系中。如教完圆柱体侧面积求法时,学生经过

动手操作后,很快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的侧面积都是底周长€赘摺?

(责任编辑 刘凌芝)endprint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079-02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下面就如何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思维谈些体会。

一、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兴趣

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为了使学生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就必须创造教学情境,揭示事物矛盾,让学生在探索和解决矛盾中形成乐于独立思考的愿望。

1.激发好奇之心。好奇是小学生心理年龄特征之一。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让学生对新授课的知识情境,产生一种迫切要求获取知识的欲望。这样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自觉地积极开动脑筋,主动学习,让创造思维得以发挥。如在教圆周长这节课,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量出若干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和半径,当学生报出半径时,我便讲出周长,而学生报出周长时,我便说出半径。由于老师报出的数据与学生量的数据基本一样,一连几次后,激起学生好奇之心。当学生急于想了解其中奥秘时,我拿起教具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恍然大悟。

2.鼓励探索精神。学生的创造思维只能在积极的学习中培养。要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动手的过程中让他们仔细观察,积极探索新知识,寻找新规律,让他们在主动探索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满足感。如教圆柱侧面积时,让学生准备一张长宽分别标有长度数量的长方形纸皮,让他们用这张纸皮分别卷成两个高不相等的圆柱体,学生在卷起——摊平——又卷起——又摊平的过程中寻找关系,推理出圆柱体侧面积求法。

3.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就是使学生面临着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有“手起刀落”之势。创设问题时必须注意两点:①问题必须与学生掌握的知识有一定联系,使学生对该问题有可能去思考探索和解决。②要求学生不能简单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或已形成的习惯去解答,要使学生认识到旧知识不够用,这样就会产生一种要掌握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探索新问题的积极性。

如教分数基本性质这个知识时,课前我先让学生尝试完成这道题:“在括号中填上适当分数 ”,若依靠学生所掌握知识,显然难以完成(个别学生利用分数与除法关系化成小数完成),甚至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5和6之间没有分数存在。当学生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再让学生讨论上述题目,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寻求解题途径,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不但理解关于5与6之间有无数个分数,而且也让学生尝到掌握新知识的甜头,同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

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方法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在课堂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愈灵活、愈有创造性,学生的创造思维才愈能得到培养。

1.重视思维过程。重视思维的过程是引发学生学会思维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当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或解决一个问题时,要让学生提出例证,并要抓住他们表述的每一条思路,不放过任何一个为他们揭示某种新知识的机会,这样当学生解决一个新问题时,思维的深刻性就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在讲到百分数的应用题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道判断题:

“甲数比乙数多20,乙数就比甲数少20。”

“甲数比乙数多20%,乙数比甲数少20%。”

一部分学生认为两句话都对,因为根据第一句话正确的表述自然导出第二句话。另一部分学生认为第二句话是错误的,因为第一句话是单纯的两个数量相差关系,可以倒叙与正叙;第二句是倍数关系,随着叙述形式的变化,单位1的量也发生变化。从这里可以看出两部分学生都体现了思维过程,前者却暴露了错误的思维过程,但同时也为老师纠错提供了依据。

2.培养首创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老师应当为他们提供较灵活的学习素材,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的奥妙,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彻底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爆发一个意想不到的思维结果。如在一次思维训练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计算题 。大部分学生都把含有共同因数的两个乘法式子结合再提取公因数,但这样仍然摆脱不了通分过程。这时有个学生脱口而出等于2,因为他发现了其中规律,即把乘号全部改为减号。这种计算方法在班级引来一片反对,理由很简单,“两数相乘不等于这两数相减”。显然大部分学生仍然根据习惯的定势进行机械的演算,而这位学生别出心裁的演算技巧,却揭示了新颖的解题手段,体现出创新的精神。

3.鼓励质疑问难。创造思维要从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并有意识地去发展它、培养它。

例如一次上圆的周长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 化成分数是多少?”“ 为什么不用分数表示?”而另一个学生提出:“祖冲之是怎样发现圆周率?”面对这三个问题,我当堂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才认识到由于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无法确定分母,所以无法化成准确的分数。而对第三个问题,我让学生课后去思考,去动手测量。应当承认这三个问题都不在我备课内容之内,但由于我在课堂上采取较灵活的方法,使学生获得一种得到知识的满足感。

三、加强学生创造思维的训练

1.想象思维的训练。想象渗透在小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它是小学生创造思维的前提。一方面要尽量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材料,另一方面要训练小学生运用已有的表象进行想象。特别是学习几何知识时,学生离开想象,就无法在脑子里形成立体形象。如教到正方体表面积时,我出示下列思考题:

下列哪些图形,把它按照虚线折叠后可成五个面的正方体,并标上底。

要完成上述思考题,首先要在脑子中形成正方体的立体感,通过训练提高学生想象思维能力,也为后面的体积教学打下基础。

2.求异思维的训练。心理学表明,思维定势人人都存在。为了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他们打破常规的思维束缚,让学生会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学生习惯上对求单位“1”的分数应用题总用除法进行计算,造成思维定势,阻碍了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针对这一弊病,在完成分数应用题教学后,我有意让学生思考下列应用题的另一种解法。

“某厂去年实际产值为15万元,比原计划产值增加,求原计划产值。”

列式为15€譡1€鳎?+)]。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对单位“l”与都分量这两种分数应用的内在关系,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3.求同思维训练。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找出各部分知识间联系,再把这些含有共同特征的知识纳入整体体系中。如教完圆柱体侧面积求法时,学生经过

动手操作后,很快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的侧面积都是底周长€赘摺?

