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背景下高校东盟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14-02-12 14:11刘微微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广西

刘微微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6)

一、背景分析

2008年1月16日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部湾经济区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湾,面向东南亚,沟通东中西,服务西部大开发,建设成为我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门户和枢纽,中国面向东盟国家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面向东盟的开放合作示范区,逐步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我国沿海发展新一极。这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完善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开放合作的重大举措。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封小云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认为,这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次合作区,是大区中的小区,将在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区域发展,人才最关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国际化定位,使这一地区在人才的准备上兼具了国际化的特点。广西迫切需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具有多元复合的知识集成型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但要注重培养人才的专业造诣、综合知识,还要融合东盟惯例法规及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而这一重担就落在了广西各高校身上。因此,大力开发和培养通晓专业、技术和语言的东盟人才,已然成为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成为目前广西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首要任务。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东盟人才培养工作现状

当前,东盟人才已成为关系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成败的关键。但是,目前有关高校在面向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培养队伍方面无法适应其开放开发的需要,无法适应推动区域合作的需要,无法支撑起区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由于地处中国和东盟这两大经济体的接合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自贸区中将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中国的内地省份可以通过这里走向东南亚,东南亚国家也通过这个“门户”进入中国。同时,作为西部唯一沿海的地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又处于中国—东盟自贸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中越“两廊一圈”、泛珠三角经济区、西南六省(区、市)协作等多个区域合作交汇点,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桥头堡”。因此,更好地发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区域优势,融汇与东盟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潮流,决定了广西高校在东盟人才培养工作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然而,目前高校尚未形成全方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许多高校在进行东盟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也仅仅是效仿现有部分高校所实行的“3+1”模式,创新力度不足,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不强。

(二)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重理论轻实践

资料显示,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九大重点产业的人才缺口已达到40万人。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稀缺,已经成为制约广西北部湾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近年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因而,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剧,对人才的质量要求逐步提升,特别是对涉外的东盟专门人才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急剧增加。然而,由于人才储备不足,人才实践能力缺乏,人才培养方面未能及时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相衔接,使得人才问题对北部湾经济区与东盟贸易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从目前广西高校东盟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大多只重视人才的理论培养、语言培养,而对于实践经验的掌握不够重视。许多高校东盟人才虽然有一年前往语言对象国学习的机会,但仅仅是外出巩固语言,熟悉目的国文化习俗,而实际参与对象国社会事务、了解当地社会活动的机会少之又少。主要原因是高校并未与对象国的高校签订派出实习实训等相关协议,最终的结果是实践基础薄弱,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三)人才培养的信息交流机制不健全

高校东盟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夯实泛北部湾经济建设基础,进一步拓展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将广西打造成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信息交流中心,推动广西乃至西南地区面向东盟进一步开放与发展。高校建立东盟人才交流培养机制,是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而目前甚少有高校能充分利用好广西与东盟国家合作的优质资源,通过有针对性地参与东盟事务的交流与合作来了解所需人才的结构、性质和特点。高校人才培养的信息交流机制不健全,导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因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人才实用性不强现象。

三、高校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东盟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建立国际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为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东盟人才的培养,高校一方面应该积极推进对东盟重点区域塑才塑智的交流平台,输送东盟人才参与中国—东盟人才高峰论坛及各类学术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紧贴与东盟经济合作相关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集聚急需紧缺人才。围绕实施“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推进,打造外向型人才培养、集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着力建设东盟人才的培养基地,构建区域人才交流与合作的桥头堡,培养与通道经济、海洋经济建设相配套的紧缺人才,从而有效地为北部湾区域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输送专门人才。

(二)扩大教育规模,提升人才创新创业能力

结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各区域应继续加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高校也应进一步加大对东盟人才的教育规模及培养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的教育功能。广西应继续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措施上给予倾斜,支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等教育发展,借助高校力量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本着“互利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继续依托国家重点高校建立北部湾经济区急需紧缺东盟人才培养基地,提升经济区东盟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应定期向东盟合作高校实现人才交换,将本国东盟人才输送到语言对象国,运用对象国优质的语言环境强化人才语言培养,提高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同时,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按照与企业合作协议规定,每年输送东盟人才前往对口企业进行实习实训,进一步提升人才创新创业能力。

(三)建立健全国际、国内区域间人才培养共享机制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多区域合作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建立人才培养共享机制。借助北部湾经济区域内人才交流与合作的机遇,以及国家对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扶持政策,创造东盟人才在区域内流动的一切可能,并在人才参与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建设的各项社会活动中,为人才就业提供便利。同时,高校应加强以东盟为重点的国际人才培养的交流与合作。借助中国—东盟人才资源交流与合作论坛等平台,以广西基地为载体,不断拓展与东盟各国人才培训的新领域,提升东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东盟人才”培养依托资源及未来前景

伴随着自治区党委制订的着力打造三个平台、六小基地的“东盟人才”小高地建设方案,广西各高校东盟人才培养方案纷至沓来:广西财经学院“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首批入选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继而广西大学“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复合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基地”跻身教育部、财政部2008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成为继广西财经学院“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之后的又一个国家级“东盟人才培养特区”。

2010年5月18日定位为研究型政府培育学院的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正式开工建设并于2012年5月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总投资1亿元人民币,专门培养中国—东盟社会经济各领域高级人才,将成为承接政府有关中国—东盟问题重大项目,为政府提供有关东盟问题咨询和决策依据的研究高地和海内外最全面、最权威的东盟信息中心。这些都标志着,在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大好形势下,高校迫切认识到东盟人才培养的长远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为高校专门化、全方位东盟人才培养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资源保障。

人才是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核心要素。培养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打造人才聚集优势和创新创业优势,既是广西高校东盟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也是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推动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的重要保障。我们相信,通过广西高校与广西社会各界的积极合作,必定会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培养和输出符合经济区发展需求的人才,也相信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远。

[1]庞革平.广西构造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基地[N].人民日报,2007-7-18(15).

[2]肖化.学习实践建设与北部湾经济区相适应的人才“高地”[N].广西日报,2008-8-7(8).

[3]农超.打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需要哪方面的人才[N].广西政协报,2008-1-10(1).

[4]罗春雄.加快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合作[N].广西日报,2008-08-12.

[5]唐贵伍,朱杰.推动北部湾经济区人才战略发展的启示[J].特区经济,2008(8).

[6]黎琳,王友保.北部湾经济发展及技术人才需求探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8):118-124.

猜你喜欢
北部湾经济区广西
广西贵港
北部湾大学坭兴陶教学改革探究
建强堡垒铸就“ 北部湾第一哨”
Preparatory Work before 2016 Pan-Beibu Gulf Economic Cooperation Forum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
广西追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