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文化:基于地缘关系的名人文化空间研究

2014-02-12 14:11陈小妹王冰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海瑞村落空间

陈小妹,杨 佳,王冰冰

(琼台师范,海南 海口 571127)

名人作为民族的优秀代表,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承担者。区域范围内的历史文化名人,更是地区的文化地标,对地区文化起重要的导向作用。海瑞是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文化名人,他凭借自身罡风本质,成为历史上独特的清官文化符号,成为海南本土鲜有的历史文化名人之一。海瑞为海南本土呈现了特色的地缘文化,其中海南省海口市的滨涯村就因之与海瑞的独特情缘——海瑞埋葬于该村,滨涯村的民间文化体系被改写,为我们呈现了立体的名人文化实体。滨涯村的民间文化就是围绕海瑞形成的特色地缘文化,在此我们称之为“海瑞文化”。

滨涯村是海南省海口市典型的移民村落,始建于元朝。海瑞本与滨涯村无任何关系,但海瑞的归葬、海瑞墓在滨涯村的落成,给了当地文化一个改写的契机。围绕海瑞墓,滨涯村一系列的物质文化空间和非物质文化空间都被改写,形成特色“海瑞文化”。

海南省是中国最年轻的省份,本来历史文化资源就相对匮乏,“海瑞文化”是一个基于地缘而形成的海南少有的名人文化空间,关注该文化空间有着特殊的意义。尤其是在当下,自2012年12月22日起,滨涯村全村拆迁,文章对滨涯村的“海瑞文化”进行整理,抢救性地记录滨涯村的“海瑞文化”,思考文化形成的特定地缘关系,并就“海瑞文化”名人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提出几点看法。

一、滨涯村与海瑞

滨涯村地处海南省海口市西北郊,东经110.1743,北纬20.015,东连滨濂村,西接书场村与美俗村,南通水头村与新村,北临琼州海峡。因其居北海之涯而命名“滨涯村”,为海口市典型的移民村落。该村落是时间历史魔幻手的产物,由南渡江冲积泥沙日益积淀形成。南渡江口出现了一片浦滩海田,当时,称为“海口浦”。海口沿海周边地形不断改变,沧海桑田,一个个沿滩涂而立的村落正在形成。滨涯村原本名不见经传,是一座随海口的地形变迁和移民开垦而形成的村落。《万历琼州府志》最早提到滨涯村一名,“五龙池:县西十二里五原都。内泉五派涌出,清冽成池,经滨涯转南茂桥出海”,“右都御使谥忠介海瑞墓:在滨涯之原。”

可见,滨涯之名命名源于地势地形;而留名百世则得益于与清官海瑞的特殊关系——海瑞葬于此。海口市地处海南岛北部,濒临琼州海峡,与大陆隔海相望,相距仅18海里,居海南商旅要道,沧海桑田,几经变迁,经历神奇的历史洗礼,海口民俗文化呈现了移民地区所具有的异样的发展轨迹。而作为老海口人嘴里的“海口市十五村”之一的“滨涯村”,这个元末建成的典型海口移民村落,它和海瑞的结缘,及形成的特色“海瑞文化”,更为该村落的移民文化构建了特色民间文化空间。

海瑞是滨涯村的区域文化地标。海瑞(1514—1587),字汝贤,一字国开,琼山人。先世隶籍番禹,洪武十六年,有海答儿者从军海南,著姓琼山。族氏繁衍,至宽,领乡荐知闽中县事即其大父。宽子廪生瀚即其父。瑞生而秀挺,稍知识,直欲学圣贤。海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政治实干家。据王国宪《海忠介公年谱》记载,海瑞正德癸酉(1514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生,逝世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二月二十二日。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哭而奠者,百里不绝,家家绘像祭之。朝廷遣行人司行人许子伟护丧归葬于海口市滨涯村。海瑞墓前主墓碑有详尽记录:“万历十七年乙丑岁二月廿二日午时吉旦敬建”。另据海口市海瑞墓管理处介绍,海瑞故乡原在琼州府城西北隅的海氏塘村,亦称下田村(今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金花村)。之所以葬在滨涯村,民间一直有一个传说:海瑞的灵柩从南京跨过琼州海峡运回海南岛,途经滨涯村时,捆扎灵柩的绳子突然断了,自然而朴实的百姓便认为这是海瑞自己选择的这块风水宝地,便将海公葬于此地。滨涯村本与海瑞无任何联系,但海瑞的归葬,明万历十七年农历二月廿二海瑞墓在滨涯村的落成,给当地文化空间一个改写的契机。滨涯村的文化空间,因为海瑞而被重新改写。在物质文化领域与非物质文化领域,“海瑞文化”被充分变现。

