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业不良的心理原因探析

2014-02-10 15:15戴春凤
新课程·小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

戴春凤

摘 要: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在插班就读的最初一段时间里,普遍存在着心理适应性障碍,影响其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关注这个群体以及他们的心理问题产生背景,尝试从自卑、自闭、焦虑、逆反四种较普遍的心理问题去探寻深层原因,为指导他们合理调适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学业不良;心理原因

在我国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数以亿计的农民开始以家庭为单位定居于城市,务工就业。他们的子女在随迁过程中的种种不适应都容易导致其学业不良,其中心理适应障碍,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要想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就必须深入探究这种学业不良现象形成的心理原因,以提高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素质,加快其融入新环境的进程。

一、自我暗示导致的心理自卑

案例一:

四年级的小田同学转学进城已经快一个学期了,可是却没有一天开心过。他总觉得,别人的父母都有着骄傲的工作,而他的父母在农贸市场经营一个卖菜摊;别人都是父母开车到校门口接送,他却总是一个人步行到学校;别人的作业本整洁漂亮,每次都得优,而自己趴在卖菜摊一角坑洼不平的案板上写作业,还时常有洒有烂菜叶的汁水。更别提考试成绩了,每次教师报成绩,他都快排到后面了,他分明感觉到周围有无数双讥讽的眼睛在盯着自己。他觉得自己真的什么都不如别人。

案例分析:

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来源于心理学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表现为对自己劣势的确认性评价。进城农民工子女初涉城市,他们的内心迅速与周围环境建立起认知联系,而这种认知的衍生品就是比较,也就是不由自主地会用自己的一切与周围的现实进行比较。包括阅历比较、生活环境比较、社会关系比较、生活和学习习惯比较,甚至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也要比较。比较下来的结论是什么都不如别人,也就是心理上产生了比较劣势。一旦这种劣势得到确认,那就容易导致劣势心理暗示。这就是自卑感的根源。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这些学生很在意别人的评价和外界对自己的接纳程度。别人也许会觉得他们太敏感,但他们会觉得自己言语土气,穿着不时髦,担心同学笑话;觉得自己见识不广,孤陋寡闻,害怕抛头露面;再加上成绩不理想,父母职业等原因而感到自卑。这些问题使得这些进城农民工子女置身城市之中却没有主人翁的感觉,怯于主动参与而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这种性格和心理致使他们游离于课堂之外,成为课堂教学的“边缘者”和“局外人”,势必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自我封闭导致的心理孤独

错误的心理暗示一次次强化着他们的自卑感,进而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部分学生开始拒绝与人交流,不合作、不说话,甚至连眼神的沟通也尽量避免。表面上是人们常说他变得内向了,而其实质是自我封闭的开始。他们在心理上缺乏对这个城市、这个集体的归属感,所以他们感到孤独。而孤独感又强化他内心的自卑感。

案例二:

对于插班生小吴同学来说,这个城市根本就不是自己的家。自从来到这里,好像他的天空就从来没出过太阳。皮肤那么黑,牙齿那么黄,一开口还满嘴方言,大家的哄笑分明就是在嘲笑自己!他不跟任何人交流,哪怕是在课堂的分组学习过程中。他的脑子里,满是老家的一切。

案例分析:

学生的主要生活是学习,学习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可意想不到的是,上课竟然是导致他们学校交往障碍和自我孤立的主要过程。在乡村学校,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较为传统和单一,课堂气氛沉闷,活力不足。而在城市学校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较为灵活多样,互动探究、交流展示和活动教学等形式更多地见于课堂,教学氛围更为民主和活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意识更强,情感的表达也更充分和直接。这种课堂场景和师生的行为方式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压力、冲击和震撼是不言而喻的,这种课堂行为上的冲突和适应障碍,使得生动的课堂与他们内心的孤独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无法融入城市学生的课堂学习,这也是导致当前农民工子女学业不良的重要原因。

三、自我加压导致的心理焦虑

案例三:

小张同学是个文静漂亮的六年级女生,在老家读书时成绩特别好,深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随父母转进城里之前,原班主任王老师就鼓励她要加油。可是,连续两次考试,她的成绩都不理想,尤其是英语。课上听不懂,课后又不好意思问,一张口同学们就笑。她很着急,又不敢跟爸爸妈妈说。有时半夜突然醒来,好久都睡不着。每到英语课前,她就开始紧张,当教师的眼睛看向她,自己就紧张得冒汗。

案例分析:

过度焦虑是进城农民工子女中常见的一种心理健康问题。据调查,40%以上的小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焦虑心理。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进城农民工子女在随迁进城就读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存在焦虑感的比例高达85%以上。对陌生环境的担忧心理。对学习方式的适应不良,以及对崭新人际关系的认知缺失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产生想要逃避或者想要介入的心理。前者,导致自闭;后者,则可能形成焦虑。这个群体的学生常常表現出敏感、自尊、自责,同时又缺乏自信。在课堂上被教师提问时,他们常常会异常紧张,眼神闪烁、手足无措,回答问题也常会语言累赘、结巴;临近考试时,他们常常心事重重,坐立不安。长此以往,容易形成自闭心理或自暴自弃。这不仅会影响学习,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自暴自弃导致的行为极端

案例四:

小易一直随爷爷奶奶在陕西乡下读书,平时受约束少,习惯不好。转过来后,上课依然坐不住,手脚总是没有停下来的时候。爸爸妈妈管不住他,如果说话的语气重一点,他就发脾气,不吃饭、不睡觉、不理人。一次考试过后,成绩又是倒数,教师通知他家长到学校来,他竟然放学后离家出走了!在老师和家长寻找了5个小时之后,终于在一间旧房子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他。问他怎么想的,他竟然说:“我就是学不会,怎么啦?!有什么了不起?这书我还不读了!”

案例分析:

进城农民工子女无法对适应进行恰当调适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自我否定、自暴自弃、思想逆反的极端心理与行为。由于基础薄弱、习惯不良、性格缺陷,或者缺乏引导,这一部分学生逐渐被新环境边缘化。虽然每天被迫照样从家里到学校,但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上学”了。不良习惯积重难返,大量作业无法完成,成为别人眼里的“老大难”“后进生”“捣蛋鬼”。于是,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封闭、抗拒、破坏。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甚至采取了一些非常极端的行为方式来表现自己,他们故意干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成为课堂教学的“破坏者”和“捣蛋儿”。他们的行为不但被教师、学生所厌恶,而且也直接导致他们在学习上困难重重,学习成绩极不理想。

当然,除了农民工子女适应不良之外,也确实因为我们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不恰当行为导致他们适应困难的问题。

教育家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过:“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命令、专断,以及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学生又找不到良策或者又没条件让他排解时,便产生逆反心理。学校没有顾及插班生这个群体,疏于保护学生尊严;教师也没注意学生的感受,忽视个体差异,一味求全;城市学生的言语和行为,可能伤害这些学生的自尊和人格。这些都不能简单归咎于学生的适应不良,是我们的教育没有为他们提供改善适应不良的条件。

造成进城农民工子女在短时间内学业不良的原因有很多,单从心理的角度来分析,也绝不止这几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正致力于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为新型城镇化、为教育公平,更为这些曾经阳光的心灵。

参考文献:

戴春风.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业不良现象的归因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3(29).

编辑 李 姣

猜你喜欢
农民工子女
农民工子女英语学习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学校环境对农民工子女信任行为的影响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警惕农民工随迁子女遭遇教育“隐性不公”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初探
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
论我国教育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之相关性研究
公共管理视野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关爱流动儿童,加强农民工子女学籍档案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