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叙事研究
——兼论榜样教育的“虚无”与“真实”

2014-02-12 14:11唐新林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崇高受教育者愿景

唐新林

(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1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叙事研究
——兼论榜样教育的“虚无”与“真实”

唐新林

(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1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育行为,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榜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典型模式,通过典型示范宣扬崇高的一种教育叙事。传统的榜样教育叙事模式是一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容易陷入“虚无的崇高”,作为一种“愿景”遥不可及。榜样教育需要转换叙事方式,以生命体验的“真实”作为前提,进行一种对话式的交流,保留叙事的距离和客观性,尊重受教育者的“可选择”权利,从而充分发挥榜样教育的“正能量”作用。

榜样教育;他者;在场;虚无;真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主流的“正能量”教育方式,通过如榜样教育等方式进行朋辈间的典型示范来引导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激励性。崇高是一种品质,追求崇高是一种行为,榜样教育则是宣传崇高的一种方式。崇高亦是一种愿景,必须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实现的,方能达到榜样教育的效果。如果愿景是一种脱离生活或者超出生活可企及的高度,榜样教育就陷入一种“崇高的虚无”。榜样教育是个体之间生命体验的交流,双方的感同身受才能构成某些认同,榜样的力量才会发挥出来。

教育叙事是表达人们在教育生活实践中所获得的教育经验、体验、知识和意义的有效方式,教育叙事研究就是探究如何才能准确表达和诠释教育经验、教育意义。榜样教育是一种教育叙事,由个体经验与群体特性组成的共性研究,希望从榜样主体向其他个体进行传授并学习,以期达到以榜样带动其他人的实践效果。从教育叙事理论的视角进行榜样教育研究,在叙事的表述中探究榜样个体的思维方式与真实内心。

一、榜样教育的主体性与“他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从“主体—客体”二分的理论模式向“主体—主体”之间即所谓主体间性的理论视域发展,“榜样”与“对象”(即“受教育者”)之间是主体间性的关系。榜样教育的目的是将“榜样”的体验感染给“对象”,“对象”作为主体来感悟“榜样”的经验从而反思自我。榜样教育的主体性研究,需要从两个阶段的转变进行分析。第一阶段:彼此作为“他者”而存在;第二阶段:作为“自我”的“他者”存在,即“受教育者”通过榜样的经验反观自身,以期可以发现乃至弥补自己的不足与缺憾。

1.作为“他者”的存在

从榜样教育的“对象”来看,“榜样”是作为“他者”的存在,“榜样”的经验都是作为“他者”的体验在展示着。“对象”作为客体在接受着榜样的经验分享,而作为主体性的个体在听着或看着别人(即榜样)的经验分享时往往有着自己的主观态度与思维活动。第一种作为被动的“接受者”,仅仅将榜样作为“他者”,仅仅是看着或听着,“他者”的经验跟自己没有多大关系,没有太多思维活动;第二种作为主动的“接受者”,仍将榜样作为“他者”,积极感受着榜样的经验并进行思考分析;第三种作为类比的“接受者”,将榜样与自己进行对比,思考二者存在的异同。

从榜样的角度看,“受教育者”也是作为“他者”的存在。榜样教育是一种主体叙事,榜样往往将“受教育者”作为客体对象向其叙述着自己的经验,期望得到“受教育者”的认同、体悟乃至仿效践行。在没有进行主体间的交往互动之前,榜样也仅从对象的某些表现中得到反馈,彼此之间都是作为“他者”而存在。

2.作为“自我”的“他者”

人作为主体性的存在,一切的活动最终都在于认识自我并希望不断完善自我,榜样教育就是一个自我认知与完善自我的过程。从主体双方而言,与其说是作为“他者”的“他者”存在,毋宁说是作为“自我”的“他者”存在。

于“榜样”而言,榜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叙事,即榜样叙述自己的经验也是一种自我认知与自我体验的活动,即“自我”作为“他者”一方面在展示着成功的经验、高尚的品德乃至卓越的思维等,另一方面通过自我总结也在反思自我仍然存在的不足,继续追问“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我”,通过榜样教育的实践活动或许可能更好地追寻“真我”。

于“受教育者”而言,通过榜样教育可以借助“他者”的经验反观自身,当个体进行自我评估与自我反省,即将“自我”作为“他者”进行认知时就是所谓的“自我认知”。这就达到了榜样教育的目的,亦是第二阶段——“自我”作为“他者”——将他人的体验转化为自我完善的一种方式。

3.个体差异与主体自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榜样教育时往往借助“身边人、身边事”这种朋辈教育,通过高年级的学生向同年级或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典型引领示范。榜样教育筛选的所谓“先进典型”都是在某一方面突出于其他人,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分层分类教育的必要性。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同样要承认榜样个体的缺陷与不足。榜样在进行示范时也是一种自我教育。所以,榜样教育对于榜样和受教育者而言,都需要个体的主体自觉,即个体的主观认同和客观实践,然后通过自我教育并付诸践行,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

二、榜样教育作为一种崇高愿景之“虚无”

1.作为“愿景”的“崇高”