二、特色海瑞文化空间

在物质文化空间中,滨涯村以海瑞墓,分成南北两区,村民们习惯称海瑞墓以北为“北边”,海瑞墓以南的村土成为“南边”;另滨涯村原有祠庙,被重新命名——海瑞公祠;而村中两泉井更名海公泉与丘公泉,徜徉村落间,很多地理标记被打上标签——“海瑞”。如路标和校名:海瑞路、海瑞后路、海瑞桥、海瑞学校、海瑞艺术幼儿园。而在非物质文化空间中,滨涯村因为海瑞而改写了当地两个特色村落节庆,分别为农历正月二十的“行符日”与农历二月廿二的“海公日”。

(一)海瑞文化影响形成的物质文化空间

1.海瑞墓

海瑞墓,当地村民尊称为“海公墓”,居滨涯村北,为一长方形陵园,四周高墙环绕。海公,为滨涯村当地对海瑞的敬称。海瑞墓管理处介绍,据滨涯村《张氏族谱》记载,当初有五户张姓人家居住在海瑞墓园区地址,因为要安葬海瑞,自愿搬往别处。海瑞墓园区,椰树、松柏、绿竹分布于墓道两旁,四季常青。“粤东正气”嵌刻于青灰色石牌坊。花岗岩砌成的墓室喻示了海公的刚正不阿。

2.海公祠

海公祠又名“海瑞公祠”,位于海瑞后路,毗邻海口市海瑞学校。为了区别神与人的疆域,海公祠大门躲藏在一块萧墙后。现有海公祠重建于1979年,原海公祠名为“海公庙”,后又经1992年重修方更名为海公祠。依海口众村习俗,村中有全村的公共祭拜空间——庙宇,多称“祠”,为村民祭拜该村所供奉的境内诸神使用。海公祠里,海瑞被供奉为滨涯村境主,享受村民香火。

2012年12月底,海口滨涯村旧城改造正式启动,滨涯村作为传统村落,将消失在历史的年轮里。依据龙华区拆迁办滨涯村拆迁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介绍,海瑞公祠将被平移。

3.海公泉

海瑞墓的红墙北侧外有一涌泉,名“海公泉”。海公泉居滨涯村北,海瑞墓红墙之外,坐落在青石小道的一侧,低矮的环形砖墙将它围绕着。砖墙东北角,海公泉的石碑傲然挺立,“海公泉”三字跌宕遒丽,为蜀人盛嗣昌书,碑右侧书有“大清光绪十二年丙戌二月吉旦”,碑左侧书有“广东补用知府署琼山县事连平州知州西蜀陈起倬立”字样。褪去的红,细说着年代的久远;而刻下的字,彰显着自己存在的独特意义。

海公泉,获名于清光绪十二年海瑞墓的续建,但据村中老者所言,该井时代久远,为滨涯村始建时村民所挖。只是海瑞墓续建后,这口随着滨涯村同时诞生的水井才被命名为“海公泉”。百姓这样的称呼,寄寓着他们对“海公”无限的尊敬与爱戴。

(二)海瑞文化影响形成的非物质文化空间

1.“海公”行符日

“行符日”,海南方言“行袍”。为正月海口民间的传统节庆,不同村落时间不同,是各村把本村庙宇诸神请下神案,抬到村中放灯、驱邪的活动。农历正月二十为滨涯村“公祖”出游的日子。“出游”即诸公祖被请出祠堂,巡视所辖境内村庄。