(责任编辑 刘凌芝)endprint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079-02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下面就如何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思维谈些体会。

一、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兴趣

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为了使学生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就必须创造教学情境,揭示事物矛盾,让学生在探索和解决矛盾中形成乐于独立思考的愿望。

1.激发好奇之心。好奇是小学生心理年龄特征之一。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让学生对新授课的知识情境,产生一种迫切要求获取知识的欲望。这样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自觉地积极开动脑筋,主动学习,让创造思维得以发挥。如在教圆周长这节课,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量出若干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和半径,当学生报出半径时,我便讲出周长,而学生报出周长时,我便说出半径。由于老师报出的数据与学生量的数据基本一样,一连几次后,激起学生好奇之心。当学生急于想了解其中奥秘时,我拿起教具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恍然大悟。

2.鼓励探索精神。学生的创造思维只能在积极的学习中培养。要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动手的过程中让他们仔细观察,积极探索新知识,寻找新规律,让他们在主动探索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满足感。如教圆柱侧面积时,让学生准备一张长宽分别标有长度数量的长方形纸皮,让他们用这张纸皮分别卷成两个高不相等的圆柱体,学生在卷起——摊平——又卷起——又摊平的过程中寻找关系,推理出圆柱体侧面积求法。

3.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就是使学生面临着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有“手起刀落”之势。创设问题时必须注意两点:①问题必须与学生掌握的知识有一定联系,使学生对该问题有可能去思考探索和解决。②要求学生不能简单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或已形成的习惯去解答,要使学生认识到旧知识不够用,这样就会产生一种要掌握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探索新问题的积极性。

如教分数基本性质这个知识时,课前我先让学生尝试完成这道题:“在括号中填上适当分数 ”,若依靠学生所掌握知识,显然难以完成(个别学生利用分数与除法关系化成小数完成),甚至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5和6之间没有分数存在。当学生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再让学生讨论上述题目,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寻求解题途径,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不但理解关于5与6之间有无数个分数,而且也让学生尝到掌握新知识的甜头,同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

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方法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在课堂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愈灵活、愈有创造性,学生的创造思维才愈能得到培养。

1.重视思维过程。重视思维的过程是引发学生学会思维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当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或解决一个问题时,要让学生提出例证,并要抓住他们表述的每一条思路,不放过任何一个为他们揭示某种新知识的机会,这样当学生解决一个新问题时,思维的深刻性就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在讲到百分数的应用题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道判断题:

“甲数比乙数多20,乙数就比甲数少20。”

“甲数比乙数多20%,乙数比甲数少20%。”

一部分学生认为两句话都对,因为根据第一句话正确的表述自然导出第二句话。另一部分学生认为第二句话是错误的,因为第一句话是单纯的两个数量相差关系,可以倒叙与正叙;第二句是倍数关系,随着叙述形式的变化,单位1的量也发生变化。从这里可以看出两部分学生都体现了思维过程,前者却暴露了错误的思维过程,但同时也为老师纠错提供了依据。

2.培养首创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老师应当为他们提供较灵活的学习素材,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的奥妙,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彻底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爆发一个意想不到的思维结果。如在一次思维训练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计算题 。大部分学生都把含有共同因数的两个乘法式子结合再提取公因数,但这样仍然摆脱不了通分过程。这时有个学生脱口而出等于2,因为他发现了其中规律,即把乘号全部改为减号。这种计算方法在班级引来一片反对,理由很简单,“两数相乘不等于这两数相减”。显然大部分学生仍然根据习惯的定势进行机械的演算,而这位学生别出心裁的演算技巧,却揭示了新颖的解题手段,体现出创新的精神。

3.鼓励质疑问难。创造思维要从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并有意识地去发展它、培养它。

例如一次上圆的周长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 化成分数是多少?”“ 为什么不用分数表示?”而另一个学生提出:“祖冲之是怎样发现圆周率?”面对这三个问题,我当堂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才认识到由于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无法确定分母,所以无法化成准确的分数。而对第三个问题,我让学生课后去思考,去动手测量。应当承认这三个问题都不在我备课内容之内,但由于我在课堂上采取较灵活的方法,使学生获得一种得到知识的满足感。

三、加强学生创造思维的训练

1.想象思维的训练。想象渗透在小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它是小学生创造思维的前提。一方面要尽量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材料,另一方面要训练小学生运用已有的表象进行想象。特别是学习几何知识时,学生离开想象,就无法在脑子里形成立体形象。如教到正方体表面积时,我出示下列思考题:

下列哪些图形,把它按照虚线折叠后可成五个面的正方体,并标上底。

要完成上述思考题,首先要在脑子中形成正方体的立体感,通过训练提高学生想象思维能力,也为后面的体积教学打下基础。

2.求异思维的训练。心理学表明,思维定势人人都存在。为了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他们打破常规的思维束缚,让学生会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学生习惯上对求单位“1”的分数应用题总用除法进行计算,造成思维定势,阻碍了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针对这一弊病,在完成分数应用题教学后,我有意让学生思考下列应用题的另一种解法。

“某厂去年实际产值为15万元,比原计划产值增加,求原计划产值。”

列式为15€譡1€鳎?+)]。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对单位“l”与都分量这两种分数应用的内在关系,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3.求同思维训练。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找出各部分知识间联系,再把这些含有共同特征的知识纳入整体体系中。如教完圆柱体侧面积求法时,学生经过

动手操作后,很快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的侧面积都是底周长€赘摺?

(责任编辑 刘凌芝)endprint

猜你喜欢
甲数定势正方体
排除统计问题中的定势效应之“雷”
给正方体涂色
多少个小正方体
分数除法的算理
数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
“比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换个说法
以处理“圆周运动问题”为例谈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对策分析お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