崇高是一种精神,追求崇高是人类的理想,即作为一种“愿景”存在于大部分人的精神追求中。崇高更是一种品质,自然存在于人性之中。有人说教育是将人从低俗引向崇高,中国传统教育中就有教化民众尊道崇礼的诉求。榜样教育就是将某些“崇高”作为一种表率,启发大家“见贤思齐”。古人甚至以“君子”、“圣人”为目标,往往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作为士大夫的集体“愿景”,通过“内省、自修、静思”等方式,以期达到内圣外王的德行境界。榜样的崇高从另一个方面讲,就是远离世俗的精神标尺,或者神圣化,或者非常人化,将榜样拔高至“圣人”“完人”的境地,导致榜样的“崇高”成为正常人的“愿景”,似乎遥不可及。从教育叙事而言,即将故事过分夸大,由某种品质扩大为完全圆满。好比古代某个伟人横空出世必天生异象,命自天定的本体论和世间成就的合法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宣扬榜样时给出太多的“伪命题”,使得榜样教育经常成为一种“假把式”,经不起太多的考证与推敲。

2.作为“虚无”的“崇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榜样宣传往往也需要借助包装,在事迹材料撰写时经常要拔高境界,寻找精神品质的源头,紧跟时代的步伐,接入意识形态的理论。当事件的发生仅仅是纯粹的偶然时,榜样宣传就缺乏太多的号召力。所以,人和事件都需要“崇高”的包装,必须触及情感的深处,才能让受教育者感受到渲染与共鸣。然而,现代社会在所谓“现代性”“后现代”等思潮的冲击下,道德价值层面逐渐陷入“虚无”状态。现代社会的境况,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的精神状态,网络虚拟世界的“可能性”,冲击着社会的“现实性”。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等主流价值观时,却很能让当代大学生真正认可。并非是反感主流意识形态,而是当代大学生在网络虚拟、文化多元的冲击下,价值观陷入“虚无主义”,生存陷入“虚无”状态。所谓“崇高”更是被抛弃于边缘,甚至不屑一顾。“崇高”已不是什么“愿景”,而是一种“虚无”。当代大学生在自我的世界里,逆反着社会宣扬的“正能量”精神,在物欲横流中逐渐迷失。

三、榜样教育回归于生命体验之“真实”

崇高精神如何回归?即重拾生命个体的真实体验。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自问与自省。高校思政教育者从单纯的意识形态教育向思想教育的“崇高”扩展,摒弃于强制性的灌输教育方式,逐渐向自觉引导的选择教育转变。将榜样教育从“崇高”的“虚无”回归“真实”,真正发挥榜样教育的“正能量”,这就需要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叙事方式进行一种全新的诠释。榜样教育是一种对话性的交流形式,作为一种“在场”存在,保留生活的真实,尊重“对象”(即受教育者)“自我选择”的权利。

1.榜样教育是一种对话性的交流

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中,主体间的交往行为是以“会说话的人”在生活世界的生存方式为对象的。榜样教育也是一种主体间性的交流方式,即以主体性的双向维度为基础进行的一种对话。通过榜样的叙事交流,试图将主体间性的思想和行动达到一致,这种行为在探究彼此之间的可能关联性。榜样教育作为一种对话性的交流,主体之间只有将自我世界与他者的直观意象进行某种碰撞,才能产生思想的火花。对话是一种平等的姿态,将教育从二元对立的方式转为一种主体间的“面对面”关系,这是对榜样与对象之间定位的一种审视,即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榜样教育叙事时是一种平等的对话交流。

2.榜样教育是一种“在场”叙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回归真实,必须是“在场”性叙事。无论是榜样还是对象,以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是“在场”,不能缺席。榜样教育始终都是“在场”式的,古人讲“正己物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更应是榜样教育的参与者乃至叙事者。对于榜样而言,榜样教育是真实的自我叙事,自我叙事亦是一种“在场”行为,身心贯穿其中,更不能敷衍了事、流于形式。身心都投入其中,方能以行为观察内心,以内心考证故事。于受教育者而已,更应是“在场”的。人在参与教育叙事,心也需要认真体悟,方能达到榜样教育的理性效果。

3.榜样教育是客观的、可选择的“他者”

小说、故事等体裁是榜样教育的叙事原型,需要品味生命体验的真实。榜样教育的真实,也需要保持距离和客观性。即在故事的客观性前提下,保持榜样故事与生活之间的某种旁观,从而进行榜样教育叙事。不仅仅以形象感动人,也不只用某种思想说服人,而是要将榜样生命个体的思想困惑带给大家。虽带有某种倾向性的引导,但保留选择的权利给“对象”。榜样教育仅仅是带来客观存在的“他者”,而保留“受教育者”自我选择的权利。事实上,当榜样教育转变自身的叙事姿态时,就已经赋予“受教育者”自我选择的空间。

[1]丁钢.教育叙事的理论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 (1):32-37,64.

[2]袁文斌.中国古代榜样教育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河北学刊,2010(1):136-139.

[3]彭怀祖,杨建新.基于分层教育理论的榜样教育实效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88-91.

[4]彭怀祖,姜朝晖,成云雷.榜样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何怀宏.道德·上帝与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G641

A

1673-0046(2014)1-0033-02

南通大学学生工作专项研究课题,课题名称:“积极发挥‘教育正能量’的导向作用——以高校学生管理中榜样教育与警示教育为例”(项目编号:12xgzx02)

猜你喜欢
崇高受教育者愿景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共绘中国与东盟合作愿景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无名的崇高
绚烂愿景 与你同行
全力护航交通安全——解读瑞典“零伤亡愿景”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