“行符”前一日,村中“父老”(长者)选好队员,一起定好时辰,队员斋戒沐浴。节日当天,于良辰吉日烧香拜佛,举行请神下神坛仪式。仪式结束,队员抬轿请神出游,巡视全村。各家各户在户主带领下,穿戴整齐,备齐香案,供桌摆满好多水果,有番茄、番薯、苹果、橘子、果条,在各自家中放鞭炮,欢迎公祖。诸神至,叩拜谢礼,后家中老少可结队从神轿下穿行而过,喻意一年蒙神恩泽,被神庇护。

2.海公日

滨涯村史上有三个节庆,滨涯村民将海瑞下葬日定为“海瑞传统文化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廿二日举办隆重的海瑞纪念日;把以往习惯的一月二十日定为“行符”日和五月初四定为“班帅公节”淡却。此处官方书面所谓的“海瑞传统文化节日”在民间的习惯叫法为“海公日”。在滨涯村的村落节庆中,“海公日”形成的时间最晚,但影响最大。“海公日”是表达对海瑞的哀悼情感的一个村落节庆。滨涯村本与海瑞无任何联系,但海瑞的归葬,明万历十七年农历二月廿二海瑞墓在滨涯村的落成,给当地节庆文化一个改写的契机。自此这个形成最晚的节日成为该村最为隆重的节日。

“海公日”在该村已有四百多年的延续,但节日热情不减。该节日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也颇受政府关注和扶持。滨涯村“海公日”非常隆重,届时省里政协领导,市里、区里,还有街道办事处都有领导参加滨涯村的节日庆典,并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节日期间,举村张灯结彩,搭台演戏,宴请朋宾,热闹非凡。

三、海瑞文化:地缘文化与名人文化的共谋

在世界各地,不乏名人文化空间建构,但作为一个村庄,能彻头彻尾地秉持一个文化体系,建构地缘文化实属罕见。物质文化空间的海瑞地标,非物质文化空间的海瑞文化节庆表达,是海瑞遭遇滨涯村后,地缘文化与名人文化最终实现的一场文化共谋。

一方面,作为名人文化,海瑞文化是一种彰显社会主旋律的文化。在海瑞文化背后,是海瑞人格魅力的张扬,也是海瑞清廉执政的生动表述。这种主旋律无疑在历朝历代都备受推崇,因此一直赋予海瑞神圣地位,而海瑞所表率的清正廉明,亦是民间情感的寄托。因此无论是在物质领域还是非物质领域去建构海瑞文化,都深入民心,村民们乐于追随海瑞,去张扬海瑞文化。另外海瑞作为名人,其个人在求学上的成功、治学上的严厉,也为民间个人追求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因此,海瑞名人文化又是一种朴素的民间原始信仰呈现。

另一方面,作为地缘文化,海瑞文化代表了移民文化的认同诉求,是文化认同的生动呈现。海南岛屿文化是个伸缩性强、富有弹力的地缘化概念,有多种解读方式。所谓地缘,除了自然地理的区划和自然生态的分布是决定因素外,特定的区域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而这两者往往是辩证的统一体。岛外移民群体进入海南岛屿社会开垦形成的移民村落是一种游离于当地核心群体之外的边缘群体,边缘群体与核心群体之间必然存在矛盾,需要磨合;此外,边缘群体内部、地域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新开垦的移民地同样存在,因此移民群体面临着如何获得认同以融入当地社会的问题。而文化认同,就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认同是文化固有的基本功能之一。一般性而言,这种认同既要强调移民群体与本土核心群体的认同,又要强调移民群体内部的自我认同。基于海南岛屿环境的特殊性,海南历来人少地荒,原著民生产力水平低,文化落后,因此海南移民村落的认同更多问题反映在移民群体内部。这种文化认同,在海南移民村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领域建造共同的信仰空间——庙宇;二是非物质文化领域形成村落群体性的村落节庆。海瑞文化无疑是滨涯村地缘文化在认同上的一个诉求与体现。

