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录
【摘要】本文介绍了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内涵,从平等对话、意义建构、接受美学三方面论述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引入批注式阅读的教学依据,提出了课前批注、课中批注、课后批注的具体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 批注式阅读 ; 提纲挈领 ; 裨补缺漏 ; 建构主义; 接受美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批注式阅读最早被称为评点式阅读,即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在空白处加以注解,或突出重点,引起关注;或启发思维,品评褒贬;或自我警示,表达讲解的一种附丽于文章的读书方法。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将批注式阅读引入课堂,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简单精炼的文字与阅读材料进行对话,是通过边阅读边思考边批注,训练学生独立的阅读技巧,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提升阅读效果的教学程序。
一、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依据
1.批注式阅读与平等对话
对话教育是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明确指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积极开展学生、教师与阅读文本之间的对话"。"对话"是一种主动姿态,意味着学生与教师可平等参与对阅读材料的解读,捍卫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创造性与思考权利。批注式阅读教学建立在对话的基础之上,在批注式阅读过程中,学生自由批注独特的讲解与感悟,不仅与文本发生思想碰撞,与教师交换心得体会,还通过审视文本重新认识自己,实现与自我的对话。
2.批注式阅读与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学习者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之中,学习者以自我经验为基础完成对信息资源的意义建构。批注式阅读过程是学生作为独特个人赋予文本新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个体人格与文本情境协作互动,学生根据自身社会经验与文化背景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实现差异化的意义建构。批注式阅读促使传统教学模式由教师建构知识向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过渡,颠覆了教师中心与课本中心,通过个性化"批注"鼓励学生个体生命意义的成长。
3.批注式阅读与接受美学
在接受美学中,作品的意义被界定为由作者和阅读者共同创造,即阅读文本自身具备再创造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越是优秀的作品越在意义上留有读者填补空缺的空间,召唤读者发挥创造才能,中国古语的"言不尽之意"、"弦外之意"、"象外之象"便是此意。批注式阅读的批注内容是学生发挥主观想象力,对文本空白点的再创造,阅读材料的描述性语言,伴随着学生的思维加工,批注促使学生停留在脑海里的"兴味"付诸笔端,实现了文本的多元解读,是对接受美学"召唤"理论的教学实践。
二、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开展
1. 课前批注:提纲挈领,理清文脉
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课前批注环节针对教师来讲是围绕阅读材料,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与阅读兴趣所在,做好知识点批注。比如周敦颐《爱莲说》是以莲来表达洁身自傲的品格,教师可批注引入陶渊明《饮酒》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蕴含"菊"意向的隐士文化作为对主题揭示的教学延伸。对于学生来说,课前批注的目标是提纲挈领,即总览全篇,明确文章写的是什么。教师在此环节应要求学生通读文章,进行提纲式批注,从而理清文章脉路,比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提纲式批注便是将这三部分的起始处标引出来,要求学生从逻辑结构层面上理解全文,促使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与要点。
2.课中批注:确定目标,适时点拨
课中批注是考察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能力,即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指明阅读重点,敲好开场鼓,披文入情。一方面,教师应灵活导入阅读内容,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的即兴批注,比如让学生互相传看课前准备环节的批注,踊跃交流批注内容,探讨阅读所得。另一方面,学生的批注是分散的、笼统的,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批注情况定位目标,适时点拨。比如《安塞腰鼓》,学生普遍能从总体上了解安塞腰鼓赞美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表现了汉子的阳刚美,表现了要冲破贫困的生活条件和思想上对自己的束缚阻碍的愿望,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分喘息的机会。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比如向学生提问哪些地方说明安塞腰鼓呢?哪里是正面描写,哪里是侧面描写,一系列围绕教学目标的问题设置旨在促使学生寻微探幽,进行细节批注。
3.课后批注:求同存异,裨补缺漏
课后批注是学生围绕阅读教学所得的收尾式批注,在此环节,教师应帮助学生概括教学要点与方法技巧,引导学生反思批注的欠缺处,既裨补缺漏,又求同存异。求同存异是教师为学生预留再创造空间,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去填补空白,比如《红楼梦》中写黛玉之死,文中有一句"宝玉,你好......"你好什么呢?文中并没有明确指出来,教师也不用刻意给出答案,答案在学生自己心中。同时,教师需组织阅读反思,裨补缺漏,让学生整理相关批注,完善知识点与思想认识,比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学生从感情上同情穷苦百姓,指责富人的骄奢淫逸,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现象背后的问题,指出封建地主阶级腐败统治下尖锐的社会矛盾所在,促使学生的批注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