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为什么这么难

2014-02-12 15:51:19华璐
考试周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城乡差异教育公平利益

华璐

摘 要: 素质教育在政府决策方面和实践层面的实然状态,说明素质教育的推行面临困难。文章从社会学角度,从理念与利益、城市与农村、公平与效益三方面分析原因,提出一些建议与展望。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利益 城乡差异 教育公平

一、现状:艰难推进,酝酿突破

当下进行的素质教育作为中国的一个总体性事件,是近二十年来教育改革词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关键词。关于素质教育是什么的已有答案中,主要是两个层面的解释:政府决策层面,由政府决策系统承担,以文件、决定、计划、法律等形式做出陈述;教育实践层面,广大教育工作者承担,以实践和经验总结等方式做出回答①。

就第一层面来说,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是素质教育的原创者和强力催化剂。如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新世纪发表的第一个相关文件《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6年《义务教育法》,等等。

相比之下,第二层面的实存状态更复杂,影响其实施的元素更多元。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主要以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为代表。而应试教育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不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对峙面。然而,基于应试教育顽强事实的反观,社会发展的动力基于功利,政府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中,这是社会整体价值取向趋于急功近利的根本原因;它渗透并体现在各个领域,教育并不例外,这是“应试教育”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素质教育成了展示性的应景文章②。

但我们也该看到,从理论上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存在必然的对立和对抗性质。在大型考试中获取好成绩,不仅表明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而且体现了态度、情感、意志等心理素质。但手段和工具不能倒置为目的和宗旨,一旦倒置就成为反过来控制教育并使教育异化的巨大力量③。这些没有为素质教育设置一个应试教育的对立面,没有说要经过转轨,才能达到素质教育。“教育改革不是如同造房子那样,必须把旧房子推倒,把基地清除干净,在空地上盖起新的房子,恰恰相反,必须在既有的教育基础上逐步进行改造”。事实上,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加以扬弃的基础上的改进与创新,并通过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不断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

二、原因分析是一种社会学视角

具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的推行为什么会这么难?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它成为一种复杂、曲折、漫长的社会过程?下面从社会学角度进行审思。

(一)理念与利益

升学率肯定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而掌握这些升学率的直接获利者(包括靠应试教育为生的考试机构人员,教研人员,以及靠垄断教材出版牟利的相关出版商)和间接获利者(包括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中小学校长,习惯于灌输式教学的教师、学生和家长)会有所批评与抵制,由于任何改革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对原有权力行使空间与资源配置格局的重組,并导致对原定利益占有份额的调整,相关利益者的三大利益主体——政府、学校与教育消费者,开展各自利益的最优选择。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最终决定他们是否支持教育改革的主要因素,并非对理念的守持,而是对利益的权衡。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推行,需要的是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博弈。改革其实就是改教育行政部门自身的行事方式和既得利益,倘若权衡之后认为改革结果将使自身利益受损,那么,不满、不参与,甚至竭力抵制教育改革当在意料之中,当然总有一些可敬可仰之士出于对儿童与民族的深爱而义无反顾地投身教育改革,很少考虑自身利益。但教育改革最终能否成功,并不取决于少数仁义之士的决心,而取决于绝大多数人。④只有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将人民群众的近期利益、长远利益与国家利益统一起来。

(二)城市与农村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入城市,流动儿童问题愈演愈烈,最显著的就是教育课程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最公平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高考。课程设置是教育改革的重点,而流动儿童却受到完全不平等的对待。城乡差异确实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大障碍。也许有人会说:“合理区分农村、城市地区素质教育的改革策略与具体目标。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切实实现九年义务教育达标,在当前我国农村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逐步构建适应新型农村地区发展战略的农村教育形态。城市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探索性地建构新型学校,在新型学校制度建设、学科教学、的深度改革学校整体转型的初步形成等方面着力。”⑤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这样只是杯水车薪罢了。

如果说三十多年来中国教育改革毕竟取得了不俗进展的话,那么也是在城市中取得的。城乡发展的明显差距使得教育改革的领导者、设计者及组织者们处于两难困境。倘若针对城乡发展差距分别制订不同的义务教育课程国家标准、分别编写教科书,一个很难避免的结果就是农村义务教育的课程与教科书同科学技术及社会文明的当代成就缺少关联,同迅猛发展的现代化、信息化、城市化的当下气息格格不入,同儿童素质全面发展的当下要求相去甚远,这会导致农村儿童无法在变动不居的未来社会中很好地生存,社会将因此难以和谐安定。从技术操作上看,在流动日益频繁的社会里,即便针对城乡发展差距而分别制订出不同的义务教育课程国家标准、分别编写教科书,也很难具体实施。在农村或类似农村的环境下实行素质教育无异于如履薄冰。例如,高考改革英语降分,对于寒门学子看似减轻一门经济负担较大的课程,实则进一步加大了城乡差距,削弱了寒门学子的竞争力量。

(三)公平与效益

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教育公平包括:客观上存在社会发展不平等的历史时期,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不平等”的矫正);在现实层面上,反对和遏制旨在破坏教育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的教育特权(“平等”的维护)。⑥

关于教育公平与效率的观点有三种:第一,认为这种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冲突在教育价值选择中不仅是永恒的,而且是有益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建立效率基础上的公平,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鉴于快出人才的特殊要求,“实行倾斜性的财政政策和重点学校制度来集中力量发展基础教育”⑦,这是政府在资金稀缺条件下的效率优先思想的反映。第二,认为教育公平与效率是两难的选择,应该坚持公平优先的原则。第三,认为教育公平与效率是统一的。更多的教育公平与更高的教育效率对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的贡献率不是矛盾的,二者根本不是在同一个逻辑维度上的、可以比较重要性高低的概念和范畴。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两个可以独立的、同等重要的教育追求或者教育目标。例如, 我国的教育政策要求实施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就体现了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的统一。⑧

