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友佃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能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内容力求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实际,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数学教学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学习“时间——认识钟表”时,让每个学生说到校时间,每节课时间,从钟面感受时刻及数字,理解数与时间的关系。让每个学生说作息时间及自己在家里的作息时间,感受生活中时间的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让生活走进教学课堂。如,教学“元角分”时,要求学生完成:一本数学书多少钱?一本数学作业本多少钱?买一支铅笔多少钱?家中一个月水电费用多少钱?到超市调查一下自己喜欢的物品的单价,使学生对元角分有一个具体的概念,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并与我们紧密联系。
二、教学方法手段生活化
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坚持启发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力。如,一年级“比大小”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一一对应进行比较,得出谁多谁少,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教学位置“上、下、前、后、左、右”时,让学生动手合作,让学生表演,说相对位置“上、下、前、后、左、右”。教学一年级“第几”时,组织学生排队说第几,哪个出列,说几个,哪几个学生出列,几个与第几区别哪里?体会基数和序数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正确使用基数与序数。给数学找到生活原型,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情境与知识的碰撞中领会数学知识。
三、應用生活化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促进学生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教学时间“认识钟表”时,让学生说生活中不同时间段的整时分别在做什么,一天中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分别在什么时间段播放。课本的知识与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融为一体,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增强数学知识的适用性,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教学大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时,学生对大面积单位很难理解,让学生亲手量一量、看一看,体会这样面积到底多大,增强感性认识。让学生到广场或田径场量边长一千米的正方形所围成的面积就是一平方千米,真实感受一平方千米有多大。如果没有大场地,把小面积扩大,一百个一万平方米就是一平方千米,一万个一百平方米就是一平方千米,真正感受到平方千米有多大,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三角形时,让学生解释为什么生活中很多框架都钉成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为什么栅栏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传授数学知识自然注入生活内容,运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数学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真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郭华.评教学“回归生活世界”[J].教育学报,2005(01).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