因此,海瑞文化在滨涯村得以充分呈现,在物质文化空间中滨涯村以海瑞墓、海瑞公祠、海公泉、海瑞路、海瑞后路、海瑞桥、海瑞学校、海瑞艺术幼儿园而彰显。在非物质文化空间中,滨涯村因为海瑞而改写了当地两个特色村落节庆,分别为农历正月二十的“行符日”与农历二月廿二的“海公日”。

四、作为一种旅游资源的发展思路

拆迁是村落变迁的一种激烈表述。人类学家伍兹认为:“变迁在所有社会文化系统中是一个永恒的现象,尽管变迁的速度和表现的形式在不同的情形下大不相同。”滨涯村为迎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了发展海瑞墓旅游景区,于2012年12月由政府主导,“海口滨涯村旧城改造”正式启动。据悉,海口市龙华区政府将在滨涯村整体改造项目中投入资金约14亿元,将滨涯村片区打造成以海瑞墓景区为核心的彰显清官文化和执政为民理念,集旅游文化、居住、商业服务为一体,功能设施齐全的综合社区。

海瑞文化系列旅游资源开发,是当前正在推进的一个重要的城市发展项目。目前,该项目前期拆迁工作已经接近尾声,规划方案已显雏形。在2011年由夏青教授主持编订的《海口海瑞墓保护规划》一书中提到,以海瑞墓为核心的海瑞文化中的物质文化空间面貌将大变革。如海公祠将被平移。滨涯村发展遭遇了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的“国家在社会中”(a state-in-society perspective)。虽然政府行为在民间一直存在,但政府行为曾给民间文化带来致命硬伤。高丙中就曾提及:“民间文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几十年的遭遇使它与社会现实发生了巨大的断裂,现在要跨越这段历史鸿沟是非常艰难的”。旅游为文化传播、文化传承,以及文化渗透创造坚强有力的平台,而名人效应,则可以更好地促进一个地区综合发展。在当今如此多元化的世界,海瑞旅游文化势不可挡地转换自身角色,顺应旅游文化发展潮流。但是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切不可使其失去民间文化空间本质,而变为纯粹的商业化。在政府引领下,滨涯村海瑞文化需要挖掘与市场推广,而如何把海瑞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并可持续地开发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既然是传承海瑞文化,我们可以从海瑞文化本质去寻找区域旅游资源,更好地塑造海瑞文化旅游资源品牌。广告专家约翰·菲利普·琼斯(J.P.Jones))把品牌定义为:品牌是指能为顾客提供其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及附加价值的产品。我们应该合理利用海瑞标签,彰显海瑞独特魅力的文化品牌,使旅游资源开发与民间文化传承并举。打造海瑞品牌,只是为了确立海瑞旅游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而一定的有形文化遗存作为旅游业的基本载体,是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更是旅游价值的强有力体现。所以在整个旅游开发过程中,要着力发展能够彰显地域特色和海瑞自身品质魅力的文化形式和内容,在大力度改造海瑞文化的物质文化空间的同时积极宣扬海瑞文化的非物质文化空间。只有不同的构思和形式才能独树一帜,带给游人名副其实的旅游价值和人文价值。

首先,海瑞文化的物质文化空间建设在扩建的同时,应该保持地缘文化本质,强调它的民间活动开展空间的功能性意义。当某地区的物质文化被重构,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必定随之被改写。因此,海瑞文化旅游资源的物质文化建设不应当仅仅考虑规模,还应当关注其民间社会功能。如果海公祠与海公泉等仅设置为景点,那它作为海瑞文化的一个呈现就失去生动的民俗意义,而沦落为没有生命的化石。因此,海公泉在恢复它的清澈的同时千万莫画地为牢,所有景点在市场开发时,应该谨慎地处理经济效益与民俗效益的关系。海公祠的修复更为海瑞文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即使是在拆迁过程中,仍有很多老年村民在清明节前来祭拜,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珍贵的资源”,他们虽然只是普普通通的百姓,却在本质上显示了海瑞精神,从根源上揭示了“海瑞为何受百姓如此爱戴?”在旅游开发的进程中,只有注重保持他们这份淳朴的情感,才能使其世代传承。如果所有的海瑞文化载体都收门票才能靠近,那这样的海瑞文化必定会因为缺失民间参与而失去其文化本身的意义。