然而面对如火如荼的择校热,素质教育真得做到了兼顾公平与效益吗?所谓择校,就是家长突破政策和地域的限制,跨校区、跨地区、跨省、跨国家为孩子选择优质学校。它表面上是一种教育内部消费行为,实质上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在教育上的综合反映。⑨择校也使教育资源的配置产生了极度的不平衡,凸显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马太效应”——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有如此大的差异,谈何公平,谈何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素质教育的社会学基础的第一條就是确保教育机会实质上的均等{10}。

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来说,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实在是勉为其难。因为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中的公平与效率是一对“二律背反”的“两难”问题。第一,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应该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趋向方面的“应然状态”——公平。第二,由于区域之间、个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义务教育阶段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追求的是“实然状态”——效率。这种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的。任何一项教育改革,对于社会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通过所谓的考试,将一批批学生淘汰掉,这是教育最大的不公平。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成功教育,素质教育体现了最大的教育公平。{11}

三、建议与展望

大多数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只停留在就教育而论教育的层面,素质教育不是脱离现实条件的理想化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的素质教育,有两个基本要素{12}:关注权利——切实保障学生的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权;提高质量——基于新的基础观重建基础教育质量观。《儿童权利公约》赋予每一位18岁以下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四大权利。为保障这些权利的落实,《国际儿童公约》提出了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儿童严重原则、无歧视原则和尊重儿童观点的原则。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即使能做到以儿童权利为重,要真心听取儿童意见,恐怕还有待学生立场的逐步建立。杨启亮教授主张基础教育应当是朴素的和朴实的,主要任务是为后面的职业教育、专业教育提供一块可雕之木,所以他声称他的基础教育质量观是十个字——身体健康,心地善良,不笨。

素质教育不统统反对功利性教育,它本身也追求功利,它所反对的是以短期功利压抑长期功利的做法及过强的功利导向。我们提出素质教育,不是要消灭考试,无视功利性教育,而是要用素质教育思想改造考试、拓宽专业教育,校正功利导向,使教育的路越走越宽。传统教育中的许多弊端不是考试制度的必然产物,考试制度本身无可厚非。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是如何让考试制度为素质教育服务。切记“文革”时期废除考试制度带来的灾难,贻误了整整一代人的前途,进而导致一时国家人才的断层。

(一)完善素质教育理论

不能相互混淆、串用,更不应以下位概念代替上位概念、用边缘概念取代核心概念。有必要深入分析素质教育与各相关理论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为一个有严格理论边界的教育哲学概念。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对立与否定关系,而是一种辩证的扬弃关系。{13}其二,不能把素质教育理解成为一种以培养技能为主的才艺教育。才艺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组成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

(二)从社会系统审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实施,绝不单纯是教育系统本身的事,也不可能由教育系统本身单独完成,而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

顾明远就评价问题谈了看法。他说:对评价的认识可能存在差异,评价这个概念在我国大概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评价与考试是有区别的。现在把中考、高考放到评价里面,我觉得它们不能算是评价。评价是什么?其实是一种保证体系。外国是把它作为质量保证体系来应用的。教学有什么毛病?如何改进?可以用评价促使其改进。实施素质教育评价需注意以下几点:1.素质教育评价是一个评价群,是具有不同主体、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评价。2.一些内隐的素质如情感、态度、品德等具有较大的评价难度。3.警惕才艺、特长评价替代综合素质评价。

所谓的素质教育会不会成为以权谋私或以钱谋私的借口,高等教育会不会堕落为贵族教育,所谓的教育公平会不会成为有权者或有钱者对普通平民子女的施舍?但愿这一切疑问和担心是杞人忧天。

注释:

①叶澜.素质教育的真谛是什么[J].新课程、百家讲坛,2007-03.

②叶澜.素质教育推进现状及其原因辨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1-04.

③冯文全素质教育三论——基于教育社会学的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10-06.

④吴康宁.中国教育改革为什么会这么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12.

⑤叶澜,李家成,杨小微,范国睿.推进素质教育转换思路才能打开新局面[J].人民教育,2002(21).

⑥石中英.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与社会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8.03.

⑦陶志广.再谈择校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1997(6):44-46.

⑧解韬.近年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综述[J].现代大学教育,2009(2).

⑨曾天山.从择校收费看我国的教育改革[J].教育评论,1996(3):6-8.

⑩肖凤翔.教育素质的社会学基础[J].理论探讨,1997.4.

{11}张志勇.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教育价值观的全面回归[J].教育研究,2009(2).

{12}杨小微.基础教育改革再聚焦:均衡、权利、质量[J].基础教育参考,2013/10.

{13}苏君阳.素质教育认识论的误区及其超越[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参考文献:

[1]杨小微.基础教育改革再聚焦:均衡、权利、质量[J].基础教育参考,2013.10.

[2]张志勇.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教育价值观的全面回归[J].教育研究,2009(2).

[3]石中英.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与社会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8.03.

猜你喜欢
城乡差异教育公平利益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研究生法学(2020年6期)2020-04-13 07:59:46
基于公平视角的城乡学前教育差异分析
青春岁月(2016年21期)2016-12-20 09:55:52
基于教育公平的音乐教育城乡差异调查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5:30:10
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分析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4:15:41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能源(2016年3期)2016-12-01 05:11:17
大学生的内隐人际信任初探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50:29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18:07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
企业导报(2016年6期)2016-04-21 15:4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