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霞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教育者尽可能地为幼儿创设积极探究的条件,使他们了解探究的过程,懂得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1](P22~25)近些年以来,我们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紧紧围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进行的,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探究问题的能力,丰富了相关的知识经验。
探究活动是一个由教师预设方案与幼儿生成活动相结合,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知识的过程。[2]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在教师的指引下,从周围环境中选取并且确定主题进行探索,从而使他们能主动地获取知识、使用知识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活动体现了幼儿的主动学习态度、重视了幼儿学习的切身体验、凸显了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有着强烈的民主氛围、典型的人本理念等特征。下面简述幼儿探究活动的年龄特征和一般特征。
3~4岁幼儿的探究内容是一些熟悉且感兴趣的事物,探究的形式呈放射状,对某一事物持续探究的时间较短,往往是独自进行探究活动。
4~5岁幼儿的探究内容是常见的身边事物,会采用较为适合的方法对常见事物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探究的范围扩大,探究的时间延长,探究的维度更广; 表现出一定的探究合作能力。
5~6岁幼儿的探究内容的范围更广,也能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表征探究,并且对事物的内隐性质和规律产生了兴趣;探究能力进一步增强,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能进行低层次的自主探究; 探究时间更长,探究兴趣更浓;交流与合作能力也明显增强。[3]
开放性。探究活动解放了幼儿的大脑、小手、眼睛、耳朵、时间、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发现问题、表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验证自己假设的结论,他们还进行讨论、交流、思辨、评价,他们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加深了体验,找到了获取知识的多种方法,他们在探究活动中,思维呈现出发散性、求异性和批判性的特点。
操作性。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指导思想,幼儿是通过实际的操作来学习的,这是幼儿探究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例如在游戏中,引领幼儿以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为出发点进行探究,在操作工具和材料的过程中,孩子们认真观察、亲自动手、积极动脑、愉快分享,体验了操作过程的快乐,收获了操作结果的兴奋,养成了良好的探究习惯。
自主性。探究活动是一种体现以幼儿为本的学习活动,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和当前需要选择探究内容、制定探究目标、提出假设的结论,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验证其结论。如主题活动“热水快些变凉”是由幼儿喝水引发的,教育者根据幼儿的这一兴趣点组织了这个活动。幼儿通过思考、讨论、操作等方式找出了多种使热水变凉的方法,最后教师组织幼儿一起讨论、比较、验证哪些方法可行和有效。
合作性。 合作是指为了共同的目标,大家一起努力完成某项任务。幼儿在探究活动的许多地方均需要合作,如探究过程中的测量,学具的使用,方法的验证,规律的探索和方案的设计等。幼儿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积极发表个人见解,同时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中学会互相尊重、互相鼓励、共同努力,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感受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体验合作的愉快。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 ‘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要经过它才能进来。’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注意的品质,是权衡注意力优劣的指标。注意的重要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4]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是指同一时间内能准确地掌握呈现于学习者面前的指定物体的数量,这是注意在空间范围上的品质。[4]在1秒的时间内,幼儿最多可以把握12~13个对象。因此,幼儿的注意广度比较狭窄。但是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以及实践的锻炼,注意的范围逐渐扩大。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稳定性指注意能长时间地保持在所感受的事物或所从事的活动上,这是注意在时间长度上的品质。[4]幼儿对于新异有趣的刺激物能较长时间地注意,但对呆板乏味的刺激物则难以持久注意。简言之,幼儿注意的稳定性相对较差,更难持久地、稳定地进行有意注意。然而优秀的教育使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地增强。
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指按照新的任务,积极地把注意从一个活动或者事物转移到另一个活动或者事物上 。[4]这是注意的灵活敏捷上的品质。幼儿还不擅于调动注意,尤其是小班幼儿更不擅于灵活地转移自己的注意,以至于应该注意另一个活动或者事物时,很难从原来的活动或者事物移开。大班幼儿则能够随着任务的需求而比较灵活地转移自己的注意。
注意的分配。注意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别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4](P51~53)这是注意的有意调配上的品质。幼儿很难同时注意到两种以上认识对象,常常是仅能顾及到其中的一个方面。但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注意分配能力越来越强。例如大班幼儿学习画画时,一边听着老师讲解范画的内容,一边随着老师的讲解步骤进行绘画。
注意是神经生理的一种状态,也是一种选择机能。[4]成长中幼儿的注意专用于研究他周围的环境,以便于对环境做出有效的反应。良好的注意品质有助于其探究活动的进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注意的广度加速了幼儿的探究角度。注意的广度方面发展较好的幼儿会更多留意周围环境中的诸多事物并且有着较强的探索欲望。当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某项主题活动时,这类幼儿能较早较快地确定探究问题的角度。以“交通工具”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为例:在开展主题活动之前,学前儿童对他们经常见到的交通工具所积累的感性经验各不相同。注意广度发展良好的幼儿,既能注意到交通工具的多种类型,也能注意到交通工具的外形结构,还能注意到交通工具的各种造型。当教师提出对主题活动“交通工具”进行探究时,注意的广度方面发展较好的幼儿能迅速地找到“交通工具”主题活动的探究角度:选择从交通工具的类别进行探究,或者选择从交通工具的结构进行探究,再或者选择从交通工具的外形特征进行探究。