其次,应当注意开发海瑞文化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尤其是其中基于地缘形成的特色村落节庆资源。节庆文化是海南独特的文化空间所容纳的民间文化,挖掘节日传统与关注节日延续,可找寻岛屿移民社会的变迁印记。地方节日文化研究是民俗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滨涯村岛屿移民村落的节庆文化,折射了南海移民岛屿的文化景观。坚固“海瑞墓”的深层文化内涵,注重海瑞精神的人文传播,面对日渐单薄的祭拜意识,希望政府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在每年的公期、清明节,可以更大效应地举办民俗节庆活动,在彰显地区特色文化的同时将海瑞精神更深入地渗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时,曾用及一个关键概念——文化空间。民俗学关注每一个社会体系所依托的文化空间。个体社会皆依托具体文化空间,运行自己的公共性逻辑,这些逻辑在行进的过程中遭遇各式冲击,发生变化,并通过吸收外来因素而进行重构,形成新的逻辑混合体,导致整体文化空间的重构。文化空间的重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当民间遭遇政府,传统遇到现代,文化碰到经济,文化空间的发展将面临不可预测的发展玄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恰当处理好两者关系,统筹兼顾,坚定不移地走海瑞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重构。此外,海瑞墓中的“龟仙”等因素则融入中国神奇灵异的民俗文化,对“龟仙”的祭拜和信仰,表达出更广阔的文化特点,在旅游中体验神圣的沐浴洗礼,感受心灵的净化,这对于在灯红酒绿的城市中人来说,无疑是十分有吸引力的。在时代发展的同时,应善于挖掘海瑞文化内涵,保持特色的执着和容纳百川的气量,使海瑞文化得到更好的延伸,并在坚定文化本质的同时,与时俱进,大胆尝试“纵横式”发展倾向,开拓国内外市场,为文化空间释放“正能量”。

最后,“海瑞学校”是传承海瑞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海瑞精神的重要园地。文化教育,是文化传承之根本,从教育出发,从娃娃抓起,在根本上融合海瑞兴学重教的儒家思想,以及海瑞廉洁奉公的美政思想,让广大学子深切感受海瑞立志“必为乡贤,不为乡原”的远大抱负;让广大学子从海瑞艰苦求学的事迹中,去真切地感受海瑞“每逢流水惜芳年”的惜时态度,使海瑞精神在孩子心中酝酿发酵,在孩子的言语行动中传承。这样发扬下来的“海瑞文化”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人文价值,在文化底蕴如此深厚的滨涯村,海瑞精神才不会被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打偏了原本的方向。海瑞学校同样可以走出滨涯,走出海口,走向全国,因为海瑞精神不仅仅只存在于海岛滨涯,而是整个中国的精神财富。

建设海瑞墓旅游景区的行动已经开展,但如何在立足“人文价值的传承,文化气息的熏陶”这一目的,使海瑞文化成为有生命的民间文化,使滨涯村成为名人文化示范村,而使得滨涯村在真正意义上成为海瑞的名人文化空间,这是一个仍值得关注的问题。

[1]梁玉欣.海口,出海入港之口[J].椰城,2007(7):13.

[2][明]戴火喜,欧阳灿,总裁.[明]蔡光前等,纂修.万历琼州府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57,222.

[3]楼东风.迅速崛起的特区省城——海口市[J].中国国情国力,1996(7):27.

[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5][清]明谊,修.张岳崧,篆.道光·琼州府志(卷三十四)[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1500.

[6]陈涛.海瑞研究若干问题刍议[J].思想战线.2010(36):170.

[7]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03.

[8](美)克莱夫·伍兹.文化变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22.

[9]MigdalJoelS,AtulKohli.Introduction:Developinga State-in-Society Perspectiv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1-4.

[10]高丙中.民间文化与公民社会:中国现代历程的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

[11]约翰·菲利普·琼斯.广告与品牌策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36.

猜你喜欢
海瑞村落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天下钱粮减三分
Reliability Sensitivity Analysis for Location Scale Family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