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

2014-02-12 07:44孙红娟
考试周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证法开放型等腰三角

孙红娟

数学开放性问题是指那些条件不完整,结论不确定,解法不受限制的数学问题,它的显著特点是正确答案不唯一,一般需要学生通过观察、试验、估计、猜测、类比和归纳等方法探索出问题的条件或结论,然后进行严格证明.通常要结合分类讨论、数形结合、转化化归、归纳猜想,构建数学模型等数学思想方法获得问题的解答.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缜密性、广阔性、灵活性,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于数学开放性问题,主要有下列几种说法:(1)答案不固定或者条件不完备的问题,称之为开放性问题;(2)开放性问题是条件多余需选择、条件不足需补充或答案不固定的问题;(3)答案不唯一的问题是开放性问题;(4)具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有多种可能的解答的问题,称之为开放性问题;(5)问题不必有解,答案不必唯一,条件可以多余的问题,称之为开放性问题.

要解答开放性问题,首先经过探索确定结论或补全条件,将开放性问题转化为封闭性问题,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途径完成最后的解答.

常见的开放性问题有:条件开放型,结论开放型,综合开放型,方法开放型等.

一、条件开放型

主要是给定问题的结论,要求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寻求这个结论成立的条件,而满足结论的条件往往不是唯一的,就是条件开放性问题.

案例1:已知点P(x,y)位于第二象限,且y≤x+4,x,y为整数,写出一个符合上述条件的点P的坐标?摇?摇 ?摇?摇.

评析:这是条件开发性问题.由已知可得,x<0,y>0,所以x>-4,又x为整数,故x=-1,-2,-3,所以y的值可确定,从而点P的坐标也就确定了.该问题的数字之间的关系复杂,条件较多,因此要从讨论不等式的解入手,逐步探求问题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分类、归纳的能力.

案例2:已知D、E分别是△ABC的边AC、AB上的点,且DE与BC不平行,请你填上合适的条件?摇?摇 ?摇?摇?摇?摇,使得△ADE∽△ABC.

评析:可添加的条件为∠ADE=∠B或∠AED=∠C或AD ∶AB=AE∶AC等.在解答此类问题时,通常采取执果索因的策略进行探求,不是被动地套用解題模式,而是给学生较大的思考空间.

二、结论开放型

主要是给定问题的条件,根据条件探索其可能存在的结论,而符合条件的结论往往呈多样性,这样的问题就是结论开放性问题.

案例3:用纸剪一个等腰三角形ABC,将三角形对折,使它的两腰AB与AC重合,记折痕与底边BC的交点为D,那么把纸展开后铺平,得出怎样的结论?

评析:这是结论开放性问题.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等腰三角形ABC是轴对称图形;∠BAD=∠CAD;∠B=∠C;AD⊥BC;BD=CD,经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过程,利用对称性得到的结论,涵盖了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两个底角相等、三线合一等性质.

案例4:一个函数具有下列性质:①它的图像经过第一、第二象限;②在第一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满足上述性质的函数解析式可以是?摇?摇?摇 ?摇?摇?摇.

评析:由①知所求的函数不是正比例函数,也不是反比例函数,所以只能是一次函数或二次函数,若是一次函数y=kx+b,则k>0,b>0;若是二次函数y=ax■+bx+c,则a>0,b≥0,解答这类问题时,要注意画出符合条件的草图,根据图像的性质特征,结合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猜想、归纳、推导出给定条件下可能存在的结论.

三、综合开放型

指条件、结论都开放,即思维策略与解题方法不唯一,思维具有非常规性、发散性和创新性.不同的条件可得到不同结论,不同的结论需要不同的条件.

案例5:已知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从下列条件:

①AB=CD;②AB∥CD;③OA=OC;④OB=OD;⑤AC⊥BD;⑥AC平分∠BAD

中选取三个进行组合,哪些组合能推出四边形ABCD是菱形?哪些组合不能推出四边形ABCD是菱形?

评析:组合的方式很多,且难度不大,比较适合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创造了表现的机会,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了创新的空间.

案例6: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可设计如下问题:一个等腰三角形,若一不小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一条底边和一个底角,有多少种方法将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如何说明你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评析:从画图看,可用多种方法画出等腰三角形,当学生画出等腰三角形后,要求学生说出画法.而这些画法的正确性需要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来判定.

四、方法开放型

条件和结论都已知或部分已知,需要探索解答问题方法或设计问题方案的一类问题,即:一般是指解答方法不唯一或解答路径不明确的问题.

案例7:用多种方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已知:在△ABC中,∠B=∠C,求证:AB=AC.

证法一:(图略)类比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证明,过A作AD⊥BC于D,得△ABD≌△ACD(AAS),所以AB=AC.

证法二:(图略)过A作AD平分∠BAC,交BC于点D,得△ABD≌△ACD(AAS),所以AB=AC.

证法三:(图略)取边BC的中点D,连接AD(中线),过D分别作DE⊥AB,DF⊥AC,得△BDE≌△CDF(AAS),所以DE=DF,所以△AED≌△AFD(HL),所以AE=AF,于是AE+BE=AF+FC,即AB=AC.

证法四:(图略)倍长中线的方法证明.

中线AD延长至点E,使得AD=DE,连接BE,EC,所以△ABD≌△ECD(SAS),所以∠1=∠4,因为△ACD≌△EBD(SAS),所以∠2=∠3,BE=AC,又已知∠1=∠2,所以∠1=∠2=∠3=∠4,所以△ABC≌△EBC(ASA),所以AB=BE=AC,得证.

证法五:(图略)作△ABC关于直线BC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可以证明.

评析:证法一、二是用类比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证明方法,分别添加辅助线(高线)AD⊥BC于D,(角A的平分线)AD平分∠BAC,从而将要证明△ABC为等腰三角形的问题转化为两个三角形△ABD与△ACD的全等的问题.证法三是作中线AD,但还不能直接证明AB=AC,因此还要添加辅助线过D分别作DE⊥AB,DF⊥AC,从而将要证明AB=AC的问题转化为分别证明△BDE≌△CDF,△AED≌△AFD的问题.证法四是中线AD延长至点E,使得AD=DE,连接BE,EC,从而将要证明AB=AC的问题转化为分别证明△ABD≌△ECD,△ACD≌△EBD,△ABC≌△EBC的问题.证法五是用作△ABC关于直线BC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证明了△ABC是等腰三角形.

案例8:生活中到处都有圆形的物体,如何测量它们的半径呢?请你设计出几种测算方案,指出所用的工具、优缺点和适用的范围.

评析:这是方法开放性的问题,且情景自然真实,操作性较强,学生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联想到与圆有关的知识(圆的周长公式、直径的性质与判定、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切线的性质与判定、三角函数、勾股定理等),还需要动手操作、构造图形、进行数学实验的活动过程,需要运用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推理能力,更需要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策略层面的素养,这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

猜你喜欢
证法开放型等腰三角
一道高中数学联赛预赛题的另证与推广
打好“侨”牌,稳中有为——打造江苏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窗口”
江苏巩固拓展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态势
怎样构造等腰三角形
一道数列不等式题的多种证法
R.Steriner定理的三角证法
如何构造等腰三角形
这里常有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中讨论多
两个三角公式的一种新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