注意的稳定性巩固了幼儿的探究深度。注意的稳定性方面发展较好的幼儿有着较强的意志力,对所要探究的事物能进行较长时间的关注,从而能更深刻地探究所确定的目标事物。如在“交通工具”的主题探究活动中,注意的稳定性较强的幼儿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围绕该主题进行探究,他们能主动地搜集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图片,也会让家长陪同到社区、公园、植物园、动物园、游乐场等地方做关于交通工具的调查,也会请家长陪同到出售交通工具的商店和商场做采访,最后还会对收集、调查和采访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他们长时间地围绕着主题活动“交通工具”进行探究,这巩固了幼儿对主题活动“交通工具”相关内容的探究深度。
注意的分配拓宽了幼儿的探究广度。注意的分配方面发展较好的幼儿能够跟随教师的引导从多个角度探究同一个问题,从而拓宽了探究的广度。如在“交通工具”的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借助实物、教玩具让幼儿进行探究活动,鼓励幼儿操作各种车、船、飞机等玩具。注意的分配发展较好的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能注意到到交通工具的不同功能、形状、结构等问题,同时也会发现许多问题:轮胎上为什么会有花纹?潜水艇在水下如何行走?轮船为什么没有潜入水底?天空中的飞机是如何辨别方向的等一系列问题,这拓宽了幼儿对“交通工具”主题活动的探究广度。
注意的转移强化了幼儿的探究力度。注意的转移方面发展较好的幼儿,能根据教师提出的新任务要求对探究活动的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和修改,从而深化幼儿的探究力度、完善探究结果。如在“交通工具”的主题探究活动中,幼儿通过“交通工具博览会”的科学探究活动知道了各种各样的车子、又通过“车子嘟嘟”的语言探究活动了解到不同的交通工具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为了使探究结果更加完善,教师转移幼儿的注意点,鼓励幼儿自己大胆地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并告诉幼儿把他们的作品放在展示区,从而强化了幼儿对 “交通工具”主题活动的探究力度。
好奇心是幼儿的一种天性,它能引发幼儿的求知欲、推动幼儿去主动学习和探求知识。那些新异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能使幼儿产生好奇心,好奇心强的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关注的事物数量会比较多。[5]因此,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激发幼儿好奇心的活动来培养他们注意的广度。例如“猜物游戏”: 在孩子面前摆放上一些造型各异、形状奇特的交通工具图片:这些交通工具图片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促使他们集中精力进行观察,请幼儿仔细观看几秒种,再让他们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借机拿走一些图片,然后让他们睁开眼睛再认真观察,随后说出少了哪几个图片。这类活动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迅速地注意到较多数量的物体。教育者应该尽可能地创设满足幼儿好奇心的环境,促使幼儿注意到周围环境中更多更广的事物,从而自然地培养了幼儿注意的广度。
依据人本主义理论的观点[6](P110),幼儿的学习是主动发起的,对于个人关注的事物会全身心地投入,并且能坚持较长时间。教师要留意幼儿的需求,发现他们的关注点,给予及时的引导、帮助和肯定。例如在大班“交通工具”的主题探究活动中,向幼儿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交通工具的种类有哪些?交通工具的用途有哪些?说说你对乘过的交通工具的感受?你认为哪种出行方式最好?以谈话的方式进行,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自己的观点,在幼儿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总结孩子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哪个方面,然后鼓励孩子们在该方面进行积极地探究,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地给予帮助,对于他们探究的成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他们会比较长时间地进行探究,从而培养了他们注意的稳定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6](P111),幼儿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他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操作、讨论等探究方式建构对知识的新理解。实现幼儿注意的分配条件是:在同一时间内,其中的一种事物应该是幼儿所熟悉的,也就是说要以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切入点,以便于幼儿将主要精力用在另一种事物上。幼儿对于客观事物的猜想、对探究过程的交流和探究结果的呈现是幼儿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呈现和交流的途径常常是 “记录与表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了培养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在“记录与表征”上的不同水平的能力目标。例如在探究“交通工具”的主题的活动中,鼓励幼儿一边进行探究活动一边表征自己的探究成果。引导幼儿使用自己最熟悉的表征方式表征探究结果,这有利于培养幼儿注意的分配能力。
依据互动理论的思想观点,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是通过与环境中人、物、材料的互动解决问题的,当已有问题解决后会产生新的兴趣点,沿着“兴趣点——问题——解决问题——新的兴趣点——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种良性的循环路线进行探究活动。这既提高了幼儿探究活动的能力,又培养了幼儿注意的转移能力。随着主题探究活动的逐渐深化,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幼儿的探究活动中,同时也要仔细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点和疑难问题,对于有价值的兴趣点应及时调整预设方案,创设有利的措施,提供满足幼儿需求的相应环境,引领他们进入新的探究活动。如在某幼儿园的“奇妙的蛋”主题探究活动之初,教师在教室展示区张贴了收集到的各种蛋制品图片,幼儿对此特别感兴趣,谈论和询问这些好吃的蛋糕、蛋卷是怎么做出来的。[7]也有幼儿提出要去看看糕点师傅是怎么用蛋宝宝做出好吃食物的想法。教师跟随幼儿的这一兴趣点激励幼儿进一步探索。经过一番准备之后,教师组织全班幼儿进行了一次“寻蛋之旅”:首先到超市观摩各类蛋制食物、再去蛋糕房了解蛋糕的制作流程,回到幼儿园后鼓励孩子们把自己在这次“寻蛋之旅”中看到、听到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征出来。有的用橡皮泥自制蛋制品放到了“美工区”,有的把用图示法记录的一切放到了“益智区”,还有的将其制作成小图书放到了“读书吧”里。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苏贵民.幼儿园科学领域课程实施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学位论文,2008.
[3] 邱云.幼儿园科学探究教育策略初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4] 史献平主编.幼儿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 刘云艳.幼儿好奇心发展与教育促进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学位论文,2004.
[6] 韦冬余.创生性课程与教学[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 侯凌云. 幼儿园主题环境的创设探索. [EB/OL].http://www.weihaiedu.cn/xuexiaojiaoyu/ShowArticle.asp?ArticleID=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