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的探究欲须巧设矛盾

2015-02-10 23:04郭艳煌
新课程·小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激发

郭艳煌

摘 要:从小学生好奇心的心理出发,精心设置矛盾情境,激发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唤醒学生的探究欲。结合日常教学实际,提炼了制造矛盾的六种基本策略,即新旧链接引发矛盾、视觉误差引发矛盾、差异对比引发矛盾、设置悬念引发矛盾、观点冲突引发矛盾和思维定式引发矛盾,以其抛砖引玉,既有利于教师教学,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质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巧设矛盾;激发;探究欲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的基本素养。反观我们的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教师惯用的做法是“情境导入法”“游戏”“奖励”和“多媒体”等多种方式,这种做法无外乎从外部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而学生的内部动力未能得到充分调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矛盾,矛盾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学生学习的探究欲也在于教师设置的矛盾得以推进。但由于新教师经验不足,不懂得应用设置矛盾策略,而其他教师就矛盾的激发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为此,本文结合自己的研究与实践,巧借新知生长点、视觉误差、学生资源、实际操作、认识不同和思维定式等方式就如何巧设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进行探讨。

一、巧借新知生长点,引新旧矛盾激探究

大多数数学老师的课堂教学结构多遵循三步曲:复习—新

授—巩固应用,教师力求借助复习铺路搭桥,扫清学生学习新知的障碍。这样的课堂结构,致使学生一听课就有炒冷饭的感觉,缺乏新意,无法集中注意力。认知心理学认为,最有利于激发内在动机的方法是将学习者放入一个旧知和新知之间产生冲突的情境之中。因此,教师在新授课前,不妨进行学前检测,了解分析学情,确定教学重难点,找准新知的生长点,寻找契机制造一些矛盾,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唤醒学生的探究欲。例如,“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教学,它是以“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为基础,在第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操作,数形结合,使学生知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既可以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那么这一做法恰巧与进位加产生矛盾,教师可借助新旧链接引发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顺应、迁移的方式达到新的平衡。

二、巧用视觉误差,引心理矛盾激探究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必须学会利用工具进行测量,并在反复测量中积累经验,逐渐培养其数感。可测量必定会产生误差,误差可能来自于工具,来自于操作本身,来自于测量对象,这种误差是允许的。测量都能产生误差,那么,视觉判断也一定会产生误差。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科学家托马斯·詹姆斯及其同事通过两个实验证实视觉误差的存在。产生视觉错觉的原因,除来自客观刺激本身特点的影响外,可能与我们感觉器官的机构和特性有关;可能和我们生存的条件以及生活的经验有关。数学中“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恰当运用视觉误差引发矛盾,当学生的自我判断与实际不一致时,教师的教学就有“调胃口”的功效。例如,在“认识线段”一课中,为了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呈现了一道题,要求学生不用测量,比比哪条线段更长?由于受视觉误差的影响,学生会认为竖的线段比横着的线段长。教师并不急于做出判断,启发学生:“口说无凭”,大家不妨动手量一量,学生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纷纷操作了起来,结果发现,实际上两条线段一样长。由此,教师进行“眼见不定为实”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科学研究态度。

三、巧用学生资源,引差异矛盾激探究

学生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不同,呈现的学习资源也不尽相同。以往,教师的教学习惯是先呈现正确的,再指导并获得新知。紧接着便呈现错例,在纠错中不断矫正学生的认知。智慧型的教师能借助学生的错例加以纠正,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但也不排除部分教师人为地制造错误,凸显教师的作用。不管哪种做法,都忽略了这种方式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教师不妨搜集学生的资源,采用对比呈现的方式,寻找差异引发矛盾,这样学生一定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提出问题,聚焦课堂的教学核心,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例如,“小数加减法计算”教学,当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1.24+0.56”时,学生的计算方法相同,但结果却出现了1.8和1.80两种情况,由此聚焦核心问题:小数末尾的0可不可以去掉?这种设计,就是在教师重视搜集学生的资源并加以对比,寻找差异引发矛盾,引导在具体的情景中提出问题,聚焦课堂的教学核心,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四、巧借实际操作,引悬念矛盾激探究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动作。”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在学生操作前,有的教师往往画线走路,学生只是照着做,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做,缺乏思考,存在为操作而操作的现象。作为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根据学生认知的困惑或操作的难点,引发操作意识和探究欲望。例如,在“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教学中,教师在复习了看图写分数之后,让同桌两人一组合作,一人一圆,只准用一面,左边同学用阴影表示圆的四分之一,右边同学表示圆的四分之五。当学生一接到任务之后,不假思索地就操作了起来,左边同学很快地就完成了老师的任务,而右边的同学面露难色,教师因势利导:“看你们一脸愁容,遇到什么困难呢?”“一个圆不够!”“可以画反面。”“不行,只能用一面。”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突然有位学生高喊:“老师,我有办法,可以同桌合作,就可以完成四分之五”。学生在这样的悬念中,围绕“如何用圆表示四分之五”的主题积极主动地建构假分数。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一旦儿童面临新奇的、神秘的、自相矛盾的事物,他们就会兴趣盎然,就会调动自己的动作、言语等多种感官自主探究新知。

五、巧借认识不同,引观点冲突激探究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认识、发现的过程。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数学现实,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信息,暴露了学生的认知现状,反映了学生建构知识的障碍。当学生出现认知错误时,教师不要过早地作出评判,不妨利用错误触发认知冲突,再引导学生寻错、纠错,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发展辨析能力。也许这样做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付出是值得的,使学生的认识更趋深刻,还训练了思维的批判性。例如,在“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课中,当教师揭示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之后,引发学生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有的学生认为是,有的学生认为不是,当观点产生矛盾冲突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有的学生认为:“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的特征比平行四边形特殊,有四个直角。”有的学生认为:“可以从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进行判断,只要符合两组对比分别

平行和四边形这两个条件,就足以断定长方形和正方形也是平行

四边形。究竟谁的观点对?教师便借助媒体,演示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学生在感知中、在辨析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从而发展学思维的批判性。

六、巧借思维定式,引前后矛盾激探究

所谓思维定式,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同样,学生的数学学习在反复训练中会固化学习经验,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势必对后续的学习产生一定的障碍,教师可设置教学“陷阱”,暗设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错误的结论,或走进死胡同,再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的束缚,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在“除数是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笔算除法”教学中,试商和调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第一环节教学中,教师侧重进行试商教学,让学生学会将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看作整十进行试商,并通过系列练习加以巩固。这里,教师可以采用“套载式”的教学设计,借助学生的思维定式,让学生在试商时碰壁,引发矛盾,感悟调商的必要性,思考调商的缘由。这样的设计,在教师设置的“陷阱”中,暗设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错误的结论,或走进死胡同,再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的束缚,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制造矛盾,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矛盾的设置源于教师对学情的准确分析、对教材的正确解读以及教师的精心预设,只有教师智慧地理解才能有智慧的课堂,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和生机,并且成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快乐殿堂。

参考文献:

潘岳峰.利用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J].小学教学参考,2008(24).

编辑 张珍珍endprint

猜你喜欢
激发
用好课堂提问,让美术课堂动起来
怎样上好初中英语课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激趣方法浅议
高中政治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如何抓住小朋友的兴趣点
激发中职学校旅游酒店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探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